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商品参数

书 名:少儿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辩士纵横天下 -帝王之路 汉帝国风云录 绝世英才的风范

作 者:张嘉骅

I S B N:TZB10041

出 版 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5年1月1日第1次

字 数:

页 数:全五套

开 本:16

包 装:平装

重 量:1750克

原 价:149.00元

目录

汉帝国风云录

打造皇帝的尊贵——叔孙通制定朝仪的故事

大执法——张释之的故事

乱——吴王刘濞、晁错、袁盎的故事

宫廷深似海——窦婴、田、灌夫的故事(一)

杯酒杀机——窦婴、田、灌夫的故事(二)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将军墓如山——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大文豪之爱——司马相如娶妻的故事

刚直引杀机——汲黯的故事

绝世大探险——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大游侠——郭解的故事

隐居在朝廷的狂人——东方朔的故事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

故事取材

目录

霸主的崛起

*位盟主的诞生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

漂泊后的尊荣 ——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

江山恩仇记 ——晋文公称霸的故事

问鼎 —— 楚庄王称霸的故事

挂在东门上的眼睛 —— 伍子胥和吴王的故事

审时度势的生存哲学 —— 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弑君的罪名 —— 赵盾和崔杼的故事

一个婴儿的重量 —— 赵氏孤儿的故事

乱世圣哲 —— 孔子的故事

没上过战场的头号功臣 —— 萧何的故事

决胜千里 —— 张良的故事

地底下的造反 —— 周亚夫的故事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

故事取材

《辩士纵横》

《天下帝王之路》

《绝世英才的风范》

[object Object]

内容介绍

该系列丛书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共计60篇。主要根据《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相关篇章,精选了唐尧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简约,通俗易懂,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张嘉骅,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出版《怪怪书怪怪读》《我爱蓝树林》《海洋之书》等作品,荣获中华儿童文学奖、“好书大家读”年度*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等二十余项大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决战时刻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刘邦在还没称王之前,大家都称他沛公。他领着大军,连年征战,向西进入武关来到峣关前。刘邦正要攻打峣关的秦军,被张良劝止了。

张良说:“秦朝的兵力还很强,不要大意。我听说镇守峣关的秦朝将领是个屠夫的儿子,像这种市侩之徒,*容易受到利诱。我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几个人先走,说是要为五万人准备粮食,同时在各个山头上插上旗帜,故布疑兵,再派郦食其带贵重物品去贿赂秦朝将领。”

刘邦照着张良的话去做。镇守峣关的秦将果然答应反叛,说要和刘邦一起西击咸阳,而刘邦也打算同意。

张良又劝说道:“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要反叛而已,恐怕他手下的士兵们不会听从。士兵们若不听从,那就糟了,不如趁现在他们松懈的时候给予痛击。”

刘邦于是领兵进袭,把秦军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刘邦乘胜追击,再败秦军,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入秦宫,想留下来坐拥数以千计的后宫佳丽,以及难以计数的财宝。樊哙劝刘邦,刘邦不听,是张良的一句“才入秦宫,就要享乐,这不是所谓的‘助纣为虐’吗?”才让刘邦将美女和宝物封存不动,把军队带回霸上。

后来,项羽恼怒刘邦先入咸阳,心生杀机。若不是张良以计谋缓和了项羽的怒气,在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项羽早就杀了刘邦。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在偏远的巴蜀一带,称汉王。

在前往巴蜀的途中,张良劝刘邦烧了所有经过的栈道,以表示没有回头的意思,好让项羽不起疑心。

刘邦照着张良的建议做了。正因为刘邦烧了栈道,项羽后来才自以为没有后顾之忧,带兵去攻打齐国反叛的田荣。哪晓得趁他攻打齐国之际,出兵抢夺关中的正是刘邦。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寻觅讨伐楚国的大将。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是项王的猛将,但与项王之间存有芥蒂。彭越跟齐王田荣合作,正在反抗楚国。这两个人都可以作为一时之用。至于汉王的将领中,有个韩信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用好这三个人,楚国可破。”

英布、彭越和韩信,这三个人后来都被刘邦所用。果然如同张良所说,这三名大将成为击败楚国的中坚力量。

张良每一次建言和献计,刘邦都几乎言听计从。

对于很多战役的进程和局势的发展来说,张良就像一个完全掌握剧情的导演,而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只是照着他编写的剧本把戏演出来。奇怪的是,这么会教人打仗的张良却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没有打过一场仗。

刘邦对张良推崇备至,曾说:“在营帐里谋划就能决定千里以外的战争胜负,我不如子房。”

张良做出了一番奇男子才能做出的事业,但实际上,他体弱多病,外表全然不像奇伟的男子,倒像是一名娇柔的女子。

孺子可教矣!

