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适读人群 :大众历史爱好者、专业研究者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作者】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曾就读于伦敦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先后担任《今日种族》《新社会》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德国天才》《20世纪思想史》《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卡拉瓦乔的阴谋》《心理战:心理学的军事用途与滥用》等。   译者简介:   王莹,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   范丁梁,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德国特里尔大学博士,译有《德意志人》   张弢,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术方向为欧洲上古、中古史,欧洲学术史、大学史,德国史等。译有《脚注趣史》获得2014年翻译奖。
【内容】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使德国失去了引以为傲的传统思想领域,艺术披上了“褐色”的外衣,政治沦为了纳粹的宣传工具。然而,法西斯的残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暂时中断了德国天才人物的涌现,无法完全遮蔽他们的光芒,德国在今日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得益于约瑟夫?博伊斯、于尔根?哈贝马斯等天才的精神和品质。
【目录】
第五编 帝国之歌:希特勒与“斗争的精神化”
第三十四章 纳粹美学:褐色之变
第三十五章 第三帝国的学术:没有所谓的客观性
第三十六章 神学家的黄昏
第三十七章 德国战时科学的成果、失败与耻辱
第三十八章 流亡,通往外界之路
第六编 希特勒之后:困境下德国传统之承续
第三十九章 “第四帝国”:德意志思想在美国的影响
第四十章 “陛下最忠诚的敌国子民”
第四十一章 “分裂的天空”:从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再到拉青格
第四十二章 德国咖啡馆:“一个前所未见的德国”
结语 德国天才:眼花缭乱,奉若神明以及内在性的危机
附录 三十五位被低估的德国人
索引
【书摘插画】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其间还出现了阅读的革命。阅读是一种比大多数流行性文化,例如先于它出现的跳舞和歌唱,更为私密的——因此也是内在的——活动(参见原书第55—58页)。鉴于德意志人的阅读量更大,他们的识字率更高,因而这都加深了他们的内在性。
  浪漫主义与音乐也是内在性的两个方面。倾听“内在心声”乃是浪漫主义的主旨之一,这是他们从东方宗教吸收的“内在”信仰原则:艺术家们的创作由内而生,于是他们就成了人上之人。康德所说的本能与直觉,叔本华和尼采笔下的意志,弗洛伊德和荣格推崇的“无意识”,全都是“内在”本质、内在概念。正如“第二个自我”,它被困于内,在等待着被释放。
  谢林认为,音乐是“最为内在的”艺术——音乐本就是一种尤为德意志化的艺术形式。德意志的诗歌与音乐之间不断重复的、长久以来的相互协作又加深了谢林的观点,这在舒伯特、舒曼、胡戈·沃尔夫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在19—20世纪之交,恩斯特·特奥多尔·阿马多伊斯·霍夫曼认为,音乐为一个“独立的、超现象的界域”提供了人口。前文第六章原书第153页指出,交响乐曾被视为哲学的一个方面,这确是因为它具有超越文字、穿透内心的能力。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也曾述及,在威廉·冯·洪堡看来,教化(Bildung)乃是通过人性进行的教育,是通向内在自由的真正路径。德意志启蒙者的主要目标就是建设教化型国家(Bildungsstaat),这样的国度以“丰富人的内在生命”为理想。苏珊·马钱德认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沃尔夫对语言学的精雕细琢“为大学在1800年之后的集体转向内在做出了贡献”,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创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