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出版社: I S B N:9787508636160 作 者: 页数:279 出版时间:2012-12-01 印刷时间:2012-12-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版次:2 印次:1 字数:200
内容提要
如果你看不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想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 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弄不明白股市的起落规 律,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怕降低目前的生活品质……如果你在做这些决 策时无所适从,那就了解下“动物精神”吧。
《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是一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 策的颠覆之作,同时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广大民众的解惑之作。
在 《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中,两位作者乔治·阿克洛夫 和罗伯特·希勒抛开人类经济决策源于理性经济动机的假设,将信心、公平 感、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参照物的“故事”等心理因素 置于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和核心,试图建构一套动物精神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 现象和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 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为将来 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为什么房地产 市场具有周期性?危机当前,哪种政策才能真正奏效? 这是一次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妙碰撞,这是一种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
作者简介
罗伯特·希勒,耶鲁大学经济系Stanley B.Resor教授和*名的Cowles基金会研究员,同时兼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非理性繁荣》、《新金融秩序》作者。他作为当代行 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于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 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
媒体评论

 阿克洛夫和希勒两位教授是治学严谨、思想深湛的学者,无论认不认同他们的结论,其*作总是能启发思考,值得多读。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动物精神是什么·说到底,它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它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市场经济体系脆弱性的基础。意识到这一点并善加利用的商人就是巨富, 如*和巴菲特;研究清楚这一点的学者就是*伟大的学问家,如凯恩斯和赫伯特·西蒙。当今世界的两位经济学**带你走进动物精神的世界,帮你解读金融危 机、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值得关注。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尽管难以量化和模 型化,动物精神却是解释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重要概念。不过,阿克洛夫和希勒的动物精神概念,似乎要比凯恩斯的概念*加宽泛也*加系统,他们试图创建一套基 于动物精神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和波动。他们的描述说明,现代市场经济对信心的依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
   信心是否充足、对公平的关注、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模板的成功“故事”,这些都是动物精神—非经济动机和非理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行为 经济学的*新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模式远非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样简单,贪婪、诱惑、嫉妒、怨恨和恐惧等情感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而且可能导致整体经济的 动荡不安。相信这本书将给很多人带来全新的启发。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
  动物精神是凯恩斯理论的基 础,是正确理解一切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但是,这一切几乎曾经被多数经济学家遗忘或抛弃。基于这种抛弃产生的政策是导致今天几乎***的金融危机的一个基 本根源。诺贝尔奖得主阿克洛夫及非理性金融研究的先驱希勒的这部*作是对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发展。它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金融危机的*重要的*作之一。
