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水泥新型干法生产企业中控室操作员的标准是什么?操作员应如何努力?企业如何为操作员成长与发挥能力创造条件?当下环保政策要求下,如何解决产量、质量、运转率与能耗的关系?

本书针对近几年新型干法生产线运行的实际状况,详细介绍了中控室的操作知识。
【作者】
谢克平,教授级高工,从事水泥企业业生产与管理工作几十年,著有多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操作、管理及设备相关的书籍,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困难,广受企业工作者欢迎。
【内容】
本书针对近几十年新型干法生产线运行的实际状况,尤其是针对企业经营中产量、质量、运转率与能耗四大指标的关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央控制室的操作知识,包括窑和磨机的操作手段、操作参数的选择、验证操作指标的合理性等,对中控室操作人员实现精细操作具有较髙的使用价值,对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性。本书可供水泥生产企业的中控室操作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001
第一篇中控室操作的主客观条件
第1章水泥生产经营的目标与核心指标004
1.1节能减排是提高中控操作技术的核心内容004
1.1.1降低能耗是各项操作指标的核心004
1.1.2*高产量与*低能耗间的关系005
1.1.3降低能耗与提高质量的关系006
1.1.4降低能耗与设备运转率的关系007
1.1.5降低能耗与降低成本的关系008
1.1.6降低能耗与环境保护的关系008
1.2水泥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09
第2章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的特点与要求010
2.1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的特点与要求010
2.1.1什么是均质稳定010
2.1.2均质稳定与均衡稳定的区别011
2.1.3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均质稳定的必要性011
2.1.4新型干法工艺实现均质稳定的可能性013
2.1.5水泥生产实现均质稳定的难度015
2.2认识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特点与要求的重要性015
2.2.1对均质稳定认识的误区015
2.2.2领导层认识均质稳定的重要性017
2.2.3技术人员认识均质稳定的重要性018
2.2.4操作层认识新型干法生产要求的重要性019
第3章中控操作应具备的客观条件020
3.1基本建设要符合均质稳定要求020
3.1.1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理念020
3.1.2基本建设中不符合均质稳定要求的表现021
3.1.3基本建设如何满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要求022
3.1.4补救基建中存在不足的办法023
3.2应按均质稳定要求控制原燃料进厂023
3.2.1预分解窑生产对原燃料质量的要求023
3.2.2料层粉磨对原燃料的质量要求024
3.2.3采购原燃料应执行均质稳定要求024
3.2.4对进厂原燃料的储存与使用方法025
3.3高性能设备是实现均质稳定的保证027
3.3.1设备质量可靠对均质稳定生产的影响027
3.3.2购置高***装备是设备为均质稳定服务的前提条件028
3.3.3建立现代水泥设备维护管理体制029
3.4自动化与实现均质稳定的相互促进029
3.4.1自动化是提高水泥生产效益的方向029
3.4.2我国水泥生产线的仪表与自动化现状030
3.4.3大力发展为水泥自动化服务的在线仪表030
3.4.4提高水泥企业自动化程度的途径031
3.5质量检验与考核要以均质稳定为目标032
3.5.1对原燃料进厂质量的检验与控制032
3.5.2对半成品质量的检验与控制032
3.5.3对出厂产品质量的检验034
3.6考核制度要以均质稳定为中心034
3.6.1目前惯用的考核制度035
3.6.2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与任务035
3.6.3科学考核指标的制定原则036
3.6.4现代水泥企业考核指标的制定036
第4章中控操作员的主观操作素质038
4.1对中控操作员的基本要求038
4.1.1当前流行的评价标准038
4.1.2对中控操作员的基本要求039
4.1.3中控操作员的操作依据040
4.2中控操作员的应知与应会042
4.2.1操作员的基本操作知识042
4.2.2操作员应该具备的现场处置能力045
