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 绩效核能(行动版) 作者: 李太林 开本: *: 46.8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5 书号: 9787550275959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中心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李太林:中国绩效研究院院长、首席导师;中国著名咨询机构-宏成咨询创办人、董事长;宏成网商院创办人、院长、首席导师;畅销专业工具书《绩效核能101》著作人;教练、顾问、咨询合能第1人;中国人力资源创新技术创立者、先行者。

李太林拥有22年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经验,曾在多家外资、中外合作企业与民营企业工作,在组织系统、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目标激励、员工训练等人力资源实战领域具有专业研究与操作经验。个人创立以“KSF PPV 积分式 合伙人 小湿股 全面预算 K计划”为核心的全面绩效管理模型,运用于百个行业千余家企业,取得卓越成效。其早期创立的绩效管理系统模型被中国*的人力资源软件提供商-朗新集团采用,并开发成绩效管理模块及操作示范以广泛推行使用。

李太林导师是曾用三年时间支持一家企业由年利润50万倍增至2000万,倍增达40倍。用两个月时间支持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改善业绩。其主创的《绩效核能101》已经为百个行业千家企业所熟知、导入,并获得巨大成果。亲任数十家企业管理顾问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积累丰富的跨行业的实操经验。

精彩导读

有一企业2011年销售增长了30%,利润却下降了20%。老板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归结为材料成本上升、员工工资增长。上完我的课以后,他为自己做出了总结:没有预算、人效浪费严重、利益失衡、责任不到位。

如果企业只有老板关心利润,就会产生这样的怪现象,有一部分人在做利润,有一部分人在吃利润,还有一部分人在倒掉利润。

后两种人并不是天生的利润损失者,他们也不是天生的懒人,绝大多数的懒人都是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

薪酬是相对固定的,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在薪酬上都差不多;奖励是短期的、随意的,福利项目越来越多,奖励反而很不给力;目标是想出来的,所谓目标只是想法,做多少算多少;文化是贴出来和念出来的,没有沉淀,没有转化为行动并形成习惯;以工作时间来衡量敬业精神的,重考勤轻考核,买的是员工的时间、体力而不是价值!

传统薪酬绩效之困

  前不久有一老板告诉我说,他的店长们的薪酬水平是同一地区最高的,目前遇到的状况是店长稳定(店员不稳定),但店长的激情、状态不好,他们总是期望收入更高,但不愿意主动付出、多做贡献。

  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是企业的利益驱动力不够、价值挖掘不到位,员工的创造与回报缺乏高度黏合性;二是企业的文化、氛围助长人的惰性。

  你是否留意到:在你企业实行相对固定薪酬的一些岗位,假如以前是每月5000元,第二年增至7000元。虽然收入水平增加了,但员工的价值不仅没能同比增长,还有可能下降。为什么?采用固定薪酬模式只适合价值标准低的岗位。对于管理者,常常会发生“价值收入逆反规律”,即收入上升,价值可能还会下降。

员工收入增加,而价值未必同步增长,原因何在?其根源还是薪酬设计。固定薪酬模式之下,员工收入与价值创造常常脱节。

  某企业新请了一位财务总监,招聘面谈时约定月薪8000元,他上任后拟制的第一套报表出现大量差错,于是老板想扣他500元,财务总监完全不能接受,“你可以以试用不合格为由辞退我,但你不能扣我一分钱,因为公司没有明确界定”。

我不赞成随意扣罚。但企业对岗位须有要求,薪酬设计到位,双方约定清楚,才能保障价值与收入的平衡、匹配。加薪不一定加力,但加力一定要考虑加薪。不过要考虑,是固定地加,还是变动地加。加薪不仅是对过去的认同,还是对未来的驱动。

  采用相对固定薪酬模式,谈薪之后,薪水就是企业欠员工的,无论员工做的结果如何。

薪酬的四大特性

  我认为薪酬具有四大基本特性:规范性、公平性、激励性、增长性。

  一、规范性:(1)建立薪酬管理制度;(2)建立薪酬量化标准;(3)拟订薪酬计算、发放流程;(4)制订薪酬相关联动机制;(5)明确不同岗位的薪酬奖励办法。

  二、公平性:(1)平衡员工的心理认同;(2)建立机制时的全方位衡量与比较;(3)顾及员工的各种感觉与感受;(4)公开必要的信息或刻意隐藏敏感的信息,以防止公平受损。