  ——许成钢 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部分 动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 信心: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 信心乘数效应 第二章 公平:工资和价格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公平问题不该受冷落 问卷调查:公平比经济动机更重要 经济实验:人们渴望公平 公平交换理论 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 经济决策者需考虑公平因素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经济运行的阴暗面引发衰退 美国最近三次衰退中的腐败案例 对冲基金会倒闭吗? 每次衰退都有腐败和欺诈的影子 第四章 货币幻觉:公众能否揭开通货膨胀的面纱? 货币幻觉的思想史 潮流逆转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 工资合同与货币幻觉 债务合同与货币幻觉 会计与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确实存在 第五章 故事:公众行动的参照物 政治家最会编经济故事 故事推动整体经济 信心随故事波动 故事就像“传染病” 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八大经济问题 第六章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 非理性繁荣催生大萧条 大萧条的前因后果 萧条源于人类的本性 第七章 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标准故事:中央银行如何干预经济 标准观点并不完美 公开市场操作效力有限 中央银行:最后一个放贷人 不断变化的问题本质 贝尔斯登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第八章 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实现信贷目标是当务之急 对未来的影响 美国政府的政策回应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金融市场目标的作用 第九章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 工资、价格和效率工资 萧条时期人们很少辞职 为什么雇主支付的实际工资高于他们必须支付的工资? 第十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通货膨胀对失业的反应 走得太远 货币幻觉的影响 自然失业率理论成立吗? 货币工资泄漏实情 权衡关系的进一步解释 到北方去 第十一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 长期后果和复利的威力 储蓄的易变性 传统的储蓄理论为什么有误? 储蓄与国民财富 购物中心和 储蓄对国家的意义 第十二章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选美比赛和“美味苹果”的比喻 投机市场的流行病和信心乘数 动物精神的反馈效应 动物精神与石油价格变动 市场驱动投资 驯服野兽:让金融市场为我们服务 第十三章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 对房地产的天真认识 房地产信心乘数 第十四章 为什么弱势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黑人两极分化问题 他们为什么被抛弃? 没有获得成功的人 政府应如何消除种族差异? 必须勇于尝试 结语将动物精神纳入宏观经济学理论 传统宏观经济学走错了方向 一个测验 动物精神理论意义何在? 动物精神是人们行动的真实动机 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
非自愿失业与众多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相违背,原因就在于这些经济学 家对失业者提出的问题和他们对这位经济学家的房子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
如 果失业者找不到工作(即他们无法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什么他们不要求 较低的工资?或者,如果不愿意降低工资,为什么不降低要求找差一点的工 作?劳动力市场为何会与股票市场或商品市场不同呢?在后两类市场中,人 们只要稍稍降低一点要价,就能够做成生意(事实上,几乎是马上就能成交) 。
有 一个答案能回答这些问题,即所谓的效率工资理论。之所以称其为效 率工资理论,是因为该理论认为,劳动者的效率或效益取决于他们得到的工 资。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小麦市场上,一旦按照商定的价格交换了商 品,买方和卖方的交易就完成了。较低的价格无疑会使买方得益,但购买劳 动力的情形与此不同。在劳动力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只有在劳 动力被雇用、工资也谈妥之后才算真正开始。无疑,只要求较低工资不会产 生其他后果,多数雇主都喜欢较低的工资。但在劳动力市场上,低工资常常 会产生其他影响。为什么?因为雇员在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并不一定会努力 工作,他们肯定需要激励。如果低工资致使雇员心怀不满甚至怨恨,并因此 把雇主的经营活动弄得一团糟,这对雇主也没有什么好处。只有极少数雇员 可能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督,因此没有机会发泄不满。
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工具,即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来诠释此类问题的影响。在我们的理论描述中,工资由雇主制定,此时他 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他要付出多少钱,另一个就是对雇员士气的影响。由 于工资会影响雇员的士气,雇主愿意支付的工资可能会高于雇员愿意接受的 工资。对所有的雇主来说,他们愿意支付给雇员的公平工资可能会高于 劳动力市场上所有劳动力愿意接受的工资。于是,劳动力的供给就大于需求 ,这样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出现了缺口,这个缺口就是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 。
就 业市场有点像是抢椅子游戏。舞池边有一些座位,但跳舞的人数比座 位数要多,因此当音乐停止时,有人就找不到座位。我们可能不知道哪些人 找不到座位,但我们可以肯定,必然会有人没有座位,同时还要不情愿地停 止跳舞。与此类似,如果就业岗位少于找工作的人数,就一定会有人找不到 工作。真实情况有可能是,越是有毅力的失业者,越有可能成为找工作的幸 运儿。找到工作的人通常是那些尝试过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比较愿意接受 先前他们未曾考虑过的工作的人。不过,这并不是对非自愿失业概念的否定 。非自愿失业是指,在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上存在的劳动力供求缺口。
