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商品详情】

 

內容簡介

「被討厭的勇氣」讓人生重獲自由!「變老的勇氣」讓生命更加豐厚!

人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改變,
只需要具備「改變」的決心和「改變」的勇氣。

人生,下坡路段才最精采!

活著,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年輕時,這種變化是「成長」,但曾幾何時,卻變成了「衰老」。

我們總是害怕變老,如果將年輕視為人生的顛峰,年老就代表一路走下坡,漸漸失去一切。但其實有些事,必須等自己老了之後,才能夠真正瞭解;有些事,正是因為年輕時持續努力,到了這個年紀,才有辦法完成。

能夠將至今為止的人生中,所有自己學過的知識、體會過的經驗加以整合,是一種莫大的喜悅,也是「變老」才能夠擁有的特權。

沒有人可以知道自己還能夠活多久,這個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自身的意識可以改變。我們與其被過去束縛、為未來擔憂,更應該珍惜「眼前」、「當下」,思考有限生命的使用方法。

阿德勒曾經說,「人生就是邁向目標」,無論活到幾歲,生命都可以不斷「進化」。我們不需要「向上」跟別人競爭比較,而是要以「向前」改變現狀為目標。我們不需要用「扣分」苛責自己,而是要用「加分」激發生命的熱情。

抱著「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的態度生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喜歡自己真實的樣子,專注在目前想做、有能力去做的事,你會赫然發現,每個人都希望老後能夠「得到」幸福,但其實活著本身「就是」幸福。

名人推薦

作家小野、作家吳若權、作家阿飛、律師娘林靜如、作家張曼娟、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新保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湯傑郎、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黃越綏、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作家蔡康永、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賴芳玉、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幸福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教於京都教育大學教育系、甲南大學文學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系、京都府醫師會看護專門學校、京都聖加大肋納高中看護科。

除了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心理師以及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2013年他與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各種語文版本已累計銷售突破350萬冊,並被改編成電視劇和舞台劇。另著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不教養的勇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等多本暢銷書,也在亞洲各地掀起一股阿德勒心理學風潮。

譯者簡介

王蘊潔

譯書二十載有餘,愛上探索世界,更鍾情語言世界的探索;熱衷手機遊戲,更酷愛文字遊戲。
譯有《解憂雜貨店》、《空洞的十字架》、《哪啊哪啊神去村》、《流》。
著有:《譯界天后親授!這樣做,案子永遠接不完》
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

作者序

活著,就是幸福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逐漸變老的現實。

年輕時,無法理解變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我們開始面對父母漸漸年邁,自己也逐漸變老的現實,無論父母還是自己都和年輕時不同,越來越沒有能力做以前能夠做到的事。

於是,我們很容易對變老這件事產生負面印象。

有些人明明目前還很健康,卻很擔心以後身體會失去自由,會臥床不起;有些人覺得一旦發生那種狀況,自己不打算接受只為了延長生命的治療,甚至有許多人希望自己在臥病在床之前,就可以死得很乾脆。那些不願意只為了延長生命而接受治療的人,並不是想要從病痛中獲得解脫,或是基於信仰的理由放棄治療,而是不願意給家人添麻煩。

雖然我不太清楚這是否屬於日本傳統的想法,但我在本書中強調,我們不妨從正面的角度認識變老這件事,同時,在照護年邁的父母時,也必須牢記這件事。

我們往往會基於兩個原因,認為變老是一件負面的事。

首先,我們經常認為變老就意味著衰弱和退化,但我認為不必覺得變老就是退化,而應該視為是一種變化。的確,隨著年華老去,漸漸無法做到年輕時可以輕鬆完成的事。但是,只要不認為這是退化,而是一種變化,就不會從否定的角度去看待變化這件事,也就可以有不同的認識。以季節來比喻,日本的季節從春季漸漸進入夏季,然後邁向秋季,又慢慢迎接冬季的到來。不同的季節有各自的優點,無法和其他季節進行比較。同樣地,老年和青年相比,並沒有比較差。

其次,我們往往會把成功當成是人生目標。對一直以成功為人生目標的人來說,變老當然會對成功造成威脅。對許多人來說,成功就意味著幸福,但是,成功並不能為人帶來幸福,相反地,成功和幸福並沒有任何關係。

日本的哲學家三木清曾經說過:「幸福攸關存在,成功攸關過程。」(《人生論筆記》)

想要追求成功,就必須達到某些目標。比方說,考進知名的大學,或是進入一流企業工作。既然幸福是一種存在,就不需要為了幸福而完成某些目標,只要生在此時此地,就已經是幸福的狀態。只要能夠這麼想,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幸福。即使年華老去,已經無力做任何事,也不會對自己的幸福有任何影響。

不妨在有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接受自己和年輕時不同,無法再做到很多事的現實。

阿德勒曾經說:「重要的並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運用自己得到的東西。」(《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

即使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有能力做很多事,但還有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不放棄,「力所能及的事」其實比想像中更多。發現「力所能及的事」,並付諸行動,可以讓我們在變老之後,仍然自由地生活。進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