  三、激励性:(1)对薪酬的整体定位是报酬系统还是激励系统?(2)弹性薪酬的设计;(3)员工对薪酬波动的理解与认同;(4)高激励机制下的绩效文化。

  四、增长性:(1)满足员工对收入不断增长的预期;(2)员工收入增长与价值、能力、职位提升的匹配;(3)规范薪酬增长的各种标准、预设条件。

  传统薪酬模式比较偏重规范性、公平性,但激励性、增长性明显不足。

  薪酬为谁设计?以什么为依据而设立?

  第一种情况:为招人而设计。因为这几年薪酬的市波动比较大,企业及时调整薪酬政策,以满足人才吸引的需要。但却忽视了留人与激励人——薪酬主动、持续增长机制,缺乏激励人、弹性薪酬与多元化奖励制度。

  第二种情况:为能力而设计。重视能力标准的判定,为能力设置不同的区间,按能力核定薪酬范围等,却迷失了企业真正的需要——价值、结果。

  第三种情况:为懒人而设计。一次定薪,长年有效,简单易计,却灭失了薪酬与价值的匹配。

员工收入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由于员工对薪酬有天然刚需,企业很多岗位都采用定薪制或包薪制模式,让员工有*的安全感,并配套建立等级薪酬制来规范这种管理模型。但你会发现,安全造就了安逸,可是价值找不到了,更多不安全感来了!

  我认为强化安全感抹杀了三大需求。传统薪酬模式只满足了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两个层次,但不能充分体现员工对归属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其核心原因是薪酬的刚性、单一与追求安全感。薪酬固定模式,促使员工着眼于薪酬标准,而忽视价格背后的价值,弱化薪酬本身应具有的驱动力,最终无法做大价值。

  当多数员工不能创造更大价值的时候,在愈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材料租金水电不停上涨的今天,企业将逐渐失去盈利能力。利润不断流失的企业如何为员工提供持续稳定的安全感,又如何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加薪机会,加薪幅度可能会高于市场水平吗?

  当然,如果企业没有给予员工一定的安全感,留不住人、招不来人,这也是现实。所以,我的看法是,既要给员工创造一种安全的工作环境,又不能制造安逸的氛围,让员工丧失战斗力与创造力。

如何突破传统薪酬模式?

我曾一直认为薪酬制度要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不宜经常调整。现在我觉得这种看法有问题,除大型企业要强调统一性、整体协调性,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充满活力,必须不断革新机制。只要充分考虑了员工的基本利益,新的机制有助激发员工潜能、创造力,实现共赢目标,就必须果敢地、有计划地推动组织变革。

  我曾工作过的一家企业,每年都要做薪酬绩效的变革。过去运用再好的模式,也有保质期,需要“保鲜”,在效用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必须进行优化或变革。

  我认为中小企业的薪酬变革要突破两个方向:一是行政等级与薪酬等级相统一,这是公务员模式,企业沿用只会自缚手脚;二是固定薪酬比重大,无形中强化薪酬刚性,不利于充分调动薪酬的激励性。

  突破传统薪酬模式,必须从“四定”入手,破除“四定”,才能求得持续的突破:

  一、员工有清晰定位,但不定岗。

  二、员工有明确的薪幅指引,但不定薪。

  三、工作有职责、流程区分,但不定人;有专职,但不专岗。

  四、人人头上有目标,但不是公司为员工定任务。

  适度安全但决不安逸。稳定可以压倒一切,同时压倒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以弹性取代“稳定”,包括弹性工资、弹性编制、弹性目标、弹性价值等。

  总结过去支持企业组织变革的工作,我发现:面对薪酬绩效变革,老板100%想推动。高管只有70%的意愿,还有30%是犹豫。中层只有50%的意愿,另50%是怀疑。但是,只有10%的老板付诸了行动,80%半途而废,还有10%在怀疑中坚持。

  其实,薪酬绩效变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老板是变革成功的核心,所以老板要决心坚持到底并愿意分享共赢。

薪酬与考核的关系

  近几年到百余家中小微民企做访调,我发现多数企业“重业务轻管理,重考勤轻考核,重人工轻人效,重罚扣轻激励”,在薪酬管理上多数实行固定或微弹薪酬机制,但员工与老板都不满意。

  一HR总监拿新工资结构表给我看,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 绩效工资……接着他又问,绩效工资应占工资总额的比重是多少,我回答说:绩效=价值=价格,你认为应占多少?