这 个失业理论非常简单,可以放在经济学入门课程里轻松讲授。它现在 也出现在更加完备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和一些“原理”读物中,但通常都被 放在阐述失业的章节的最后。探究一下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保留态度是很有 帮助的,尤其是我们对这种保留态度的回答,将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该理论 实际上提供了关于非自愿失业的理论和实证解释。虽然我们的失业理论 非常简单明了,但由于经济学家的反对,它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才发展起 来,而且即使到现在,它也只得到了有限的认可。
最简单的失业理论——企业愿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高于能够吸引他们工 作的工资数额——似乎有违常识。为什么?因为它看起来像是奇谈怪论 ,有哪个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愿意支付比必要数额更多的钱?但在效率工资 理论中,雇主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所支付的工资要高于工人对自己的工作 所要求的工资。而如果创造一个理论,说股票市场和小麦市场上的买家愿意 为他们购买的东西多付钱,就完全没有意义。
效率工资理论还和经济学家的理论直觉相抵触,因为它违反了提出理论 问题常用的概念框架。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是提问题,先是针对市场中的需 求一方,然后针对供给一方提问。按照这种方式,考虑劳动力购买问题时, 人们首先会问:谁是可能的劳动力购买者?然后,在各种工资水平上,他们 会购买多少劳动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劳动力需求。在供给方面, 传统的问法是:谁是可能的劳动力出售者?在各种工资水平上,他们愿意供 应多少劳动力?在供给等于需求的那个工资水平上,传统意义上的均衡就实 现了。有些人会对工资过低感到失望,所以干脆不找工作。不过,在标准的 理论中,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回事。像我们的朋友和他的房子一样,每个 人都能出售劳动力:他们只需要在素要的价格(工资)上保持足够弹性就可以 了。
但标准理论并未描述出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将会看到,基础统 计数据恰恰表明,雇主们确实愿意付给雇员高于必要水平的工资。所以,效 率工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
P116-118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出版社: I S B N:9787508657431 作 者: 页数:356 出版时间:2016-02-01 印刷时间:2016-02-0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1 印次:1 字数:426
内容提要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 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 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 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 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 愚”中的受骗者。
作 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 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到 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生动的事例 、翔实的数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 、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 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 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 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 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 *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 干预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 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 的手”*好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无疑将永远 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 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 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将提供*令人意想 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 本书*是不容错过。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
