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圣人,也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创立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500年来被中国人公认为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炼强大内心,解决一切问题。

 

2.本书详细解读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带读者领略一个大儒的强大内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阳明心学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

 

3.内心强大的智慧之书,成功修身的必学法则,欲成大事者,王阳明!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是讲述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历史人物类传记,全面解读知行合一理念及其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作者研究阳明心学多年,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并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一起感受知行合一的神奇魅力。

 


 

端木自在,一个勤奋做事,冷眼观人,自在处事者。喜读诗、读词、读佛、读儒,常研究世界伟人成功秘诀。平生之志:不求立功,但求立言,奢求立德。虽涉足出版业十余年,却自惭未窥门径。繁忙之余,撰著有《胡雪岩大传》《国学全书》《王阳明心学智慧》《传习录译注》《听李叔同说佛解经》等书若干。

 


 

章圣人身世不寻常

 

仙娥踏云送神童 /00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007

 

戏慧童,和尚反遭戏 /009

 

这个老爹很强悍 /013

 

咏月金山寺,出名要趁早 /017

 


 

第二章天下等事是做圣贤

 

读书只为做圣贤 /025

 

格竹子?格出个啥 /028

 

书生的份“军事考察报告” /032

 

逃婚问道: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036

 

蜜月期走出的书法大师 /040

 

访大儒:圣人必可学而至 /043

 

一波三折科考路 /047

 


 

第三章狂而不疯的“官二代”

 

你好,偶像 /055

 

刑部里来了个王青天 /059

 

踏上生命中的一座灵山 /064

 

九华山上神仙多 /067

 

阳明洞,别有洞天 /070

 

灵魂在诗意中升华 /072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主考大人吗 /074

京城诗友赌年华 /078

讲学开启圣贤路 /080

相见恨晚,圣人之交淡若水 /081


第四章步步惊魂的权力格局

另类天子开启另类“新纪元” /085

“八虎”把朝廷搞得鸡飞狗跳 /087

大臣辞职,“八虎”升职 /089

问天下谁敢斗“宦虎” /09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093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095