尽管刘邦从没有称呼过张良一声“老师”,但张良其实就是教刘邦如何成为帝王的导师。

张良在还没有成为“帝王之师”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学子,而他的老师则是一个他完全不熟识的老人。

张良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韩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当过丞相。

秦国灭韩的时候,张良年纪还小,所以没有在韩国当官。他稍稍长大,便散尽家财,寻求能够刺杀秦始皇的刺客,后来果真求到一个能使一百二十斤铁锥的大力士。

他们在博浪沙奋力一击,却误中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拿刺客。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

在下邳,有一天张良出外散步,来到一座桥上。有个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来到张良面前,当着他的面故意把鞋子脱落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捡鞋。”

张良一愣,本来想揍他一顿,但念他是个老人,强忍着怒气到桥下去捡鞋。

老人毫不客气地说:“帮我穿上。”

既然都已经为老人捡鞋了,张良也就好人做到底,跪着为老人穿鞋。

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为他穿鞋,然后笑着离去。

张良目送老人离开,心里颇为吃惊。

走了一段路,老人折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是可以教的。五天后的黎明,跟我在这里碰头。”

张良心里觉得奇怪,但仍然敬谨地说好。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来到桥上赴约,却发现老人早已经等在那里。

老人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约见,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五天后再来!”然后转头就走了。

五天后,鸡刚叫的时候,张良就出发了,可老人又比他先到。

“你又迟到了!”老人发脾气说:“再过五天,你早一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还不到半夜就出门到桥上去了。不一会儿,老人也来了。

老人高兴地说:“就是要这样!”

老人拿出一编简书,对张良说:“熟读这编简书,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再过十年,会有*兴起。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便离去了。

天亮后,张良打开简书来看,发现竟是《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太公吕尚所著。张良知道这简书是非凡之物,对它另眼看待,日夜诵读。

汉家的特别顾问

下邳的桥上老人没有说十年后兴起的*是谁,但张良在当时觉得这个*指的就是沛公刘邦。

当时,天下英雄并起。张良原先并不是要追随刘邦,只因在路上巧遇,就先跟随了一阵子。

张良几次用《太公兵法》上的话来教导刘邦,刘邦很赏识,经常采纳。当张良用同样的话向其他人提出建言时,就没那么受重视了。

张良说:“沛公的智慧大概是老天给的。”于是跟定刘邦,不再去他处。

桥上老人当年传授给张良的不只是兵法书,还以实际的行动教会他两件事,一是“隐忍”,一是“早谋”。

“隐忍”是遇到不如意的事,先忍着,别动气,就像老人故意脱落鞋子,要张良去捡。

“早谋”是提早谋划,把前因后果想清楚,别等事情发生了才急于应付。在这方面,老人是以“半夜就赴黎明之约”来启发张良的:别以为你来得早,其实别人比你来得更早。

张良日后为刘邦提的许多建议,往往都包含着这两种意思。

刘邦进入关中,张良要他别动咸阳的金银财宝,就是预先想到了项羽对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反应。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郦食其效法古人,献上计策要刘邦刻印信发给六国后代,承认他们的地位,好拉拢这些人,以削减楚王项羽锐不可当的威势。

张良来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在用餐。刘邦问起张良的意见,张良用八种“不能”来反驳郦食其的说法。

张良说:“发了印信给六国后代,也就等于替他们复国。一旦复国,这些六国后代都跑回自己的国家侍奉自己的主子,谁还会跟着您打天下呢?”

刘邦一听,饭从嘴里喷出来,大骂郦食其说:“你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骂完,赶紧叫人销毁正在刻的印信。

这次是张良预先想到了六国后代一旦接到印信会有什么反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