作 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到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 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 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可 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干预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的手”*好 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书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本书将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乔治阿克洛夫 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他还与罗伯特席勒合*了另一部重要*作《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标普/凯斯-席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作颇丰,包括《动物精神》(合*)《非理性繁荣》《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等。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自由市场的产品 市场的功过 “欺骗”与“被欺骗者” 我们凭什么这么说 平静的绝望 本书的目的 导论 做好被骗的准备:欺骗均衡 例一:肉桂卷 例二:健身俱乐部 例三:不良嗜好 自由市场均衡一定是的吗 心理学与人性的弱点 利用信息欺骗 理论与实践 本书概要 第一部分 未付的账单与金融崩溃 第一章诱惑之路 苏茜·欧曼与经济学常识 苏茜的建议 统计结果 其他视角 原因 第二章信誉透支与金融危机 劣等或者变质的牛油果 7 个问题 为什么投资银行最初是值得信任的 为什么那时的评级机构能对“牛油果”公正评级 信誉不再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根基 这种动机的变化如何影响评级机构 为什么信誉透支能获利 为什么垃圾债(“牛油果”)的买家如此轻易上当 为什么金融系统在发现垃圾债的事实后如此脆弱 总结 附录:信用违约掉期插曲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欺骗 第三章广告商知晓如何放大大众的弱点 大众的叙事性思维方式以及广告的作用 像讲故事一样做广告 欺骗傻瓜 市场营销的演变:过去及现在的总统竞选 附录:马航MH370 第四章汽车、房地产和中的欺骗 汽车展厅里的欺骗 房地产交易中的欺骗 收银台上的欺骗 药丸的代价 第五章政治欺骗 民主、金钱在政治中的角色以及欺骗行为 知情的选民与不知情的选民 游说与金钱 但是这真的有害吗 总结 第六章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 快进到21 世纪 万络 博取审批 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 推广药品 总结 附录:药品和价格 第七章创新:好的、坏的和丑的 经济增长的基础 索洛余值与欺骗行为 三项发明 第八章烟草与酒精 吸烟与健康 酒精 第九章为利润而破产 掠夺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游戏开始了 引诱与掠夺 殃及房地产市场 被忽略的教训 第十章米尔肯的骗局:以垃圾债为饵 北加州再现“黄金”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自由市场的产品 市场的功过 “欺骗”与“被欺骗者” 我们凭什么这么说 平静的绝望 本书的目的 导论 做好被骗的准备:欺骗均衡 例一:肉桂卷 例二:健身俱乐部 例三:不良嗜好 自由市场均衡一定是的吗 心理学与人性的弱点 利用信息欺骗 理论与实践 本书概要 第一部分 未付的账单与金融崩溃 第一章 诱惑之路 苏茜·欧曼与经济学常识 苏茜的建议 统计结果 其他视角 原因 第二章 信誉透支与金融危机 劣等或者变质的牛油果 7个问题 为什么投资银行最初是值得信任的 为什么那时的评级机构能对“牛油果”公正评级 信誉不再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根基 这种动机的变化如何影响评级机构 为什么信誉透支能获利 为什么垃圾债(“牛油果”)的买家如此轻易上当 为什么金融系统在发现垃圾债的事实后如此脆弱 总结 附录:信用违约掉期插曲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欺骗 第三章 广告商知晓如何放大大众的弱点 大众的叙事性思维方式以及广告的作用 像讲故事一样做广告 欺骗傻瓜 市场营销的演变:过去及现在的总统竞选 附录:马航MH370 第四章 汽车、房地产和中的欺骗 汽车展厅里的欺骗 房地产交易中的欺骗 收银台上的欺骗 药丸的代价 第五章 政治欺骗 民主、金钱在政治中的角色以及欺骗行为 知情的选民与不知情的选民 游说与金钱 但是这真的有害吗 总结 第六章 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 快进到21 世纪 万络 博取审批 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 推广药品 总结 附录:药品和价格 第七章 创新:好的、坏的和丑的 经济增长的基础 索洛余值与欺骗行为 三项发明 第八章 烟草与酒精 吸烟与健康 酒精 第九章 为利润而破产 掠夺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游戏开始了 引诱与掠夺 殃及房地产市场 被忽略的教训 第十章 米尔肯的骗局:以垃圾债为饵 北加州再现“黄金” 6个观察结果 第十一章 反制欺骗的英雄 质量标准先锋 商业英雄 政府的英雄 监管英雄和监管被俘问题 总结 第三部分 结论与后记 结论 案例与经验 美国的新故事与后果 “钓愚”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改革的时代 新故事兴起 三个例子 社会保障及其改革 证券监管 联合公民 总结 后记 理解欺骗均衡的意义 抗癌“战争”是一个错误 对欺骗行为的已有研究 新观点,新视角 均衡在竞争性市场中的作用 无可置疑的显示性偏好 故事嫁接 总结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
平静的绝望 下面,我们从4个方面来看看人们究竟是如何做出错误选择的:个人财务安全、宏观经济稳定性、个人健康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在每一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欺骗行为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个 人财务的入不敷出。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忽略了一个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事实,那就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成年人在晚上睡觉前都会为能否支付月底账单而感 到忧虑。经济学家认为,对个人而言,学会在财务上量入为出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他们忘记了,即便在99%的时间里我们都很谨慎,只要在 1%的时间里挥金如土,之前一切也就付诸东流。而商家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1%的机会。它们会重点关注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情感因素(主要是爱)疏忽大意而超 支的可能。比如,圣诞节的宴席;婚礼(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50%);葬礼(策划丧葬仪式的商家会引诱顾客选择昂贵的棺材。例如,棺 材的表面是摩纳哥海盐喷雾上漆,棺材内是优质浅绿色天鹅绒,柔软并带有褶皱);出生庆典(玩具反斗城会为婴儿提供一位私人顾问)。