  有人说工资无法衡量,那是因为我们被传统模式所困,工资是由具体数字组成的,当然可以衡量。

  我们一直认为,考核应该同薪酬挂钩才有意义,薪酬才有价值,以考核为导向,通过挂钩组织惩前毖后、奖罚分明的利益分配。

  从很多实践绩效考核的案例来看,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推动激励性的薪酬机制,激励力度并不大,效果不甚明显。

在推行绩效考核多年之后,我开始认为,绩效与薪酬的关系应该从“挂钩”走向“融合”。因为考核是衡量价值,而薪酬表现价格,如果“价值=价格”是成立的,那么唯有高度的融合才能真正黏合。绩效与薪酬最后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开的两个部分。如果将它们分开,结果是员工只看重薪酬,而不重视价值。

如何设计富有激励性的薪酬机制?

有一个小段子很经典:(1)老板指望员工为公司赚钱,老板天天围着员工转;(2)老板引导员工分钱、为自己赚钱,员工天天围着老板转;(3)赚不到钱,是因为人没有用好;(4)人没用好,是因为钱没有分好;(5)人用好了,企业能做强;钱分好了,企业能做大;(6)先做好激励计划,再做工作计划。

为什么要设计富有激励性的薪酬机制?有竞争力的薪酬,就好像拉车的马没有喂足草料;没有丰富激励性的薪酬,就好像表演的海豚不能因为每次表现得到小鱼;没有不断增长的薪酬,就好像天天长大的白虎得不到更多的肉食;没有长期薪酬计划,就好像猎狗只是为一顿饭而捕食。

如果“价值=价格”的理论是成立的,就应该将员工的价值与薪酬实现全融合。员工创造的价值越高,收入就越高。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的两件事情:一是如何将薪酬与绩效进行全面的融合;二是如何开放更多的价值流,为员工不断提供新的价值点机会。

如何设计富有激励性的薪酬模式?

(1)逐步打破固定薪酬制。

(2)薪酬与绩效完全融合。

(3)共赢与创造是核心。

(4)实现计薪的产值化(公司与个人产值)与价值化(工作分割定价、增值)。

(5)目标管理、团队建设助力绩效文化。

(6)一切用数据说话、明确各项标准与要求。

(7)当前价值与未来价值的大薪酬包计划。

对于不同层级的员工,建议设计的激励性薪酬解决方案:

(1)高层:KSF 年薪制 股权激励。以KSF价值管理为导向,结合年薪制模式。以价值为指向,以结果为导向,以多次分配为方向,全面调动员工状态,实现绩效快速改善。

(2)中层:KSF 产值 超价值/剩余价值再分配。主要以KSF价值管理为导向,结合产值量化。

(3)基层(一线岗位):产值 计件/提成 内包 KSF。

(4)基层(二线岗位):PPV KSF。主要以个人产值量化为导向,结合价值管理。

在薪酬之外,增加多元化的双向驱动激励模型,丰富员工的价值与收入系统,实现员工收入由自己决定、自我计薪。

在一次《绩效核能》课堂上,一学员问道:如果加大对员工激励,会不会影响公司的利润率?我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以前收入100元,分给员工20元(20%),公司赚80元;现在公司收入130元,拿出26 5元分给员工,公司赚99元,合不合算呢!

很多老板比较关心利润率。我认为,利润额比利润率更有现实意义。利润率只是检测公司盈利水平的一把尺子,利润额才是企业的真正目标。另外,投资回报率也比利润率更有意义。

只有开放激励、丰富激励、做大蛋糕,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利益。

企业如何为员工“加工资”更有效?

如果你的一名主管月工资是5000元,现在你为他调薪500元,有什么价值?

