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出版社:湖南岳麓书社

版次:2019年8月1日 第一版

定价:58.00

页码:376页

装帧:平装-胶订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开

ISBN:9787553811550

条形码:9787553811550


【编辑推荐】

1. 历史学者张宏杰2019年全新重磅力作,集二十年思考之大成,一本书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2. 高屋建瓴的史学视角和思维,在更宏阔的世界视野下回顾中国历史,用50个专题探讨历史大问题,见微知著,化繁为简,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3.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中国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互动中,寻找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4. 聚焦规律与路径,拆解历史大问题!以无厚入有间,在历史的缝隙中,拎起串联古今中外发展规律与真相的引线。
5. 葛剑雄、许纪霖、许知远、马伯庸、姜文等众多历史学家、文化名人联袂推荐,值得一读的重磅好书!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作者简介】
张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E-mail: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千年悖论》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朱元璋传》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暨总督时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三册)
《曾国藩传》
【媒体评论】
葛剑雄
本书中涉及的史实,或许有些已为读者熟知;但张宏杰在本书中的见解和观点,肯定会引发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和思考。
许纪霖
张宏杰的这部《简读中国史》,以核心问题为纬,以世界历史为经,从纵横的比较视野中得出了对中国史的深入思考,也蕴含着对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
马伯庸
纵有五千年,横有四万里,视野越是高远,对中国史的理解越是开阔。
姜文
十多年前,史铁生就向我推荐过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我读了好几遍,还觉得不够。这一次,张宏杰把他对历史的理解都放在了这本《简读中国史》中,想法非常好——历史的比较,更容易看得清楚;比较的历史,更容易接近真相。
【目录】
自序·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002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009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014
第四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022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027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034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第 七 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042
第 八 章 乱世的活力/ 048
第 九 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053
第 十 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058
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064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069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075
第十四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083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090
第十六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097
第十七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105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110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第 十 九 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116
第 二 十 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122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127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133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140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第二十四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 年争论/ 146
第二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153
第二十六章 为什么秦之后有不停的治乱循环/ 160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165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172
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179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第 三 十 章 中国历史循环中的突破/ 192
第三十一章 中国文明的*和衰落/ 200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208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218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224
第三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232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240
第三十七章 统一国家和全球化的开始/ 246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252
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259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第 四 十 章 饥饿的盛世/ 268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276
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283
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崛起/ 289
第四十四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295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302
第四十六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307
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314
第四十八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322
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330
第 五 十 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338
结语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348
后记/ 359
【前言】
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有多重要?
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记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颠三倒四,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甚至会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很难的事情,面临着很多困难。
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
有些国家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资料太少,没啥可总结的。而中国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太长,资料太多,总结不过来。
确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夏商时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别的不说,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别信。