显然,如果顾客 在这些有纪念意义的仪式上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就会被其他人看作小气鬼。不过顾客的过度消费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面子工程上。即便在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 里,相对于以前,现在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因为担心自己付不起账单而在晚上辗转反侧。商家总是会有各种办法让我们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诱使我们不 断地买买买。没有人愿意在入睡时还担心自己会入不敷出,但大多数人的确在发愁这个问题。
让我们揪心的是,这些账单往往就是商家设局欺骗的结果。作 为消费者,我们会购买少量高价物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被商家欺骗到严重超支。比如在购买房屋时,在高达30%的房屋交易中,总的交易费用(买家和 卖家交易费用的总和)居然比买家支付的首付款的一半还高。汽车销售商欺骗顾客的伎俩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们总是可以把超出顾客实际需求的汽车卖给顾 客,从而大赚一笔。没有人愿意被这些商家欺骗,但无论我们多么谨慎小心都难逃上当受骗的下场。
金融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金融市场上的欺骗行为是导 致金融危机并引起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关于金融危机,一个最热门的词就是“前所未有”。这个说法既是对的,也是错的。在危机之前的繁荣期,金融圈的欺骗者 会劝说顾客购买他们的资产。他们声称这次繁荣“前所未有”。例如,20世纪 20年代瑞典的火柴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网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被人研究过无数次 了。很多研究报告被写成了书,重点关注公司和政府 ,比如J·P·摩根、高盛、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 林证券、美国银行、美联储或者房利美和房地美。书 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制度”是酿成危机的罪魁祸首 。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金融新闻领域的繁荣。但是 我们不打算像别的书一样用500多页的篇幅描述金融 危机发生的细节,而是概要地讨论欺骗行为在金融危 机中的主要作用。这种欺骗被称为“信誉透支”。
劣等或者变质的牛油果 如果我出售的牛油果以质优味美著称,我就有了 欺骗你的机会。我可以卖给你劣等的牛油果,但是按 照优等牛油果的价格要价。这样我就透支了自己的信 誉,也利用信任欺骗了你。
类 似的例子除了买牛油果还有很多,欺骗行为的 存在是导致持续性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信誉透 支损害了很多金融机构的信誉,尤其破坏了固定收益 证券评级系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市场上 的信誉是几乎花了一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公众们用 这些评级作为评估违约率的参考。20世纪末、21世纪 初,评级机构开始从事新的业务——它们不仅给 评级,也为更复杂的新型金融衍生品评级。用此前打 的比方来说,市场上有了很多新式牛油果。由于衍生 品是新兴的,并且很复杂,投资者很难判断其评级的 正确性。但是因为评级机构用过去的优等牛油果(原 有的简单证券)赢得了信任,因此投资者没有理由不 继续相信这些评级机构以及它们对新型复杂证券的评 级。
但是牛油果的买家(证券投资者们)显然没有理 解欺骗均衡。如果他们自身不能区分优等牛油果和劣 等甚至变质的牛油果,那么新牛油果的生产者(新型 金融证券的设计者)就没有动力去生产优等的新牛油 果。生产者更可能以低成本生产劣等新牛油果(把违 约率高的证券与复杂金融衍生品打包),并让信用评 级机构为其评定AAA的信用等级,进而透支评级机构 的信誉。实际上,资产抵押证券就发生了例子中的情 况。
资产抵押证券出现的信誉透支情况正是我们预料 到的欺骗均衡。在均衡情况下,优等牛油果的生产者 将无法赢得竞争。他将不得不按照虚假评级的劣等牛 油果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优等牛油果。如果生产优等牛 油果的成本比劣等牛油果的成本高,优等牛油果的生 产者就将开发果园的其他用途,以带来更多利润。优 等牛油果生产者的果园可能被劣等牛油果生产者收购 ,或者干脆就破产了。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在1982年描述了欺骗均衡,并且提出了欺 骗均衡使得劣等品生产者在自由竞争市场里普遍存在 的观点。比如金融危机前,劣质的金融产品被大量出 售。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持续增长的被错误评 级的新 络公司、21世纪头10年的次贷售卖机构。的确,每次情况都“前所未有”:谎言前所未有,企业前所未有,交易前所未有。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商家通过 欺骗顾客牟利。当这些骗局[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称之为“资产侵占”]最终被识破时,资产价格一落千丈。那些购买了金融产品的投资经理全然没有料到他们会在2008年遭受如此重创。 当骗局暴露,可怕的连带效应就出现了:人们对经济丧失了信心,股价暴跌,人们纷纷失业,失业者找不到工作。长期失业率之高是自“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 的。