4.3实现*佳参数下稳定运转的操作046
4.3.1精细操作就是要从稳定中求节能046
4.3.2操作员正确思路的建立049
4.3.3如何造就水平优异的中控操作员051
第二篇烧成系统的操作
第5章预分解窑系统自变量的控制与操作056
5.1喂料量056
5.1.1喂料量调节的作用056
5.1.2影响喂料量调节的因素057
5.1.3调节喂料量的原则060
5.1.4调节喂料量的操作手法061
5.1.5调节喂料量的不当操作062
5.2喂煤量062
5.2.1喂煤量调节的作用063
5.2.2影响喂煤量调节的因素063
5.2.3调节喂煤量的原则072
5.2.4调节喂煤量的操作手法075
5.2.5调节喂煤量的不当操作076
5.3用风量077
5.3.1用风量调节的作用077
5.3.2影响用风量调节的因素079
5.3.3调节用风量的原则084
5.3.4调节用风量的操作手法085
5.3.5调节用风量的不当操作087
5.4三次风阀开度087
5.4.1三次风阀开度调节的作用087
5.4.2影响三次风阀开度调节的因素088
5.4.3调节三次风阀开度的原则091
5.4.4调节三次风阀开度的操作手法091
5.4.5调节三次风阀开度的不当操作092
5.5燃烧器调节093
5.5.1燃烧器调节的作用093
5.5.2影响燃烧器调节的因素094
5.5.3燃烧器调节的原则096
5.5.4燃烧器调节的操作手法097
5.5.5对燃烧器调节的不当操作100
5.6篦冷机调节100
5.6.1篦冷机调节的作用100
5.6.2影响篦冷机调节的因素102
5.6.3篦冷机调节的原则106
5.6.4篦冷机调节的操作手法108
5.6.5对篦冷机调节的不当操作110
5.7窑速111
5.7.1窑速调节的作用111
5.7.2影响窑速调节的因素112
5.7.3调节窑速的原则113
5.7.4调节窑速的操作手法114
5.7.5对调节窑速的不当操作115
第6章对窑系统因变量的分析与控制117
6.1烧成系统的操作思路117
6.1.1明确烧成系统的核心参数117
6.1.2明确烧成系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119
6.1.3明确操作烧成系统的*终目标119
6.2对烧成系统温度分布的控制119
6.2.1预分解窑系统温度的分布119
6.2.2系统各温度间的相互关系121
6.2.3系统中能调节温度的自变量122
6.3对烧成系统负压的控制122
6.3.1压力的来源与作用122
6.3.2预分解窑系统压力的分布123
6.3.3各点压力值的作用及相互关系123
6.3.4调节风压的手段124
6.4对烧成系统废气成分的控制124
6.4.1废气成分的来源与分析作用124
6.4.2各测点废气成分的相互关系125
6.4.3正常运行时废气成分的合理组成126
6.4.4调节废气成分的手段126
第7章熟料四大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127
7.1如何降低熟料热耗127
7.1.1实现“一高三低”的操作要求127
7.1.2降低系统热耗的综合措施130
7.1.3如何确认熟料热耗降低133
7.2如何提高熟料质量134
7.2.1优质熟料的全面含义134
7.2.2提高熟料质量的核心宗旨135
7.2.3优质熟料的操作要求135
7.2.4违背“一高三快”的各种操作138
7.2.5生产优质熟料的企业环境139
7.2.6几种外观异常熟料质量与防治142
7.3如何提高熟料的台时产量142
7.3.1提高窑熟料单产的原则143
7.3.2窑的随机台产应当稳定144
7.3.3准确计量熟料的台产144
7.3.4合理提高台产的途径144
7.4如何提高窑的完好运转率145
7.4.1延长窑耐火衬料安全运转周期146
7.4.2各类工艺故障的产生与排除151
7.4.3提高机电设备完好运转率154
7.4.4主要设备异常状态的处理154
7.4.5开、停窑操作155
7.5烧成系统不正常案例的解析157
7.5.1温度后移型157
7.5.2头排不足型158
7.5.3尾排不足型159
7.5.4熟料未冷型160
7.5.5炉温倒挂型160
7.5.6料煤不稳型161
第三篇粉磨系统的操作
第8章管磨机系统自变量的控制与操作164
8.1喂料量164
8.1.1喂料量调节的作用164
8.1.2影响喂料量调节的因素165
8.1.3调节喂料量的原则166
8.1.4喂料量调节的操作手法167
8.1.5喂料量调节中的不当操作168
8.2通风量168
8.2.1通风量调节的作用168
8.2.2影响通风量调节的因素169
8.2.3判断通风量适宜的标志170
8.2.4调节通风量的操作手法170
8.2.5调节通风量中的不当操作171
8.3选粉能力171
8.3.1选粉能力调节的作用171
8.3.2影响选粉效率调节的因素172
8.3.3判断选粉效率的依据173
8.3.4调节选粉能力的操作174
8.3.5调节选粉机转速的不正确习惯174
8.4磨内结构174
8.4.1磨内结构调整的作用174
8.4.2影响磨内结构调整的因素175
8.4.3磨内结构配置的原则176
8.4.4磨内结构配置的具体做法178