为什么呢,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今天读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因此,假设你一天读3000字原文,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那么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我算了一下,大约是36年。因此,除了少数的专业史学家(比如张舜徽),极少有人能真正通读二十四史。
那么除了二十四史,我们还有《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都是大部头的。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资料方面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
你掌握了史料,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然而,并不是记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同义词。
很多人记性很好,但是思维的逻辑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妈,她的记忆力并不错,说起多年前的什么事来都讲得连枝带叶,非常生动。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医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坚决认为人生病都是因为“冲撞”了什么“不洁的魂灵”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导,朝某个方向焚化纸钱就能够治好。曾经有两次巧合,烧完纸后不久,她的病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论因此更加强化,她还嘲笑我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是异端邪说。直到50多岁因为急性肾炎拖延治疗而去世前,她都认为我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史料库,然而并不见得最伟大的历史学就能因此产生。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所以只要“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墙”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史需要悟性。“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正确。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来说,我们普通读者的头脑中,其实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比如: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的皇帝和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也是世袭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学说。”
“以推翻王朝为目的的农民起义是全世界历史共有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腐败很严重,是因为皇帝们不能下狠心反腐。”
“历史是直线发展的,越到后面肯定越先进。”
…………
这些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常识。
基于读史的困难,我决定写一本简单明了的“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它的作用,是帮助普通读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一个整体概念。
有人问,为什么不写一部《中国通史》?
第一个原因,是通史的体例不利于读者简明地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通史字数往往比较多,比如著名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另外一个,通史的写法通常比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一朝一朝地讲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块一块地码豆腐一样地码上去。往往看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别是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历史背后的规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
所以这本书不会津津乐道于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权谋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斗过程,还有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因为这些过程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但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打个比方,通史像是一个人的年谱,每一年都要写到。而我的“简读”,更像是一些对这个人的点评或者考察结论,只谈几个重点,但是希望谈深、谈诱.
第二个原因是,通史很难进行中外比较,或者说难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史。
有的时候,历史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地去看,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比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会看清地球是圆的。或者说,只有跳出庐山之外,你才能发现庐山的真面目。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n’不读世界史,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所以这本《简读中国史》要做的,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
一般来讲,中国人写中国史,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局限于中国自身,不注意影响中国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实上,在中国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时候起了关键作用。比如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对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当然,这些外来因素并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中国的文化个性。
所以这本书还有一个重点,是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事实上,中国历史有很多与欧洲历史相似的阶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贵族社会,与西方的“封建时代”(也就是中世纪),有着非常相似的贵族精神和游戏规则。中国的秦汉帝国,更是与欧洲的罗马帝国也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汉帝国崩溃后的“蛮族入侵”(或者说所谓的“五胡乱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罗马帝国也是在同一波“蛮族入侵”中崩溃的。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神同步”的阶段,比如晚清中国面对外来侵略的反应,与东南亚的邻国缅甸几乎一模一样。暖’
当然,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更多的是本质上的不同。比如罗马帝国虽称帝国,却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正是这种不同的历史本质,导致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崩溃后,中国和欧洲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会在这本书中对比在地理因素影响下的先秦和希腊文明,对比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比清代中国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财政能力,对比中国、日本和缅甸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时的反应,这样才能凸显出中国历史的独特规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史也都会总结出不同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性质是普及读物,并非对历史知识的均衡叙述。更为重要的是,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历史学家”。因此我的这本书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颇之处。但是如果这本小书能刺激你更主动、更积极地思考历史,或者说,你能把这本书当成我手绘的中国历史导游图,拿着它去漫游,探索更深入、更广阔的历史,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试读章节】
后记
2018年上半年,一个音频平台找我,想请我做一个音频的节目,在最小的篇幅内尽可能地讲清楚中国历史脉络。
我感觉这个事很有意思,因此答应下来。
一开始,谈得很顺利。但盖好章的合同寄过来了之后,事情演变成了相声《报菜名》。对方说,张老师,先别急,要不咱甭吃包饺子了吧?太费事了。咱们改干饭氽丸子,多搁一斤香油,这么大的羊肉丸子,一吃稀了呼噜多好啊!也甭喝啤酒了。
我一听氽丸子也不错啊,我说,也行,那你重新起草一份合同吧。
然后过了几天,对方又说,张老师,要不咱甭吃干饭汆丸子啦!我们厨房改革了,电饭锅坏了。再说氽丸子那东西它不瓷实。干脆,咱们煎饼卷大葱吧,我再给您爿虢豆腐脑儿!外加两个羊肉串儿。这个省事儿,其实也好吃着呐。
