店铺推荐
【推荐语】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其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不错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统计,全书中的寓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者】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内容】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儒、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孟春纪·本生①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②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本生:阴阳家的学说,即以养生为本。
  ②撄(yīnɡ):触犯。
  【译文】
  最开始产生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让它成长的是人。可以保养上天所产生的万物而不触犯它的为天子。天子的一举一动就是做保全人的天性以及生命的事。此为设置官职的缘由所在。设置官职是为了保全生命。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滥设官吏而导致妨害生灵,这就失去了设置官吏的原本意义。就好像操练军队是用以防备寇贼。而现在操练军士反用来攻击自己,那么便没有了操练军队的意义。
  【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①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注释】
  ①抇(ɡǔ):搅乱。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让它浑浊,于是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长寿的,物欲使得它迷乱,所以无法获得长寿。外物本来是用以供养生命的,而非用生命来追求它。现在,很多被迷惑的人都拿着生命去求取外物,分不清孰轻孰重。不会辨别轻重,那么就会将重的看成是轻的,而把轻的看成是重的。如果都是这样,那么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不失败的。用这样的态度去当君主,是谬误的;用这样的态度去当大臣,会败乱纲纪;以这样的态度去当儿子,就会狂傲无礼。这三种情况中,国家只要有其中一样,就无法生存下去,迟早会亡国。
  【原文】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①己,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己,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己,食之则使人喑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③焉,性恶得不伤?
  【注释】
  ①慊(qiè):快意,满足。
  ②喑(yīn):哑。
  ③遁:通“循”,意为放纵流逸而无法自禁。
  【译文】
  假如有一种声音,耳朵听了后感到十分满意,但听了后就会让人耳聋,人就一定不会去听。有这样一种颜色,眼睛看了会感到很满足,但是看完之后就会失明,人就一定不会去看。有这样的一种滋味,嘴上尝了会非常满足,但吃完后就会变成哑巴,那就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色、滋味这些东西,对生命有利的就会选择,对生命不利的就会放弃。这就是保全生命的办法。世上富贵的人,对声、色、滋味大多都不懂得,他们日夜追求这些东西,一旦有幸得到了,就放纵自己无法自禁。如此放纵,生命怎会不受到伤害?
  【原文】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②,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③。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箭靶子。
  ②章章:明媚繁盛的样子。
  ③惛(mèn):同“闷”,忧闷。
  【译文】
  一万个人拿起弓箭,共同射向同一个目标,目标不可能不被射中。世上万物茂盛,如果用来伤害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不可能不被伤害;如果用来涵养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成长的。因此圣人支配万物,是用来保全他们的天性。只有保存好了天性,才能够精神和畅,耳聪目明,嗅觉灵敏,伶牙俐齿,全身的所有关节筋骨就都通畅利索了。像这样的人,就算不说话也能够直接取信于人,即使不做谋划,做事也能处处得当,不用考虑太多就可以成功。他们的精神和天地相通,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没有不接受的,没有不包容的,胸怀如同天地一样广阔。即使当了天子也不会骄傲,当了普通百姓也不会烦恼。这就能够称为道德完美的人。
  【原文】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①,命之曰“招蹷②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③,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佚(yì):同“逸”,逸乐。
  ②蹷(jué):足病。
  ③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指肌肤细腻。
  【译文】
  富贵却不懂得养生的方法,恰恰就足以成为祸患,这样还不如贫贱的人。贫贱的人想要获得外物也不容易,就算想过分追求外物,有什么办法呢?出行就坐车,进门就坐辇,太过于安逸享乐,这辇车应该被叫作“招致脚病的器械”。恣肆酒肉,想要用此来强健身体,这酒肉应该被叫作“让肠胃溃烂的食物”。贪图美色和淫靡之音,一味放纵享乐,这些应该被叫作“伐乱心性的利斧”。这三种隐患,都是富贵所招来的。因此古人有的不愿意招致富贵,正是因为看重生命的缘故,并非为了博取名声,而是为了养生。这些道理是一定要明察的。
  孟春纪·去私①
  【原文】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②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③长焉。
  【注释】
  ①去私:驱除私心。
  ②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③遂:成。
  【译文】
  上天并非因一己之私而覆盖世间万物,大地也并非因一己之私而承载世间万物,太阳与月亮都不是因一己之私而照耀世间万物的,四季也绝不是因自己的需要才运行不息的,它们均是根据自己的准则去运行,于是天下万物才能够生生不息。
  【原文】
  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①
  【注释】
  ①“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转写错误,混入此篇者。”
  【译文】
  先祖黄帝曾说过:“欣赏音乐要禁止淫靡;对于女色要禁止过度迷恋;对于衣服要禁止过度讲究,对于香料要禁止过度浓烈,对于食物要禁止过度丰美,对于宫室要严禁过度铺张。”
  【原文】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①也。
  【注释】
  ①公:公平、公正。
  【译文】
  尧膝下有十个儿子,可他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有德行、有才能的舜;后来舜生了九个儿子,他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来继位,而是将王位传给了有德行、有才能的禹,他们最为公正无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