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与你》是20世纪*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主要代表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内容简介

  在《我与你》中,布伯从犹太思想传统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关键在于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马丁布伯(MartinBuber),德国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与你》、《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
  译者简介:陈维纲,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与宗教研究。

目  录

中译者序马丁·布伯和《我与你》
(陈维纲)
我与你
卷一
卷二
卷三
后记
附录
"我与你"和"我与它"
--读布伯《我与你》(何光沪)

免费在线读
  虽然埃克哈特这样的神秘主义者把“上帝”与“存在”相提并论,我却主张“上帝”绝非意味着某种抽象原理;虽然柏拉图等哲学家时常把上帝与理念混为一谈,我对此却执持相反意见。任何人,只要他赞同我的看法,都会不可避免地把上帝奉为一种人格。或许,他们还会和我一道提出这样的见解:“上帝”(且不论其还包含别的什么意蕴)意味着创造者,昭示者,拯救者,他与人类建立了直接无问的关系,由此使我们得以进入与他的直接关系。人类此在的基础和意义逐渐造就了一种似乎只能存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性。人格性这一概念显然不能完全揭示出上帝的本质,但我们可以且必须说:上帝也是人格。如果我把这里所讲的意思破格翻译成某种哲学语言,即斯宾诺莎的语言,那么我得说:在上帝无尽无穷的属性中,为我们人类所知悉的属性共有三种,而非若斯宾诺莎所主张的那样仅有两种。首先是精神性,我们称之为精神的东西皆渊源于它;其次是自然性,它展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界中;最后是人格性,我的以及~切人的人格存在都发端于它,正如我的以及一切人的精神存在和自然存在皆发端于其他两种属性。只有第三种属性,即人格性,能因其特殊性质而直接呈现于我们,为我们所知。
  然而,倘若按照人格这一概念最通常的含义来理解,这里便出现了矛盾。每个人格都有其个性,而个性的存在却是以它与其他个性相共存,相对立为前提。不言而喻,这不能适用于上帝。于是,为了消除这种矛盾,便产生了把上帝当作*人格(即没有相对性的人格)的“怪论”。上帝作为*人格而进入与人的直接关系。如此,矛盾便在这更深透的洞见前悄然隐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