我说您慢走吧,外头太阳大,您打点伞。
事儿没成,但是《简读中国史》已经写了一多半。而且这个题目触动了我的兴趣点。
我一直认为,要想看清中国史,必须了解世界史。
这件事触发我把世界史脉络和中国史大纲结合起来,写出这本在世界史背景下观察的中国简史。多年以来,我的阅读和写作一直是信马由缰的,但是这匹看似散漫的马其实也有它的行走逻辑,那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拼图。
这次写作,就是提前把这张拼图的大致轮廓画出来。我把以前阅读和思考的结果放到一个锅里炖了,结果发现它们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很多知识点发生了自我联系、自我打通,写作过程其实也是解决我自己许多困惑的过程。因此,这本书比我自己的计划提前出现,也是我所有书里写得最快也最愉快的一本,实际写作前后只花了3个月。因为写得非常腧快,很多想法不断涌出,经常有放不下笔的感觉。
当然,我在此要郑重声明,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作品,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如同我以前的作品一样,只是“野狐禅”。我的写作一贯无知者无畏,片面而零散,充满一己之见,因此肯定有很多粗疏和错漏,不靠谱,不足为训。
其次,这本书在写法上并非均衡叙述。正如我以前的大部分作品一样,我假设读者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大家介绍一些读者以前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侧面。因此,有些地方一笔带过,有些地方则展开得比较充分。要想全面地了解历史,您必须阅读更多基础性的历史作品。
第三,我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大量地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家能够看到,我在书中大量地引用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还有秦晖先生、葛剑雄先生的很多观点,有些观点来自阅读,有些则来自亲炙和请益。此外,这本书还引用了徐良高、曹正汉、周振鹤、李稻葵、管汉晖、刘莉、陈星灿、杨师群、赖肖尔、马德斌、薛涌、计秋枫、陈志武、宋丙涛、麦迪森、茅海建、贺圣达、霍尔、尹保云、张卫良、曹树基、吴松弟、侯杨方、陈季冰、吴钩、昝涛、雍正江、李俊丽、田雪梅、杨慧等学者的专著或者论文。当然,除了我提到名字的这些学者之外,应该还有很多挂一漏万之处,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查阅了数百篇论文。另外因为这本书不是学术体裁,注释难免有不规范处,在此我一并深致谢意和歉意。当然,我要说,这本书如果有那么一点点价值,那主要是得益于我的广泛阅读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如果说有什么错误,那当然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 在此我还要抱歉的是,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和我以前的作品有重复之处,比如春秋战国部分与《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清代部分与《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的重复。这主要是由于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涉及这两个时段的内容,我的观点并没有改变。不同的书之间内容有重复,这是我被诟病的老问题了,在此也要向读者说明。
文摘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我在自序中讲到,这本书的目的是呈现中国历史的一些大脉络。那么,中国历史到底有哪些大的脉络呢?
在第一章中,我先简要地目录式地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条脉络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是今天我们很多人会非常自豪地说起的一点。
确实,这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今天的中国人使用的是商朝时就已经使用的文字,从字体上,已经由甲骨文演变成了楷书。我们现在读中国三千年前的诗歌(《诗经》中一些周代早期作品),会发现仍然是押韵的。今天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与商周时期大同小异。事实上,如果一个汉朝人在今天醒来,他会发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和处世习惯,与汉朝其实相去不远。也就是说,几千年来,中国文明总体上是独立发展的,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对比一下世界史,这一点看得就更清楚。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古文明,今天都已经“灭绝”了。今天的埃及人除了利用金字塔发展旅游,他们的文化和古埃及文明几乎没啥关系,因为在历史上,他们先后被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语言、文化甚至种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两河流域的所有古代文明,比如苏美尔文明,更是这样。事实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原本不知道苏美尔文明的存在,直到近代以来充满好奇的西方外交官在这里挖掘出几千年前的神庙遗址,人类才知道这片土地上以前居然有过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大量涌入,社会面貌彻底改变,拉丁语由活的语言变成了死的语言,再也没能恢复。比较一圈下来,只有中国,文化几千年一以贯之。如果把文化多样性比作生物多样性的话,中国文化就是一只从远古一直幸存到现在的“古生物”。
因此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在《中华帝国全志》中用惊讶的口吻说:“……4000多年间,它(中国)自己的君主统治着自己的国民,从未间断。其居民的服装、道德、风俗与习惯始终不变,毫不偏离其古代立法者们创立的智慧的制度。”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化的惯性是极其强大的,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要强大。因此“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用在中国身上特别合适。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在历史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先例。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现象,在以后还会重演。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这样强的延续性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特点。
世界上其他几大古文明,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很多。为什么呢?我们看地图就会明白,它们中间有一个地中海,如同内湖一样,让它们连接在了一起。
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是最高的。中国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而中国人还嫌这种隔绝程度不够,后来在北边又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程度。这种隔绝是很有效的,所以玄奘要去一次印度,得走上十来年;甘英出使罗马帝国,也是无功而返。
这种地理上的隔绝有两个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中国文明在几大古代文明中,并不是最早发展起来的。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文明并不是最古老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出现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生根后,开始陆续向欧亚大陆的其他方向传播:埃及文明起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起于约公元前2500年,它们都鲜明地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二里头文明起于约公元前1750年。由于中国地理上的隔绝性,中国文化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东一些文明要素,比如青铜、战车、牛和羊,传播到中国时,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已经形成了。“造成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因,的确与中国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与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其他早期文明中心距离很远,很难到达,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很少。”
但是中国地理还有—个特点,那就是黄河中下游非常适合农业文明的发展。
人类四大古文明都兴起于大河流域,这说明灌溉农业对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黄河流域在四个大河流域中是条件最好的,因为黄土的结构疏松,天然适于农耕,人们仅仅利用原始的石刀木犁,就可以开辟大面积耕地。
因此,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非常适合文明发展的“子宫”。所以中华文明有后发的优势,一度比其他文明发展得快,很早就到达成熟状态。
这就造就了中国的第二条发展脉络: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P2-4

【书摘与插画】
暂时没有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