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关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历史档案,悠悠岁月,道不尽历史的厚重昔日茅台:从村野饮品到白酒之冠今日国酒,艰辛中走向辉煌。
【作者】
范同寿,贵州贵阳人,汉族,历史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贵州省志》总编辑等职,现为贵州建省六百年研究办公室主任。   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史、贵州地方史研究,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   罗任湘,贵州仁怀人,汉族,从商多年。出生于中枢镇石抗坝村。幼小孤苦,任过乡粮管员,当过兵,在贵州大学、北京大学上过学,任过高校教师、公务员、新闻记者,1998年下海。现定居加拿大。
【内容】
世上有许多人好酒,也有许多人厌恶酒。但无论你的倾向属于哪一类,酒与人类生生息息相伴,始终紧随,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算是与酒接触比较早的那一类人。
【目录】
引言 我的茅台酒情结
上篇 悠悠岁月:道不尽历史的厚重
赤水河:见证着千古茅台
考古发掘与北酒文化
茅台:公元前135年
关于白酒分类的话题
醮着酒写下的播州文化
多彩民族酒文化的基石
昔日茅台:从村野饮品到白酒之冠
四方井的故事
突破历史的迷雾
盐路与酒路的话题
“茅台烧”与它的工艺升华
坦然面对史与诗的误判
巴拿马赛会一鸣惊世
“无酒不茅台”的年代
永不消褪的经色记忆
下篇:今日国酒:艰辛中走向辉煌
新中国第一代国酒人
从“八大名酒”到独领风骚
国酒:历史对茅台的选择
在新长征的起点上
勇敢在市场经济中博弈
一种国酒向“三个文化”的嬗变
义无反顾奔向百年辉煌
结语
后记
【书摘插画】
李时珍和他的著作是伟大的,但其中关于白酒起源的记述与所下的结论,却让人不大敢恭维。《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李时珍的这个结论显然出现了谬误。且不说宋代便有了铜制的烧酒锅,其年代至少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北宋时期田锡所著的《曲本草》中,更明确描述了一种经过二至三次蒸馏生产出来的美酒,这种酒度数较高,饮少量即醉。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即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的诗句。雍陶的诗中也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描写。烧酒正是白酒的别名,可见唐朝以前,白酒早就存在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已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中国的白酒生产应该始于汉代。20世纪80年代一位叫马承源的先生,通过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研究,撰写了一篇名为《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的文章。文章指出:该青铜蒸馏器由甑与釜两部分组成,通高53.9厘米,凝露室容积7500毫升,贮料室容积1900毫升,釜底下部可容水10500毫升。甑内壁下部有一圈穹形隔层,可积累蒸馏液,并有导流管通至外面。论文作者以此蒸馏器做多次试验,所得酒度平均达20。。结合重庆彭水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作者认定该蒸馏器应是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设备中“天锅小甑”极为相似的汉代蒸馏酒器。而这种“天锅小甑”,在彭水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已有清晰的图像可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