8.4.5磨内结构的不当调整179
8.5喷水量180
8.5.1喷水量调节的作用180
8.5.2影响喷水量调节的因素181
8.5.3判断喷水量合理的依据182
8.5.4喷水量调节方法182
8.5.5影响磨内喷水的错误观念182
8.6助磨剂用量182
8.6.1助磨剂用量调整的作用182
8.6.2影响助磨剂用量的因素183
8.6.3判断助磨剂用量合理的标志184
8.6.4助磨剂用量的调整方法184
8.6.5端正使用助磨剂的态度185
第9章立磨系统自变量的控制与操作186
9.1喂料量186
9.1.1调节喂料量的作用186
9.1.2影响喂料量的因素187
9.1.3判断喂料量适宜的依据189
9.1.4调节喂料量的操作手法189
9.1.5喂料量调节中的不当操作189
9.2通风量190
9.2.1调节通风量的作用190
9.2.2影响通风量调节的因素191
9.2.3判断通风量适宜的依据192
9.2.4通风量的调节手法192
9.2.5用风调节的误操作194
9.3磨辊压力194
9.3.1磨辊压力调节的作用194
9.3.2影响磨辊压力的因素195
9.3.3判断磨辊压力适宜的标准197
9.3.4调整磨辊压力的操作手法198
9.3.5调整磨辊压力的不当操作198
9.4分离器转子199
9.4.1分离器转子转速调节的作用199
9.4.2影响分离器转子转速的因素199
9.4.3调整分离器转子转速的依据200
9.4.4调整分离器转子转速的细节200
9.4.5影响分离效率的错误做法201
9.5喷水量201
9.5.1喷水量调节的作用201
9.5.2影响喷水量调节的因素201
9.5.3判断喷水量适宜的方法202
9.5.4喷水量调节的具体方法202
9.5.5不当的喷水操作203
9.6挡料环高度的调节203
9.6.1调节挡料环高度的作用203
9.6.2影响挡料环高度调节的因素204
9.6.3调节挡料环高度的原则204
9.6.4调节挡料环高度的操作204
9.6.5调节挡料环的不当操作204
9.7喷口环进风的调节205
9.7.1调节喷口环进风的作用205
9.7.2影响喷口环进风调节的因素205
9.7.3调节喷口环进风的原则206
9.7.4调节喷口环进风的操作206
第10章辊压机系统自变量的控制与操作207
10.1喂料量207
10.1.1调节喂料量的作用207
10.1.2影响喂料量调节的因素208
10.1.3喂料量适宜的条件与标志212
10.1.4调整喂料量的操作手法212
10.1.5喂料量调整的忌讳213
10.2磨辊间距(辊缝)213
10.2.1磨辊间距调节的作用213
10.2.2影响磨辊间距调节的因素214
10.2.3判断磨辊间距适宜的标志215
10.2.4调节磨辊间距的操作程序215
10.2.5磨辊间距调节中易忽视的操作216
10.3磨辊压力216
10.3.1磨辊压力调节的作用216
10.3.2影响磨辊压力调节的因素217
10.3.3判断磨辊压力适宜的手段219
10.3.4调节磨辊压力的操作手法219
10.3.5调节磨辊压力的不当操作220
10.4选粉能力(回料量)221
10.4.1调节选粉能力的作用221
10.4.2影响选粉能力调节的因素221
10.4.3判断回料量适宜的方法223
10.4.4调节选粉能力的控制手法224
10.5通风量224
10.5.1调节通风量的作用224
10.5.2影响通风量调节的因素225
10.5.3判断循环风机风量适宜的方法226
10.5.4调节通风量的操作手法226
第11章对粉磨系统因变量的分析与控制227
11.1不同粉磨装备间的优化配置227
11.1.1不同粉磨系统的原理与能耗对比227
11.1.2立磨与管磨机的配置方式228
11.1.3辊压机与管磨机配置方式228
11.1.4优化配置后对管磨内结构调整229
11.1.5选粉的优化配置231
11.2各类粉磨系统的操作思路231
11.2.1管磨机的操作思路231
11.2.2立磨的操作思路233
11.2.3辊压机的操作思路234
11.3粉磨系统因变量的分布规律236
11.3.1各点气流负压的控制236
11.3.2各点温度的控制236
11.3.3各点粉料细度的控制237
第12章改善粉磨系统四大技术经济指标的操作238
12.1如何降低粉磨能耗238
12.1.1均质稳定是粉磨节能降耗的首要条件238
12.1.2粉磨工艺中节能降耗的途径239
12.1.3如何确认粉磨系统的电耗245
12.2如何提高粉磨产品质量245
12.2.1粉磨产品质量的总体要求245
12.2.2水泥质量的要求251
12.2.3质量检验254
12.3如何提高磨机台产255
12.3.1影响磨机台产的因素255
12.3.2高台产并非是低能耗256
12.4如何提高粉磨系统完好运转率257
12.4.1不同磨机维护的通用原则257
12.4.2管磨机常见故障的排除258
12.4.3立磨常见故障的预防260
12.4.4辊压机常见故障的预防265
12.5粉磨系统几种不正常工况范例269
12.5.1原料不稳型269
12.5.2大风大料型269
12.5.3通风不畅型269
参考文献2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