(1)对企业多了一份归属,有效期3个月。

(2)对工资多了一份满意,有效期不到6个月。

(3)工作多了一份热情、主动,有效期为3~6个月。

通常6个月后,员工开始对加工资增长滋生新的需求,并且随着时间延长,需求日趋强烈,如不能满足,将逐步影响到工作热情与归属感。

企业如何为员工“加工资”更有效?

加工资是刚性,可以留人;加激励是弹性,可以激励人。加工资,员工总会觉得自己拿得不够;加激励,员工会觉得可能是努力不够。加工资,员工压力较小,改进相对就少;加激励,员工压力较大,改进相对较多。加工资,动力在企业;加激励,动力在员工个人。

有的时候,不是你给的激励越多,员工就越有激情。有的时候,不是你给的激励越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能达到你的期望。

传统激励可以归纳为三种方式:控制型激励、单一激励、单向激励。总体特点都是,企业提出目标、标准、条件与激励方式,员工如果做到或达成,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

在这种方式下,如果企业定的标准高、条件多,员工未必有强烈的意愿。而如果定的标准低、条件少,或者太容易达成,或者可能激励过度,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你想将员工的热情与目标绑得更紧,就必须让员工投入资金或资源,达到目标会得到更多奖励,达不到目标,自己也会有所损失,通过扩大交换利益实现双向激励。

好的管理一定是激励为主,监控为辅,这样才能激发员工信任的力量,事半功倍。相反,不好的管理一定是监控为主,激励为辅,注重监控员工,员工被看低、怀疑、不信任,因此士气也会很低,管理就事倍功半。所以说,好的老板一定是分钱、激励的高手。

薪酬变革要面对哪些问题?

问题一:何处开始?

一般从中高层、业务生产岗位开始。从中高层开始,是因为变革从上至下更有意义,而且中高层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具有爆发力。从业务、生产岗位开始,是因为容易量化、业绩结果清晰明确,可以直接快速刺激绩效改善。

问题二:何时开始?

弹性薪酬选旺季,基层薪酬套改选淡季。使用弹性薪酬时,薪酬水平一般会有波动,如在淡季推行,实际薪酬可能在波底,给员工留下降薪的感觉,不易于员工认同。而基层员工薪酬套改,既然是变革,难免影响一小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可能会引发一些波动,因此选择淡季,将波动的影响力降到*,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人事调整、新旧更替创造了机会。

问题三:如何开始?

先从统一思维开始,然后试点。薪酬是高度敏感的思想产物,人的感受非常重要,所以要统一思维,建立利他共赢的思维方式。在试点时,可以优先选择比较积极、主动配合的部门,或者较有创造力的经营单元。

目录

Chapter 1 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利益分配

你买的是员工的价值,而不是他的时间、体力、能力和经验 /

人效及衡量标准 /

人效浪费

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利益分配 /

企业要如何做好利益分配?

Chapter 2 薪酬设计与变革

传统薪酬绩效之困

薪酬的四大特性

员工收入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如何突破传统薪酬模式?

薪酬与考核的关系

如何设计富有激励性的薪酬机制?

企业如何为员工“加工资”更有效?

薪酬变革要面对哪些问题?

Chapter 3 绩效考核——KPI时代已去,KSF时代到来了

为什么要做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误区

工资的20%拿来做绩效,合理吗?

正确认知KPI

KPI时代已去?

Chapter 4 薪酬全绩效之KSF设计技巧

什么是KSF?

KSF有何独特价值?

KSF与传统考核工具(KPI)的区别

KSF与传统薪酬模式的区别

KSF设计技巧

KSF落地指引

KSF实操案例

Chapter 5 薪酬全绩效之PPV设计技巧

什么是PPV?

PPV有何独特价值?

潜能驱动——PPV模式

PPV与固定薪酬模式的区别

PPV设计技巧

PPV落地指引

PPV实操案例

Chapter 6 预算与管控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操案例及解析

如何使费用得到有效管控

费用分类管理

费用节省与超预算

预算管控八法

Chapter 7 K目标计划

K目标计划是什么?

K目标计划与传统工作计划有什么不同?