萧瑟寒风别京城 /097


第五章山高水长,颠沛流离贬谪路

锦衣卫千里大追杀 /103

余姚亲友如相问,硬命已过钱塘江 /105

大的智慧是活下去 /108

他乡遇故知 /110

风雨兼程路三千 /112

意志是战胜劫难的法宝 /114

岳麓山寻访先贤足迹 /117

屈原、贾谊:同命兮同往兮 /118


第六章龙场悟道,推开圣贤这扇门

你为弃妇,我亦然 /125

险为人识的原始往事 /129

先悟了生死,再悟圣道 /133

蓦然回首,那“理”就在吾心处 /136

何陋轩内,君子亭边 /138

醉心讲学,梦里不知是贬客 /142

圣师来自山沟,学术耀了贵阳 /143

圣学实有大出处 /147

瘗旅情,飞鸟思乡情 /152


第七章再出山,世事皆心事

先下手为强 /159

刘瑾集团覆没记 /162

流放生涯终于结束了 /165

庐陵知县不授案 /166

大兴隆寺成了圣学大本营 /169

读《大学》,到底要怎样读/171

滁州岁月,布道山水间 /176

一五一四年,南京!南京! /181


第八章临危受长缨,大儒初用兵

贼匪之患猛于虎 /185

剿匪,为什么是王阳明 /188

壮志将酬之时,百姓水深火热之日 /190

万安剿匪,牛刀小试 /193

剿匪还得靠“知行合一” /195

不请神,自己造神 /197

象湖山: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98

被“三振出局”的山大王 /203

民难做,好官也难做 /208

山中贼要破,心中贼也要破 /209

一五一八年,王门“颜回”丧 /212


第九章旌旗遮日战鼓响,鄱阳大战擒反王

宁王世家,造反世家 /219

朱宸濠可不是*皮 /222

宁王举刀砍向大明的脊梁 /226

为了良知,该出手时要出手 /228

那年赣江止水人 /231

“四十八万大军”的大忽悠 /234

搞死宁王不偿命 /236

朱宸濠打安庆,王阳明打南昌 /238

攻打南昌:兵战心战一齐上 /240

王阳明出击,朱宸濠中计 /243

鄱阳湖,后一战 /244

美人插曲:女怕嫁错郎 /248


第十章国学大师VS“神猪”帝王

荒唐开局:潜在对手是这样长成的 /257

回合:天上掉下个威武大将军 /261

第二回合:英雄大咖也有寂寥时 /266

第三回合:争取良知太监来助阵 /271

第四回合:不做人欲的牺牲品 /274

弈局难了,人心难了 /278

风流玩主终西去 /283


第十一章凡事学事自洗心,只此修行玄更玄

如此“新建伯”,是祸还是福 /291

若晚节,血色夕阳 /295

既生萼,何生阳明 /297

我笔绘我心,我心昭日月 /299

高师出高徒:迢迢圣路,师生唱晚(上) /302

高师出高徒:迢迢圣路,师生唱晚(下) /306

一生心血“致良知” /310

圣门盛宴之夜宴 /313


第十二章人生未若归去来,百年化尽渔樵话

发妻撒手去,生死两茫茫 /317

天泉证道:让善恶再飞一回 /320

这一行,成了后的战役 /324

百战归来一病身 /328

此心光明,此生光明 /330

魂归故里,青山有幸埋圣骨 /333

神奇心学照后人 /335


附录一 王阳明生平年表 /337

附录二 王阳明箴言录 /340

 


 

记得大明湖畔的主考大人吗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山东济南:大明湖上荷叶荷花好,红妆翠盖木兰舟。这座后来被赞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它的美,竟是与岁月无关、与朝代无关。它是一场亘古的风景,不管喧嚣还是寂静。

泉城江山如画里,城里人物更是风流:三十三岁的王阳明一身官服、玉树临风地巡视着考场——他,正是其年山东省乡试的主考官。

原本,以王阳明的资历,和朝廷对他的“长线培养”态度,他想做一个省的主考,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架不住当时有另一个人盛情聘请。那人便是陆偁,时任山东巡按御史。

说起陆偁,虽不是什么强势的大角色,却也是个有性格、有能力、有眼光的人物。当年,陆偁在福建做官时,就把福建沿海地区的治安弄得井井有条;后来,陆偁到了山东,更是敢于改革,为民做主。

按当时制度,身为当地的巡按御史,陆偁有资格自行聘请主考官。但是,陆偁放着众多对口人才不选,偏偏相中了刑部主事王阳明,是不是“慧眼识珠”,人们还说不好,质疑声一定是先起来了。然而,有发言权又有实权的人这样讲了,别人也唯有听命请人!就这样,“年纪轻轻、资历也浅”的王阳明,荣幸地走马上任了。

济南城,王阳明激动着,也忙碌着。

从布置考场到安排各项事宜,王阳明这个主考都要亲自进行督查。一旦出现问题、纰漏、或是隐患,他都会勒令马上整改、完善。不过,王阳明忙,也是费心的事,还要数——出考试题。

山东本就是孔孟之乡,又是文化重地。因此,给考生出什么样的乡试题目,关系重大,意义也重大。因此,王阳明也格外上心。本着向孔孟致敬的精神,本着忠心为国的精神,本着针砭时弊的精神,本着为自己的心志找一个出口的精神,本着“不雷人,吾宁死”的精神,王阳明出的试题大胆、露骨,却又不离儒学正宗。

比如,其中一道题目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本是孔子与孟子宣传的做官理念:“以周公的标准来侍奉君王,如果不行,宁可辞职走人。”也正是这个理念,让孔子与孟子与仕途基本绝缘。试想,就算是官员有周公的德行和能力,又有多少皇帝会愿意乖乖听进“周公”的“有用之言”呢?面对这种冲突,绝大多数官员选择了:向皇帝妥协。凡事皇帝说的对,若有不对,参照上一条。这个问题在明朝历代也不例外,还更厉害。

