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书信在中国古代有“尺牍”、“尺素”、“尺笺”之称,“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为个人之间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担大历史的描述,更何况,书信中信息芜杂、内容零碎,更给人难以“补天”的感觉。然而,书信的这些“短处”也恰恰是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具体的历史情境,勾勒出历史巨浪不曾吞噬的枝枝节节,也有个人化的微妙小情调……从另外一面看,大历史缺了它们的支持,那只能是空空的一张皮。

以巴金与友朋的来往书简为例,或许,当年友朋间不经意的几句话,今天都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揭开很多历史疑点。至于那些涉及编辑、出版的大量书信,则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对于编辑、出版而言,人们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后的编辑、出版、营销的过程常常在时间中被淹没,编者和作者的书信往来则多少可以打捞出这背后的枝枝节节,甚至补充了出版史的空白……书信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文坛风云,乃至个人情感等,对于了解那渐渐远去的时代和活跃在那个时代中的身影大有帮助。抛除这些,它们还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笔迹也能看出写信人的不同性格、气质,笔画之间还留有不知多少的想象空间……
【作者】
周立民(1973—),辽宁大连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曾任职机关、报社。2002—2007年为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协工作,现为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新世纪文学论稿》、《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等,谈话录《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主编有“老上海期刊经典系列”《漫画生活》、《文学季刊》、《文学月刊》等文献资料,以及《月月小说》、《大家文选》等当代文学选本多种。
【内容】
《独立文丛:简边絮语》是周立民对巴金与朋友来往书信的学术研究随笔。作为巴金研究会的骨干,周立民与巴金作品、巴金家人的联系非常密切,掌握了许多一手材料。本书就是从巴金与朋友的来往书信为例,让读者了解巴金与朋友沟通和交流的情况。这些书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文坛风云,乃至个人情感等,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和活跃在那个时代的背影大有帮助。从这些书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巴金和巴金朋友们的不同性格、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朋友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无法绕开的作家,他们是胡风、萧军、郑振铎、师陀、方令孺、丁玲、黄裳、黎烈文、王匡。
【目录】
小引
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的恩惠
——巴金、胡风、萧军在历史转折年代中
“一切梦都消失了”之后
——郑振铎、巴金及其他
西子湖畔的十年之约
——巴金和师陀
“你们将同春天一道来临”
——时代大潮之外的方令孺
大历史中的小细节
——关于新发现的丁玲、康濯致巴金的信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新北京”
——从黄裳致巴金、萧珊一封信说起
后记
【书摘插画】

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和巴金又相会于上海。那也是中国现代史最为动荡的几年,知识分子的生活越来越不好,为了买书和搜集文物郑振铎经常借债,甚至日记中竟有这样的字句:“今日为无催款的安静的一天!”(郑振铎1947年12月5日日记,《郑振铎全集》第17卷480页) “晨,各书肆中人来,皆索款者,应付苦极!皆缘过于‘贪多’之过也!”(郑振铎1947年5月31日日记,《郑振铎全集》第17卷423页)而巴金此时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靠稿费生活的他生活压力也很重。但买书的热情也丝毫不减。这是1949年5月的事情:
五月里的一天,李伯伯照例抱了一堆书回来。
李伯母从来都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见买回这么一大摞书,面色不禁一变,一反往常地质问起李伯伯来:“李先生(萧珊一直这样称呼自己的爱人)!我们手头就只有五十七块银圆了,不是说要你暂时别再买书了么?现在东西这么贵,一旦真的围起城来,叫我拿什么来养这一大家人?”
“这么好的书!这么便宜的价钱!这个时候不买,以后可不一定有这种机会的哟!”巴金笑吟吟的答道。
“那也不成!”萧珊认真地说:“要是真打半年仗,东西就会比现在还要贵得多。人饿死了,要书有什么用?”
“言过其实,言过其实。” 巴金还是笑吟吟的说:“我看这仗打不了半年,也不信就会饿死!不少书是难得一见的,我要是见了不买,那倒真是后悔也要后悔死的。”
“可是我们真的就只有这五十七块银圆了呀!” 萧珊不肯能让步。
“大家都不买书,写书的人岂不要饿死?我的钱是从书里来的,自然还要从书里去!”巴金丝毫不肯让步,说出了他后来也常说的名言:“我是靠读者养活的啊!”(马绍弥:《在霞飞坊59号的日子里》,《一双美丽的眼睛》第9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

两位前辈一辈子爱书,最后,他们的书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捐给国家。2008年年底,在一个冷风扑面的日子里,我参观了国家图书馆的郑振铎专藏,等了半个世纪,这些郑振铎常年省吃俭用一本本购下的书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着落。走出文津街那座老房子,我在想巴金先生捐赠的书什么时候能够设一个专藏呢?这不仅是对待一批书,而是对待一颗颗热爱文化的炽热之心,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冷了他们的心啊!

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