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法理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ISBN:9787010228273

作者:《法理学》编写组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0.00 

 

 

 

(仅供参考,请以实书为准)

导 论 1

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2

一、法理学的对象 2

二、法理学的性质 4

三、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6

四、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8

第二节 法理学的历史 9

一、奴隶社会的法理学思想 9

二、封建社会的法理学思想 11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理学 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及其意义 16

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思想渊源 16

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 17

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9

四、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重大意义 2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 23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法律思想 23

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法治理论 25

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 新战略 29

第一章 法的概念与本质 39

第一节 法的概念 39

一、汉语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 39

二、外文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 40

第二节 法的本质 41

一、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41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42

三、法的阶级本质 44

四、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7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49

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49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50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51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52

第四节 法的要素 53

一、法的要素的特征 54

二、法律概念 54

三、法律规则 56

四、法律原则 59

第二章 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 64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法的起源观 64

一、唯心史观的法的起源理论 64

二、唯物史观的法的起源理论 67

第二节 法的起源 68

一、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 68

二、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70

三、法产生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 71

第三节 法的历史类型 75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75

二、奴隶社会的法 77

三、封建社会的法 78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法 81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法 85

第四节 法系 89

一、法系的概念 89

二、大陆法系 92

三、英美法系 93

四、中华法系 96

第三章 法的价值 100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 10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价值的理论 100

二、法的价值的基本特征 10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的价值体系 103

第二节 法与安全 107

一、安全的概念 107

二、法的安全价值 108

第三节 法与秩序 110

一、秩序的概念 110

二、法的秩序价值 111

第四节 法与自由 113

一、自由的概念 113

二、法的自由价值 115

第五节 法与平等 117

一、平等的概念 117

二、法的平等价值 119

第六节 法与公平正义 120

一、公平正义的概念 121

二、法的公平正义价值 122

第七节 法与人权 124

一、人权的概念 124

二、法的人权价值 126

第四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 132

第一节 法的渊源 132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132

二、法的渊源的种类 134

第二节 法的分类 136

一、国内法与国际法 136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136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 137

四、根本法与普通法 137

五、一般法与特别法 137

六、公法与私法 138

七、普通法与衡平法 138

八、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139

第三节 法的效力 139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139

二、法的效力范围 141

三、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145

第五章 法律关系 148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48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148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153

第二节 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 155

一、法律关系主体 155

二、法律关系客体 159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 161

一、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161

二、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162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66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 168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含义 168

二、法律事实 169

第六章 法律行为 172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 172

一、法律行为的界定 172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76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180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184

一、法律行为主体 184

二、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186

三、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191

第七章 法律责任 197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 197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 197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99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203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206

一、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概念 206

二、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206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210

一、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210

二、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 211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213

第八章 法律方法 217

第一节 法律解释 217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217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218

三、法律解释的原则 221

四、法律解释的方法 223

第二节 法律推理 225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225

二、法律推理的原则 225

三、法律推理的方法 226

第三节 法律论证 228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228

二、法律论证的理由 229

三、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 231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历史文化基础 233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33

一、法观念的产生 233

二、夏商西周的法学思想 237

三、春秋战国的法学思想 239

四、秦至清的法学思想 247

第二节 近代法理学的探索与变革 253

一、法律理念与法权意识的萌生 253

二、对传统法学思想的扬弃 258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264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264

一、废除旧法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前提 264

二、革命根据地的法是社会主义法的重要来源 266

三、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重要条件 27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 271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71

二、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273

三、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75

四、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277

五、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280

六、通过法的立、改、废、释,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 282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发展的历史经验 284

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284

二、法治与民主相互促进 285

三、经济发展和法律发展相互促进 288

四、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相互促进 289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 291

第一节 法与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 291

一、民主与民主政治 291

二、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294

三、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295

第二节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296

一、中国人民选择民主政治制度的艰难探索 296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 299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301

四、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303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04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 304

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07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3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312

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原理 312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经济 313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文化 318

一、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 318

二、社会主义法与道德 322

三、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326

四、社会主义法与科技 328

五、社会主义法与法律文化 334

六、社会主义法与文化建设 337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社会 339

一、法与社会治理 340

二、法与社会建设 345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生态 351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352

二、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354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 361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指导原则 361

一、党领导立法 361

二、科学立法 362

三、民主立法 363

四、依法立法 364

第二节 中国的立法体制 365

一、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365

二、立法权限的划分 368

第三节 中国的立法程序 375

一、法律案的提出 376

二、法律案的审议 376

三、法律案的表决 378

四、法律的公布 379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80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38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381

三、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86

第五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389

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392

第一节 法律实施的意义 392

一、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393

二、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宗旨和目的的必然要求和 重要保证 397

第二节 法律执行 398

一、法律执行的概念 398

二、法律执行的基本原则 399

三、行政执法与行政责任 401

第三节 法律适用 403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 403

二、法律适用的主要特点 403

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405

四、司法权与司法责任 407

第四节 法律遵守 409

一、法律遵守的概念 409

二、守法的理由与意义 410

三、法律遵守的范围和条件 411

第五节 法律实施的正当程序 412

一、法律程序概述 412

二、正当法律程序 415

三、程序正义 419

第六节 法律实施的监督 421

一、法律实施监督的原理 421

二、法律实施监督的原则 423

三、法律实施监督的性质和功能 425

第十五章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428

第一节 法治的一般原理 428

一、法治与人治 428

二、法治与法制 430

三、法治与德治 431

四、法治与治理 433

五、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434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3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性质 43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437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40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43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443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445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46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447

五、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47

第四节 建设法治中国 448

一、法治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目标 448

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449

三、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49

四、法治中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450

参考文献 452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法学以法为研究对象,先有法律,后有法学。法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部出现了因调整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分工,法学也由此发展为不同的法学学科,法理学是法学体系的基础。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是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我国法理学既研究法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发展道路、主要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形成有关法律、法治和法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命题和原理。

学习法理学对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