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邹衡,1927年生于湖南澧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55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副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考古系新石器时代——商周教研室主任,先后当选为考古学和先秦史学会理事、商文化学副会长。

本书较为客观、真实地记述了邹衡先生一生的考古学研究历程。
【作者】
李维明,男,汉族,1956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86年、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师从邹衡教授学习夏商周考古,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嵩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内容】
本书介绍了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的学术成果:他通过长期的考古实践,建立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丈化分期标尺;首倡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之说;论证郑州商文化与安阳商文化的分期,命名先商文化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创建商文化的编年体系;提出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偃师商城桐宫说;命名先周文化并揭示其三个来源,识别出一批先周文化铜器;预见北京房山琉璃河是早期燕都遗址;通过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建立晋文化分期标尺,为探寻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发现雪山一、二、三期文化;建立孝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考古分期;揭示皖西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确定鲁西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构建起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体系框架,引领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潮流,为中国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本书还展示了邹衡先生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名人、不畏人多势众、不计个人得失,善于汲取前人成果、勇于校正自己的学术观点、勇于开拓,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治学精神和考古人生观。
【目录】
引言
一、学术使命
(一)考古之缘
1.辗转求学
2.立志学术
3.结缘考古
(二)三大难题
1.学路求索
2.考古征途
二、补商文明
(一)早商确认
1.郑州实习
2.初识早商
3.殷墟分期
(二)商亳锥指
1.补识商年
2.汤都郑亳
3.陪都桐宫
三、探夏文明
(一)伊洛访古
1.挖东干沟
2.王湾分期
3.伊洛编年
(二)论夏文化
1.仰韶非夏
2.龙山非夏
3.追溯先商
4.夏迹初显
四、揭周文明
(一)先周文化
1.周虽旧邦
2.姬姜联盟
(二)封国拂尘
1.探寻燕都
2.锁定唐晋
3.求索齐楚
五、走近大家
(一)追求学术
1.重视基础
2.创建方法
3.考古实践
(二)学术长河
1.知识传承
2.桃李成蹊
(三)大家气派
1.考古人生
2.历史责任
3.追求真理
附录一 邹衡主要学术事迹编年
附录二 邹衡发表论著简目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画】
暂时没有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