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J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J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J业的举措,*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quanqiu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quanqiu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D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D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D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D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D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Z后一次“上山下乡” D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D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D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D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D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D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D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D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Z后一次“上山下乡”
D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D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D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三、D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D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D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二、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三、D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GN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D二部分 关于quanqiu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Ⅰ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2011年春季新世纪D二个十年中国发展战略闭门会议综述
Ⅱ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2010年秋季宏观形势闭门研讨会辑要
Ⅲ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2010年11月4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Ⅳ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010年3月1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大事年表
后记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二、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Ⅰ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2011年春季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发展战略闭门会议综述
 Ⅱ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2010年秋季宏观形势闭门研讨会辑要
 Ⅲ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2010年11月4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Ⅳ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010年3月1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大事年表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