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第一阶段考试精讲:医学基础·人文分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精讲系列之一,依据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大纲进行编写。书中涵盖该考试要求的医学基础和人文知识学科的全部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等7个学科。全书的篇章顺序编排与教材一致,采用图表形式,条分缕析地总结梳理考试知识点和易考点,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书中层次清晰,语言精炼,便于速览识记核心考点。适于参加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第一阶段考试的考生备考使用,也可满足中医院校中医、养生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使用。
【目录】
第一篇解剖学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运动系统/1
概述/1
第一节骨学/2
第二节关节学/5
第三节骨骼肌/7
第三章消化系统/9
概述/9
第一节口腔/9
第二节咽/10
第三节食管/11
第四节胃/11
第五节小肠/12
第六节大肠/12
第七节肝/13
第八节胰/14
第九节腹膜/14
第四章呼吸系统/15
概述/15
第一节鼻/15
第二节喉/15
第三节气管与支气管/16
第四节肺/16
第五节胸膜/16
第六节纵隔/17
第五章泌尿系统/17
概述/17
第一节肾/17
第二节输尿管/18
第三节膀胱/18
第四节尿道(女性)/18
第六章生殖系统/18
概述/18
男性生殖系统/19
第一节男性内生殖器/19
第二节男性外生殖器/20
第三节男性尿道/20
女性生殖系统/20
第一节女性内生殖器/20
第二节女性外生殖器/21
第三节乳房/21
第七章循环系统/22
概述/22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总论/22
第二节心/22
第三节动脉/23
第四节静脉/25
第五节淋巴系统/27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27
概述/27
第一节甲状腺/27
第二节甲状旁腺/27
第三节垂体/28
第四节肾上腺/28
第九章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28
第一节眼球/28
第二节眼副器/30
前庭蜗器/30
概述/30
第一节外耳/31
第二节中耳/31
第三节内耳/32
第十章神经系统/32
概述/32
第一节脊髓/32
第二节脊神经/33
第三节脑干/35
第四节小脑/36
第五节大脑/36
第六节脑神经/37
第七节内脏神经/38
第八节神经传导通路/38
第九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39
第二篇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41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41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41
第三节机体的体液、内环境与稳态/42
第四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42
第五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4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3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43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43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4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45
第三章血液/46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46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46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47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48
第四章血液循环/48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48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50
第三节血管生理/52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4
第五章呼吸/56
第一节肺通气/56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57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58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59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59
第一节概述/59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60
第三节胃内消化/60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61
第五节大肠的功能/62
第六节吸收/62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63
第一节能量代谢/63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63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64
第一节肾脏的功能结构和血液循环/64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65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65
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66
第五节排尿活动/66
第九章内分泌/67
第一节下丘脑与垂体/67
第二节甲状腺/67
第三节肾上腺/68
第四节胰岛/69
第十章生殖/70
第一节男性生殖/70
第二节女性生殖/70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的功能/71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71
第二节突触传递/71
第三节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72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73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74
第六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76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76
第一节视觉器官/76
第二节听觉器官/77
第三节前庭器官/78
第三篇病理学
第一章疾病概论/79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79
第二节病因学/79
第三节疾病的经过及转归/80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80
概述/80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81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82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8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84
概述/84
充血/84
第四章炎症/88
概述/88
第一节概述/88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88
第三节急性炎症/90
第四节慢性炎症/92
第五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92
第五章肿瘤/93
概述/93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93
第二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93
第三节肿瘤的基本特征/94
第四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94
第五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恶性
肿瘤的区别/95
第六节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96
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96
第六章缺氧/97
概述/97
第一节缺氧的概念/98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98
第七章发热/99
概述/99
第一节发热的概念/99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99
第三节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100
第八章应激/100
概述/100
第一节应激原与应激分期/100
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101
第九章休克/102
概述/102
第一节休克的概念/102
第二节休克的原因和分类/102
第三节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103
第十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04
概述/104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04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105
第三节高血压/105
第四节慢性心瓣膜病/106
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疾病/107
概述/107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7
第二节肺炎/108
第十二章消化系统疾病/110
第一节慢性胃炎/110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110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111
第四节肝硬化/112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113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113
第二节肾盂肾炎/115
第十四章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116
糖尿病/116
第十五章常见的传染病和
寄生虫疾病/117
第一节结核病/117
第二节伤寒/118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119
第一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20
第一节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20
第二节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120
第三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121
第四节药物与受体/121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22
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122
第二节吸收/122
第三节分布/122
第四节代谢/122
第五节排泄/123
第六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23
第三章胆碱受体激动药/124
第一节乙酰胆碱/124
第二节毛果芸香碱/124
第四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125
第一节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125
第二节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磷酸酯类/125
第三节胆碱酯酶复活药/126
第五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126
