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姜正成主编的这本《兴国富家(范蠡)》为“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范蠡的一生。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从范蠡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把握到他的精神,那就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回报社会的无私精神。
【作者】
暂时没有内容
【内容】
范蠡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相传偕西施泛舟五湖。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进退自如,是中国人十分推崇的智慧典型。姜正成主编的这本《兴国富家(范蠡)》讲述了这位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范蠡的一生。
【目录】
前言n第一章 范蠡出世 宛邑少年 文种访贤 吴越之争n第二章 吴越恩仇 勾践继位 槜李之站 夫差励志 勾践轻敌 夫椒决战 勾践称臣n第三章 卧薪尝胆 游说伯豁 伍员进谏 勾践人吴 夫差恻隐 勾践尝粪 羁鸟归林n第四章 伍子胥奔吴 费无忌祸国 伍尚捐躯 流落江湖 微服过昭关 公子光访贤 专诸刺王僚 要离刺庆忌 夫差登场n第五章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不忘复仇 发展经济 经济复苏 富国强兵 开展外交 加固城池 重建军队 坚船利剑 训练死士n第六章 扰乱吴国 灭吴九术 美人计 西施受宠 醇酒美人 北进中原 援鲁伐齐 艾陵之战 穷兵黩武 螳螂捕蝉 公孙圣解梦 离间计 越国借粮 伍子胥之死 还粮阴谋n第七章 勾践灭吴 兵临姑苏 再攻吴国 夫差之死 徐州会盟 文种来访 范蠡辞行 兔死狗烹 繁华散尽n第八章 一代商圣 鸱夷子皮 田府贵客 乱邦不居 陶朱论道 猗顿求富 丧子之痛
【书摘插画】
文种原在楚国首都郢为官,因不会溜须拍马,被发配到边陲小邑宛做了一个邑令。楚国的紊乱腐败和朝臣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文种深恶痛绝,特别是看到伍子胥的父亲被杀,伍子胥逃往吴国,楚国不能留住贤士,一天天败落下去的情景,他深感国家前景黯淡,人生渺茫,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个知音,把这些愁思烦绪倾诉出来,一吐为快。
在公务闲暇之时,文种便四处寻访县里的贤能才俊之士,期望能被他遇见。《越绝书》记载:“大夫种,知有贤者,未睹所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 范蠡如此特立独行,狂名远扬,他的名字很快传到了文种的耳朵里。
具有敏锐眼光和精准直觉的文种,断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于是,他派了手下的一名邑吏,去把范蠡请来一叙。
这名邑吏来到范蠡所在的“三户里”村,打听范蠡家住在哪里,说是邑令要召他问话。村里人对邑吏说,范蠡是个小疯子,邑令召他干啥?邑令是不是也疯了? 范蠡听到消息,对文种是否真心“招贤纳士”存有疑虑,对他派人来召自己心怀不爽,干脆来了个避而不见,悄悄到清水边的丛林里练剑去了。
邑吏白走了一遭,心里十分恼火,暗道:“你范蠡摆什么臭架子,不就一乡村‘小疯子’吗。”于是,他胡乱打听了一下,很快就回来向文种禀报说:“大人,这次您恐怕真的是看走眼了!那个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像是个疯子,生来就有这个病。全村的人都说他是疯子,看来他的确是神经有些问题,我看就不必召见他了吧!否则,只会白白浪费您的时间呢。” 文种听了邑吏的汇报,反而对范蠡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他对这名邑吏说:“我听说,一个贤能饱学的志士,往往都被俗人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自身具备常人无法理解的高深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所以才会被人诋毁。所谓天才,都是与众不同的。我看这样吧,明天你就不用去了。我亲自去拜访他,看他见不见。” 于是,第二天一早,文种就洗漱完毕,准备妥当,叫上几名随从坐在他的车里,向范蠡居住的村庄出发了。
范蠡居住的小村庄里的人听说有官员来了,都跑出来迎接,却只有范蠡家大门紧闭。文种走到范蠡家门口刚要下车,却被吓了一大跳——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一条狗趴在那里冲着他们“汪汪汪”地狂吠呢! 文种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发现是一个人披着狗皮在学狗叫。
村里跟着看热闹的人说,那就是范蠡! 这场面也真够奇特怪异的,一般人恐怕马上就会被吓走了。不过,文种到底不是“一般人”,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文种手下的人就担心了,他们怕文种难堪,就自作主张拿来衣服,把范蠡盖了起来。
文种却很高兴地说:“不要遮盖,我听说狗之所以叫,是因为看见人来了。我今天到此,发现有圣人气,一路求访,才来到这里。况且他是人身却冲我汪汪叫,说明他把我当人看呢。”于是,文种乐颠颠地下车去,恭敬地朝范蠡作揖。可范蠡却没给他面子,根本不予理睬,只把自己的背影留给他。文种只好无奈地离去。
范蠡用狗吠迎文种,是他试探文种之计。邑吏来召他,他避而不见,是试探文种是否诚心。文种来时,他披狗皮狂叫,是试探文种是否真心。范蠡揣测,文种既然有此真心,明日必定还会再来。到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就可商议大事。
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的衣帽。”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果然驾车来到他家门口。这一次,范蠡不再装疯卖傻,他很客气地把文种请进屋。
文种见被称作小疯子的人,今日衣冠整齐,仪表堂堂,礼节周到,声音铿锵,心中大喜,不由说道:“种闻蠡有旷世之才,得见颜面,实是三生有幸。” 两人分宾主坐在蒲团上,一边喝酒,一边交谈。
文种深为范蠡莫测高深的智慧所折服。从来没有人能像范蠡这样给文种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而范蠡,这大概是平生第一次有人如此赏识他,从心底懂得他。两人都只觉得相见恨晚,说话说到激动处,手舞足蹈,丝毫不顾旁人惊讶的目光。
这就是南阳广为流传的“范蠡狗洞遇文种”的故事。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范蠡与文种的交情,并不是每天同宿一席、同饮同食累积起来的。他们之间的友情,来自于对彼此的了解。真正的朋友,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所能疏离的。
范蠡并不是每天待在家里死读书的。他喜欢往山林里跑,曾经一连几个月待在山中协助村民开发山坡农地和水利工程。
这是他一向喜欢从事的工作。长江流域一带,自然条件甚佳,土地肥沃。当地居民却以狩猎及采摘野果为生,虽然也有不少人务农,但对于有计划的土地开发总是不擅长,也并不感兴趣。因此,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一直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对于山地居民而言,狩猎总是比耕种有趣得多。范蠡反对随便杀生,对于人类残暴又缺乏主动开发自然的能力,他常常予以尖锐的讥讽。
他说过:“平时过于暴殄天物,倒还没有太多的不方便;一旦碰到战争,农时荒废,大家更没有时间狩猎,土地生产力再好,缺乏有计划地开发,也一定会不够用的。” 这一论调被贵族们相当地瞧不起‘,因为他们一向看不起农业这种低贱的杂务,对热衷此事的范蠡更是不屑一顾。
范蠡头上“狂夫”的帽子戴得更加牢固了。
只有颇富远见的文种,知道范蠡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战争形态日益激烈,战争持续的时间也愈来愈长。在未来的时日里,粮食问题将是重中之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