个人健康问题。即使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健康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难以逃脱医药公司的欺骗。19世纪80年 代,纽约的丹尼尔·平克汉姆(Daniel Pinkham)发现当时的女性很担心自己的肾出问题。为此,他“发明”了平克汉姆药丸,声称可以治愈肾病。大家居然都相信了。今天,要干同样的事情就不 那么容易了。医药经销商需要通过两关考验:其一,要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而这需要通过药品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二,必须说服医生使 用这种药品。但是,通过100多年的研究,医药经销商显然已经精于此道。一些成功通过这两关考验的药品疗效根本不显著,甚至对人体有害。例如,关节炎止痛 药万络与激素替代疗法。据估计,在其投入使用的1999~2004年,万络造成了2.6万~5.6万名美国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医生和制药公司都没有告知 患者,激素替代疗法对于女性的潜在危险,因此导致约9.4万名女性患上了乳腺癌。显然,没有人希望遭遇如此厄运。
影响健康的不只是糟糕的药 品。我们再来看看食品是如何损害健康的。大约有69%的美国成年人超重,其中又有一半以上(占全美人口36%)的人肥胖。一项针对12万人的研究有了惊人 的发现。这些研究对象都是在职护士。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6年,每隔4年调查一次。在这4年里,他们每个人的体重平均增长3.35磅a(或者说在 20年内平均增重16.75磅)。这些增加的体重主要源于薯片(1.69磅)、薯条(1.28磅)和汽水(1磅)。护士们难以抗拒薯片(盐和脂肪)、薯条 (脂肪和盐)、可乐(糖)。有实验室用科学方法研究了如何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糖、盐和脂肪的渴求。显然没有人真的喜欢自己变胖。
烟草和酒精也会 损害我们的健康。不过牛油果(被错误评级的新型衍生证券)能导致普遍的 金融危机。答案很简单,大型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 行、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以及类似机构等都依赖于借 贷。实际上,投资银行借贷总额对自身总资产的比重 可能达到95%,这些资产包括新牛油果(复杂的抵押 支持衍生品)。但是后来当新牛油果被发现里面实际 上臭不可闻的时候,它们的价值就会大幅下降。这样 一来,很明显,这些金融机构的负债将超过其拥有的 资产的价值。2008年(除秋季外,衍生抵押支持证券 的价值下跌),从法兰克福、伦敦到纽约,甚至很小 的雷克雅未克都出现了这种情况。美联储和欧洲央行 为美国和欧洲的“问题资产”提供了紧急贷款以及大 量财政支持,以避免世界范围内金融系统崩溃和大萧 条重现。
利用信任来欺骗是这次金融泡沫和萧条出现的重 要因素。毫无疑问,2008年的悲剧必然会发生,就像 我们一旦在网络欺诈中被骗,就要承担由此而来的糟 糕后果。
P33-35 ,这两者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很少有人还认为吸烟是很酷的行为。我(乔治)在撰写这个部分时正在华盛顿的一栋大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号总部)里 工作。这个办公楼里是禁烟的,但我上班时总能看到一些人在大厦外吸烟。所有吸烟者都有意避开我的目光。毫无疑问,他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这种对健康 的损害完全不能被吸烟时的短暂快乐补偿。由于社会对吸烟的排斥以及烟民自己对吸烟的态度,美国当前的烟民在人口中的占比已经比过去的高峰期下降了50%。 在过去的吸烟高峰期,社会上居然流行吸烟有益健康的说法:吸烟可减肥。
和吸烟相比,或许还有其他东西对健康的危害要严重得多,但是社会似乎宽容得 多。英国的戴维·纳特(David Nutt)与他的同事、荷兰的扬·范·阿姆斯特丹(Jan van Amsterdam)和威尔姆·范·邓·布林克(Willem van den Brink)分别研究了他们所在国的各类药物成分对健康的损害情况。戴维·纳特与他的同事发现,饮酒对健康的威胁。不仅仅对饮酒者自己来说如此,对相 关的不饮酒的人也一样。布林克等人则将酒精以微弱的劣势排在第二位。我们(通过对饮酒者终生健康的研究)会看到,饮酒其实已经成为对美国人生活影响的 不良行为。尽管如此,在酒吧、餐馆以及朋友聚会时,我们都会被鼓动多喝一点,一杯接一杯。没有人去想再喝一杯会产生什么恶果。显然,没有人真的希望自己嗜 酒成瘾,但周围人就是只怂恿、不劝阻。
糟糕的政府。和自由市场制度类似,民主制度在理想的条件下也会有不错的结果。但是选民往往要为自己的生活奔 忙,因此也就不可能知道当选者是不是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竞选时的承诺。此外,因为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我们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巧舌如簧的人。因此,政治领域是 一个更容易发生欺骗行为的地方。政客从利益集团那里拿钱,并用这笔钱来欺骗我们,让我们相信他在替我们说话。在第五章中,我们将向大家讲述艾奥瓦州的查尔 斯·格拉斯雷(Charles Grassley)的选战。此人当时是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在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的选战资金后,斥巨资在电视上做广告,宣传他代表了我们中的普通一 员:回到家中,修剪院子里的草坪。我们选择这个例子不是因为这是个特例,而是因为这种情况在选战中太普遍了。但是,显然没有人(或者很少人)希望这就是我 们的民主政治。
本书的目的 在本书中,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案例来展示欺骗行为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或者说,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想法和目标的。这其中有很多案例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比 如,购买汽车、购买食品、选择药品,以及售卖房屋。还有一些案例更复杂些,比如金融市场的例子。但是总的来说,所有这些案例都和我们的社会政策相关,包括 如何才能使政府和自由市场制度相辅相成,而非相克,就像计算机需要杀毒软件一样,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欺骗行为,我们需要保护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