从皇权者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道令人反感的题目: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这不是多少朝多少代的潜规则么!王阳明却突然引出圣人之言,呼吁人们“不当奴才”。这样下去,官员百姓虽然有了尊严、个性,却也很难方便统治者驾驭了。但是,这样犯“忌讳”的题目,王阳明还是出了。

王阳明出此题,是想看看考生们在原则、道义、骨气、良心与私欲之间如何选择,又或是他们如何能更好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当然,他也想借此来呼吁:不管当政的皇帝如何,读书入仕的人们,至少要有一种高贵的品格。守住它,这是底线。

另外,王阳明会在山东出这样的考试题目,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向济南城已故的英雄铁铉致敬。

当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欲与建文帝争夺皇位。其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却唯独没能攻下济南,就因为铁铉带人死守在城上,让朱棣的软硬兼施都成了泡沫。当时,铁铉无视朱棣的诱惑不说,还公然将《周公辅成王论》射给朱棣,劝其要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同年,铁铉配合盛庸在山东聊城大败朱棣。一直到后,朱棣也没能挪走铁铉这根铁柱,不得已,他只好绕道而行,避济南直攻建文帝南京大本营。朱棣即位后,生擒铁铉。铁铉不但不接受新天子的拉拢,还大骂朱棣无道,结果被割掉耳鼻,甚至在他被处以凌迟行刑时,还大骂朱棣。

虽然,朱棣之后,大明皇帝都是朱棣的直系后人。但是,朱棣曾经“谋反”这也是不争的史实。铁铉能忠诚旧主,不侍反王,这就是节操,就是忠贞。

铁公虽逝,音容犹在,大义犹在。在王阳明看来,不但是山东的读书人要有铁铉这样的大道义感,全国的官员都应该有。所以,在选拔和检验国家未来“储备”干部时,他更注重这一点。

同时,在山东乡试中,王阳明还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个问题通过先贤的作为,直击了历代很多皇帝、官员的不作为。

禹想到天下有人遭受了水患,就好像是这灾难是他带给大家的一样;稷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就好像是自己害他们挨饿一样。所以禹和稷才会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这是孟子所尊崇的儒家教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是王阳明以后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整套试卷观下来,不难发现,王阳明所出题目都是这样“一题多关”:为考生、为官员,甚至为帝王的当下与未来敲响警钟。至于这些题目出得是否有过火之嫌,阳明本人倒是并不介意。,他行得正就不怕影子歪,他敢出,就自然敢承担后果;第二,虽然自己还未曾得志很憋屈,但王阳明却并不怨恨当朝天子朱祐樘,相反,从朱祐樘用人和治国十几年来看,王阳明知道,这样的皇帝会允许正义的言论。

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王阳明才敢放手去做一个称职的考官。

初秋的济南,夏的余热还未全部散去,却还是有凉风习习。乡试考场,这些还没有被仕途染缸所熏染的学子们,庄严地在试卷上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信,此时的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想这样做。阅卷的王阳明也是欣慰的。虽然,他本人也十分清楚,这样一群参考人士,待他们走上仕途后,难免也会在赤裸裸的政治现实下化为“变色龙”。但这一课,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要为这些考生上好。

对于这届山东考生来说,他们自然是荣幸的,他们有幸生在孔孟之乡,给他们出题和阅卷的考官马上会成为当代圣人。当年静秋,莲香犹在,那一纸纸虔诚的试卷上,蕴含了太多的圣贤之道:“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这是让学子们对动静、内外与礼正进行深刻的思索,以提升个人的德行;“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这是让学子们站在政治高度上,劝诫国君亲贤臣、远小人;“诗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这是让学子们对兵役与国家安危、战事有个清醒的认识。在这套儒学试卷上,学子们还有机会谈佛论老,取其精华,明心见性……

总之,在王阳明的有力督办下,山东乡试圆满地落下帷幕。

丹霞闪余晖,儒学的气息历久弥新,凌云依旧高飞。站在圣人的故土上,泰山之高,其高虽不可极,圣人的思想却可以触摸,王阳明感到,圣道就在眼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