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商品详情】

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氢弹研制”

定价:78.00元

作者:刘西尧 方正知 李德元等口述 侯艺兵整理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395491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半个世纪,氢弹研制的神秘面纱被徐徐揭开

口述历史,热核武器的研制历程被娓娓道来

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了首颗氢弹。从首颗原子弹到首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快速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这次试验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书以36位氢弹研制亲历者的忆述为基础,梳理出一幅清晰的从氢弹理论设计、核材料研制攻关,到氢弹核爆试验和有关测试的路线图。书中详述了上海“百日会战”、核材料部件加工、核物理测试和放射化学测试等内容,着重介绍了氢弹是如何在特殊年代*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很多内容系首次面世。

请倾听这些亲历者的叙述,穿越50年时光,感受宏伟事业背后的诸多细节,领略成功道路上的种种艰辛,体味创业者们深藏内心的酸甜苦辣,理解他们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内容简介】

相关报道

“两弹元勋”邓稼先曾说过,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侯艺兵不仅将录音笔对准著名科学家,也想倾听这成千上万人中普通一员的故事。“他们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工作者,但在核武器研制这个长长的链条上,他们却是各个环节的‘操刀者’、见证者。他们讲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真实的细节,如同他们鲜为人知的人生。”侯艺兵说。

(在开始采访整理《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之后,)聚焦我国筹建核武器研制的原爆轰试验场“17号工地”的《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讲述氢弹研制过程的《亲历者说“氢弹研制”》和展现中国原核武器研制基地——221核基地的《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被侯艺兵用了八年时间相继完成。

在《亲历者说“氢弹研制”》的36位采访对象中,有两院院士、行政领导、技术人员,也有在第一线装配氢弹的普通工人。

做核武器口述史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有些老科研人员不愿意讲,有的怕内容涉密,也有的认为说出来没人看。侯艺兵只得挨个做工作,慢慢把他们的顾虑解除之后,这些老同志开始敞开心扉。一位受访者当面对侯艺兵说,这些经历他对自己的子女都没说过。

摘自《<亲历者说“氢弹研制”>作者:倾听历史的细节》

(《中国科学报》2017-12-22 第6版 人物)


【作者简介】

 刘西尧,方正知,李德元等36人口述;侯艺兵访问整理。

侯艺兵(1955—),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采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口述史著作有《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
田东风序
引言

第1章 早期的理论探索
钱三强组建“轻核理论组”和“轻核反应试验组”
彭桓武组建“氢弹探索组”
九院理论部动员与“鸣放”
组织文献大调研

第2章 抓“龙头”,寻突破
合并成拳头
刘西尧部长的思路
以“1100”为目标的多路探索
有过多种设想方案
在探索中勇于自我否定
争取*好的计算条件

第3章 上海“百日会战”
百万吨级弹头优化设计任务
上海“五班”的生活
“老原理”无路可走
于敏首功——氢弹设计原理诞生
邓稼先三下上海
到221厂做报告
当机立断拍板决策

第4章 氢弹核材料部件研制
221厂基建与建制
从九所第四研究室到221厂102车间
102车间的“大组”
轻材料成型、部件加工和防潮涂层
重材料加工和装配
生产安全保障
享受一级保健
草原业余生活

第5章 秣马厉兵备战忙
制定两年规划会议
成立氢弹原理试验突击队
六厂区“冷试验”
用“切片法”完善氢弹构型设计
207车间总装“629”产品
准备近区物理测试方案

第6章 开赴罗布泊塔下备战忙
场外试验处的任务
成立作业队,派出先遣队
最忙的701作业队
近区物理测试团队入驻试验场
紧张有序地调试物理测试设备
解决“误触发”问题
放射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的准备
最“闲”的理论部小分队
“629”引爆控制系统
装配“629”产品
场地效应试验物

【试读章节】
第1章 早期的理论探索 郑绍唐(时任九所一室氢弹探索组副组长):我从苏联援助说起。1957年的时候,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协议,就是《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①。苏联援助中国原 ,给一个教学模型和全部的图纸。除了这个以外,还要给一种加强型原 的模型。所以1957年订协议的时候,苏联是真心诚意想帮助我们掌握核 。 元帅在莫斯科签订协议以后,1958年7月15日,三位苏联专家在二机部大楼里,口头上给部、局领导讲了一通原 大致结构、尺寸、原理。至于氢弹什么都没有讲,什么书面材料都没有。我们开始搞加强型原 的时候有一个模型,数据不全,尺寸也不全,还是彭桓武副院长把它补全了。这个怎么弄来的也说不大清楚,我们把这个模型叫27号模型。 我原来也在原子能所(40l所),九院理论部②很多人都是从原子能所过来的。1958年邓稼先、王贻仁、陈小达 早从原子能所调过来,当时苏联专家说,你们只要调些大学生来就可以了,有我们教他们。到1959年6月,苏联政府突然决定不给原 样品模型,1960年开始撤走专家,到8月底撤走二机部系统的全部专家。我们1959年下半年开始自力 生搞原 ,原子能所与九所做不定期交流,我从原子能所借调过来,所以我来得比较早。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毁约停援,钱三强就在原子能所布置安排力量搞原 ,黄祖洽领导的4人小组,其中有孙绍麟、吴翔、陈乐山和我,从搞压拢型原 开始研究。借调过来后,我们都分配在九所一室中子组。 还在突破原 技术的时候,二机部刘杰部长趁苏联专家还在,找机会问了几次苏联专家组组长,能不能讲一下氢弹的结构原理。这个专家组组长说:“不知道。”他是守口如瓶,滴水不漏。刘杰部长想,看来苏联在氢弹技术上对我们严格保密。刘杰认为氢弹跟原 不一样,肯定比原 复杂,有一些新东西要探索。当时我们九所在紧张地搞 颗原 ,也没有功夫同时探索氢弹。刘杰就想在原子能所加上一些力量,让他们先搞氢弹,探索氢弹原理。他把这个想法跟钱三强副部长一商量,钱三强也同意。后来跟九局说过,跟李觉也说过,他们都赞成。这样就让原子能所副所长兼理论室主任彭桓武,找一些人来探索氢弹的设计。1960年第四季度成立了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①,由黄祖洽担任组长。到了1961年1月份,于敏也调到理论组任副组长。这个组开始有十一二个人,包括蔡少辉等人。他们从1960年底开始,到1965年1月份调到九院理论部之前,总共干了4年时间,也就是探索氢弹基本原理花了4年时间。这个组的成员从开始的12个人增加到40个人左右。 原子能所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除了轻核理论组以外,基本粒子组的朱洪元也参加过研究。那时候理论研究的队伍还是很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