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三年级)(第二版)

ISBN:9787010197494

作者:吴明渠 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5.00

三年级上

神州大地

第一周 故宫、长城 惜时《鲁迅惜时》 从军行

第二周 兵马俑、都江堰 《司马光的警枕》 灌阳竹枝词

第三周 布达拉宫 《惜时》 文成公主

第四周 武侯祠 《不闲一日》 蜀相

华夏名人

第五周 顾恺之 坚持《王羲之练字》 竹石

第六周 张择端 《万事开头难》 劝学选段

第七周 唐伯虎 《最后一分钟》 谏逐客书选句

第八周 齐白石 《韦编三绝》 道德经选句

中华文艺

第九周 京剧 节俭《苏轼之房梁挂钱》 秋词二首

第十周 评剧、越剧 《朱元璋的四菜一汤》 饮酒

第十一周 豫剧、黄梅戏 《兄弟节俭的故事》 菊花

第十二周 相声 《节俭的*》 赠刘景文

九州风俗

第十三周 寒食 自信《徐悲鸿学画》 寒食

第十四周 冬至 《握住自信》 邯郸冬至夜

第十五周 腊八 《和氏璧》 腊八

第十六周 小年 《自信的李远哲》 祭灶诗

三年级下

神州大地

第一周 四大名楼 勤奋《铁杵磨针》 黄鹤楼

第二周 四大名楼 《车胤囊萤》 岳阳楼记选段

第三周 四大名桥 《孙康映雪》 二十四桥明月夜

第四周 四大名桥 《凿壁偷光》 天净沙秋思

华夏名人

第五周 扁鹊 正直《正直的祁*》 春日

第六周 华佗 《范仲淹的故事》 忆江南

第七周 孙思邈 《子罕辞玉》 钱塘湖春行

第八周 李时珍 《海瑞的故事》 晚春

中华文艺

第九周 传统乐器 务实《河边的苹果》 琵琶行选段

第十周 传统乐器 《屠龙之术》 听夜筝有感

第十一周 传统乐器 《小蜗牛背重壳》 白雪歌

第十二周 传统乐器 《踏实进取终成大器》 春夜闻笛

九州风俗

第十三周 十二生肖 乐观《只断了一根琴弦》 生肖成语

第十四周 十二生肖 《乐观的人》 生肖成语

第十五周 十二生肖 《我看见了晴空》 生肖成语

第十六周 十二生肖 《调入枯井的驴子》 生肖成语


每一周的内容分四大板块:

1.国学小知识

爱祖国从了解祖国做起,所以,在这个版块我们把中国风俗、风土、风景、风貌、物产、物品、人物、事件等分为“神州大地”“华夏名人”“中华文艺”“九州风俗”四个类别介绍给学生,基本上涵盖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说是一本小小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2.德育小故事

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德行修养上。所以我们归纳了48个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德行,让学生通过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成语、名言等形式,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最终养成这些传统美德。

3.诗文小链接

这个版块就是把和国学小知识及中华美德相关的诗文进行介绍,既对国学知识和美德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也可以增加学生古诗文的积累。

4.通关小检测

巧妙的基础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附加题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丛书上没有讲到的国学知识。

总之,这套《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里有值得积累的经典篇章,有值得了解的文化知识,有值得养成的中华美德,是一本真正适宜亲子共读,便于教师操作,利于学生成长的国学读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正是立足于此,是一套适合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全书共六册,按年级划分,每学期16周,每周一课。内容安排适合每周一课时的教学,解决了学校国学教育“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怎么教?”的三大难题,是一套适宜教师讲授、亲子阅读的国学读本。


老北京人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说中秋节,而直接说“八月十五”,或者说“八月节”。考证起来,这并没什么讲儿,只是一种习惯说法,如同把过春节叫过年一样。

中秋节是北京民间“三节两寿”中的“三节”之一(另两节是春节、端午节),是老北京人比较重视的节日。

当然,不只是北京人,哪儿的人都把中秋节,当重要的传统节日来过的。查史料,“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宫》,远在周朝,就出现了每年中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