K目标设计六步实施法之订立目标

K目标设计六步实施法之目标分解

K目标设计六步实施法之目标下达

K目标设计六步实施法之激励驱动

K目标设计六步实施法之系统检视

K目标设计六步实施法之持之以恒

K目标计划实操案例

Chapter 8 积分式管理

管理制度为什么罚比奖多?

什么是积分式管理?

积分式管理有什么独特价值?

积分式管理的五大关键词

如何订立积分标准?

如何订立积分激励规则?

如何在企业导入积分式管理?

积分式管理实操案例

Chapter 9 绩效过程管控

红绿灯管控

文化墙

日 清

调 研

业绩跟踪会

快速提高执行力的四要诀

Chapter 10 卓越绩效系统的秘密

秘密一:运行环境是关键

秘密二:人效薪是核心

秘密三:职业经理人是中枢

秘密四:HR是变革先行者

秘密五:老板是源动力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目录】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试读章节】
人效浪费 有人做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在企业中有两种人:“烂苹果”与“蛔虫精”。
“烂苹果”:他们是很难管理的人物,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会迅速传染,甚至把其他苹果弄烂。
“蛔虫精”:他们是坐享其成的人物,寄生在企业内部,蚕食其他人的贡献,不愿意付出,但对好处从不放过,分文必较。
你公司有多少这样的人?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多严重? 在我看来,从企业的管理状况来分析,人效低有五个特征: (1)在销售额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工资费用率持续走高或维持在高位; (2)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下,没有人关心及不愿信任新的制度; (3)假设减少20%的人力,公司或部门还可以正常运行; (4)公司投诉较多的都是内部协作之类的问题; (5)薪酬的平均弹性低于30%。
从数据与员工状态来看,企业人效低具体表现在: (1)产出比较低:主要衡量指标是人创绩效。两个人的活,三四个人干。
(2)工作效率低: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气,不做价值,没有结果。
(3)人际成本高:本位主义,内斗内耗。
拿人效浪费的典型表现——会议来说,会议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并不低: 会议成本一每小时平均工资的3倍x 2×开会人数×会议时间(小时) 注:平均工资3倍,因为与会者工资往往高于平均工资;乘以2,因为参加会议要中断经常性工作,损失以2倍计。
有人总结出“中国式会议”有十五个弊端:没有会议规划;没有时间管理;没有提前做好主题定位;没有提前定向;没有主持人机制;没有会议管理机制;经常临时组织;无关者参加;没有会后跟踪机制;会议氛围不好;没有分配角色;会议经常拖时;一言堂;重复开会;务虚。
对照一下你的企业吧,你的企业占了几条?占得越多,说明人效浪费越严重。
如何提高会议人效、成效?我有几点建议: (1)确认每次会议的时长,设定时间郎,及时叫停; (2)提前做好会议资料并发给相关人; (3)做好会议规划,不随便开会,减少临时性会议; (4)用红绿灯管控表进行会议成果检视; (5)建立轮流主持机制,会议结束前要总结; (6)用积分制做会议参与度与贡献管理; (7)与会人都要发言,领导发言要管控。
人效浪费是谁的责任?可以是老板,因为文化与习惯是老板铸J的,没有预算思维,不重视企业变革,看到员工没状态、效益不理想,只会抱怨和指责;可以是高管,因为正是高管创建了养懒人的制度,一些高管对自己也缺乏职业素质的高要求;可以是员工,因为员工不愿意承担压力和付出,追求安逸与安全。
归根到底,我认为还是老板的责任***大。因为企业文化、分配机制都是源起老板。只有老板下决心改变,企业才能真正走上高绩效的正轨。
很多老板都想快速扩张,把企业做大,有***高的回报。因此在向理想、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团队,或者在内部衍生新的组织储备人才。
但必须留意,这个过程很可能会造成人效的浪费: (1)以扩张为名,招贤纳士,养兵千日,但迟迟没有用兵之时; (2)以照顾为名,包括自己的亲戚、同学、老乡及其他裙带关系,做事的少围观的多; (3)以精细化为名,在管理、服务岗位添置新岗、新人,人浮于事,头重脚轻; (4)以目标为名,广泛招纳业务市场人员,大浪淘沙,费人费力。
P9-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