阿托品/126
第六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27
第一节α受体激动药/127
第二节α、β受体激动药/128
第三节β受体激动药/129
第七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29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29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30
第八章镇静催眠药/131
第一节苯二氮类/131
第二节巴比妥类/132
第九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32
第一节苯妥英钠/132
第二节卡马西平/133
第三节苯巴比妥、扑米酮/133
第四节乙琥胺/133
第五节丙戊酸钠/133
第六节硫酸镁/134
第十章抗精神失常药/134
第一节抗精神分裂症药/134
第二节抗抑郁症药/135
第十一章镇痛药/136
第一节吗啡/136
第二节哌替啶/137
第三节纳洛酮/137
第十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37
第一节共性药理作用/137
第二节常用药物/138
第十三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139
第一节强心苷类/139
第二节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140
第三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40
第四节利尿药/141
第十四章抗高血压药/141
第一节利尿药/141
第二节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141
第三节钙通道阻滞药/142
第四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42
第五节作用于中枢部位的交感神经抑制药/143
第六节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143
第七节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143
第十五章抗心绞痛药/143
第一节硝酸甘油/143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44
第三节钙通道阻滞药/144
第四篇药理学
第十六章利尿药与脱水药/144
第一节速效利尿药/144
第二节中效利尿药/145
第三节弱效利尿药/145
第四节脱水药/146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药/146
抗消化性溃疡药/146
第十八章呼吸系统药/146
平喘药/146
第十九章血液系统药/147
第一节抗贫血药/147
第二节抗凝血药/148
第三节止血药/148
第二十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148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类药/148
第二十一章降血糖药/150
第一节胰岛素/150
第二节口服降血糖药/150
第二十二章人工合成抗菌药/152
第一节喹诺酮类/152
第二十三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152
第一节青霉素类/152
第二节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153
第三节头孢菌素类/153
第二十四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
霉素类抗生素/154
第一节红霉素/154
第二节林可霉素类/155
第二十五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55
第一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作用/155
第二节常用药物/156
第二十六章抗结核病类药/156
第一节异烟肼/156
第二节利福平/156
第三节乙胺丁醇/157
第五篇医学伦理学
第一章绪论/158
第一节伦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158
第二节医学模式与医学目的/158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58
概述/158
第一节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59
第二节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159
第三节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59
第四节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159
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60
第一节功利论/160
第二节义务论/160
第三节德性论/161
第四节人道论/161
第四章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162
第一节医学道德原则/162
第二节医学道德规范/163
第三节医学道德范畴/164
第五章医患关系道德/165
第一节医患关系概述/165
第二节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166
第三节医患冲突与沟通/167
第六章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167
第一节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特点与道德原则/167
第二节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要求/168
第三节临床治疗工作的道德要求/168
第四节临床某些科室的道德要求/168
第七章医学科研工作的伦理要求/168
概述/168
第一节医学科研工作的伦理准则/169
第二节医学人体试验工作的伦理/169
第八章器官移植伦理/170
概述/170
第一节器官移植的作用和价值/170
第二节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170
第九章生殖伦理/171
概述/171
第一节生命伦理观/171
第二节人工辅助生育伦理/172
第三节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172
第十章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172
第一节临终关怀伦理/172
第二节死亡伦理/173
第三节安乐死及其伦理分析/173
第十一章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174
概述/174
第一节医学道德评价/174
第二节医学道德教育/175
第三节医学道德修养/175
第一章卫生法概述/176
第一节卫生法的概念和渊源/176
第二节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176
第二章卫生法律责任/177
第一节卫生民事责任/177
第二节卫生行政责任/177
第三节卫生刑事责任/178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78
第一节执业医师的概念及职责/178
第二节医师资格考试制度/178
第三节医师执业注册制度/179
第四节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180
第五节《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81
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82
第一节概述/182
第二节医疗机构药剂管理/182
第三节药品管理/183
第四节药品价格管理/184
第五节药品监督/184
第六节《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相关法律责任/184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86
第一节概述/186
第二节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186
第三节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188
第四节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89
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91
第一节概述/191
第二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192
第三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192
第七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93
第一节概述/193
第二节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193
第三节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194
第四节医疗事故的处理与法律责任/195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97
第一节概述/197
第二节中医药服务/197
第三节中药保护与发展/198
第四节中医药人才培养/200
第五节中医药科学研究/200
第六节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200
第七节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201
第六篇卫生法规
第九章《献血法》/201
第一节概述/201
第二节无偿献血/202
第十章《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3
第一节概述/203
第二节疫苗接种/203
第三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203
第四节法律责任/204
第七篇医患沟通技能
第一章绪论/206
第一节医患关系与中医医患关系的特点/206
第二节中医学对医患沟通问题的认识/206
第三节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206
第二章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207
第一节医患沟通中的公共关系学基础/207
第二节医患沟通中的心理学基础/207
第三节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基础/208
第三章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208
第一节以人为本/208
第二节平等/209
第三节尊重/209
第四章医患沟通中应具备的人文素养/209
第一节道德素养/209
第二节职业素养/210
第三节共情/210
第五章医患沟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211
第一节概述/211
第二节医疗活动中患者的权利/211
第三节医疗活动中患者的义务/211
第四节医疗活动中医师的权利/212
第五节医疗活动中医师的义务/212
第六章中医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式方法/212
第一节中医医患沟通的内容/212
第二节中医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212
第七章询问/213
第一节询问的概念与基本原则/213
第二节询问技能/213
第三节不同医疗场合的询问步骤/214
第四节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14
第八章倾听/214
第一节倾听的概念与基本原则/214
第二节倾听技能/215
第三节特定人群、特殊情况下的倾听技能/215
第四节倾听的误区及解决办法/216
第九章医疗告知/216
第一节告知内容/216
第二节告知技巧/217
第三节不同环节与场合的告知/218
第四节跨文化告知/218
第五节特殊对象的告知/219
第十章接诊流程/219
第一节接诊前的准备/219
第二节接诊初期的导入/219
第三节接诊中期的询问与倾听/220
第四节接诊后期的结束方式/220
第十一章病历书写技能/220
第一节病历与病历书写/220
第二节病历书写技能/221
第十二章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221
第一节患者家属行为干预对医患关系的影响/221
第二节接诊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221
第十三章医疗团队间的沟通技能/222
第一节医生与医生/222
第二节医生与护士/222
第三节医生与医技人员/222
第四节医生与行政管理人员/223
第五节医生与后勤保障人员/223
第十四章非语言沟通/223
第一节非语言沟通的含义、特点及作用/223
第二节非语言沟通的形式/224
第三节非语言沟通的运用/2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