“八月十五月儿圆”。现在是这样,古代的八月十五月亮也是圆的。秋风送爽,皓月当空。这种夜色妙不可言,很容易让人产生诗意。人们仰望夜幕中的那轮明月,自然会生出无限遐想,于是古人把月亮想象为月宫,有月宫便有月神,月神跟太阳神一起由此诞生。一个象征着阳,一个象征着阴,阴与阳构成了太极形象。那位可爱的,也是浪漫的周天子便在中秋时由文武百官相随,面向浩瀚的苍穹,来“夕月”。所谓“夕月”,也就是拜月。

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帝王在中秋这天晚上,穿着白衣骑着白马,前往国都镐京城西的月坛祭月。此时此刻,万民也随着周天子一起仰望皓月,顶礼膜拜,乞求月神能恩惠于民,让月光下的安适恬静的美色,永驻人间。

这些充满诗意的祭祀活动,跟后来民间中秋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有很大区别。

如果说上古时代,人们祭月、赏月、拜月,带有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也带有浪漫诗意的话,那么后来的人们祭月、赏月、拜月带有一些功利色彩了。晋代已经有中秋赏月的记载,但当时尚未形成风俗,直至唐代,中秋赏月等活动,才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及性的风俗。

由皇帝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在宋代的太宗年间。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南宋的都城临安,中秋之夜,无论是穷人还是富家大户,家家都要聚在一起,吃上一顿晚宴,一同饮酒赏月,街市玩月赏景的游人如织,“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到了明代,才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清代,中秋节的规模和内容更加丰富,北京城到处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家家户户赏月拜月。民间出现了家里摆放兔儿爷和烙团圆饼的风俗。这一天,不管平时人们多忙,也要回到家里,与父母一起吃顿团圆饭。

中秋之夜的团圆饭,与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有着不同的意义。中国长期以来是农耕社会,秋天是农田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高粱熟了,玉米熟了,谷子也黄了,苹果、梨、葡萄、枣儿也上市了,到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所以八月十五的团圆饭,有合家欢庆和共享丰收的寓意。

一轮明月当空照,满院花香,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吃着饭菜,饮着菊花美酒,吃着月饼,听着秋虫儿的鸣叫,多么富于诗意!所以,中秋赏月赋诗,成了当时八月十五的一个主题。

当然,赋诗是文人墨客的雅兴,一般人有诗意,不见得能吟诗。他们也有自己的乐子,比如上街赏灯,饮酒行令等等。女人们还要在家里摆放月亮码儿(月神像),焚香拜后,拿到院中焚烧。

老北京人认为月属阴,所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虽然祭月的风俗已经没有了,但中秋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饮酒、赏月、赋诗、吃月饼的习俗始终没变。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周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秋赏月,享受团圆,渴望团圆的主题始终没变,并且在内容上逐步地扩大发展。尤其是在晋代,中秋节作为重要民俗,受到格外重视。宋代则把八月十五作为国家颁布的法令节日被固定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晋代,国家一直战乱频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们看到天上的明月,想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灾难,非常渴望团圆,所以把祭月作为重要内容。

宋代,尤其是南宋,南北战争不断,国土四分五裂,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家庭团圆的心情非常迫切。通过中秋这一节日,来抒发盼望国家安定、家庭幸福团圆的情怀和“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向往。

人们仰望皓月当空,浮想联翩,把古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拟人化了。吴刚、玉兔、蟾蜍等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也被民间艺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制造出各种工艺品,变得更加真实生动了。

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主题,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在合家欢度中秋,饮酒赋诗、吃月饼、赏月、玩月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只有在和平时期,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才有可能享受到家庭团圆、幸福、安康的生活。

当我们“举头望明月”,渴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时,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珍惜我们的家庭,热爱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另外,从中秋节这传统节日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也会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任何民间传统节日,主题一旦确定下来,内容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展的。比如中秋节在元代以前,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到明代,则成为普遍接受的民俗。

因为月饼跟八月十五这天夜幕上的月亮一样,都是圆的,而且里面的馅儿可以自行调配,但团圆的主题没变,非常符合人们向往“花好月圆人长寿”的愿望,富有想象力。

再比如,北京人发明的兔儿爷,也是很有想象力的。这些都丰富了中秋赏月盼团圆的主题。

现代人过中秋,也应赋予它更新的内容。古代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编出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等。现代人已使这个神话变为现实,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登月计划。

围绕着现代的高科技,能不能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在中秋节编排一些新的民俗活动,让这一传统节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诗意呢?这倒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事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