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一部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中的角色深入人心。一位演员之所以演技精湛,是因为无论演主角还是演配角,都有着触动灵魂的震撼,难以被跨越。

这些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是怎样塑造出来的?一个演员在拿到剧本的时候,应该怎样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角色呢?

《角色的诞生》给出了答案。本书就演员与角色、演员如何准备角色、演员如何排烟角色、演员如何演出角色进行了讨论,对表演既有手把手的实操讲解,又有理论的提升,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在《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综艺节目大热的当下,结合《角色的诞生》,我相信,你可以对表演和影视剧有更多的了解和发言权。
【作者】
郑君里 著名电影演员、导演、电影理论家,学养深厚,被誉为“全能型的电影大师”。18岁开始艺术生涯, 21岁以精湛的演技被评为“中国十大电影明星”,后改行做导演,执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林则徐》《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等优秀影片。在导与演之外,致力于电影、戏剧理论的翻译和著述。其中,《现代中国电影史》《演技六讲》《演员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都是戏剧和电影领域的殿堂级读物。所译《演员自我修养》,首次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引入中国。“文革”中遭受迫害,1969年病逝于监狱。
【内容】
《角色的诞生》是中国研究表演理论的较早著作之一,1947年推出初版,后不断再版,已有七八个版本不等,至今在国内表演理论的专著中仍属扛鼎之作。郑君里记录了自己和同时代许多演员朋友的表演经验,努力探索一个演员怎样在表演中清楚地、有力地、美观地、恰到好处地做出应有的反应。书中选择外国古典名著和近代诸名家的不同见解,援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观点、方法,介绍了表演艺术的不同流派,细致地阐释了演员准备角色的全过程,每个章节的写作时间都超过一年,可谓字字珠玑。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当我心里有一个意象在生长,我觉得有点像一个孕妇。在静静的时候,我会感到他的呼吸,他的小小的手足在肚里伸动。我不仅在心里感觉着他,而且在形体上也知觉了他。我带着他一起去生活、工作、散步、思索。他会影响我的心情、气调和梦想。在白天和晚上,这个人会无缘无故地闯进我心里来,排开了当时一切思虑,整个地占据了我,像个初次怀孕的母亲在梦里迎接她的未来的婴儿一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替这种心情杜撰了一个命名:“爱角色”。

我从朋友那里知道,这种心情很多人都有的,不过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

同时,“爱角色”的着眼点不一定每个人相同,像我自己也曾经经验过几种不同的爱法。

我最初演的较重要的角色是王尔德的《莎乐美》中为热恋莎乐美公主而自杀的叙利亚少年。在角色分配表公布之前,我就喜欢这角色。一方面固然因为我当时对于颓废派的作品有点偏爱,而更主要的却是因为我羡慕他的漂亮的装扮,华丽的服饰,把眼睛燃烧到发火的热情,那苍白的脸,那苦恋的心。这些都激动起我的原始的爱慕,可以满足我许多幼稚的“展览主义”的冲动。讲实话,年青的男女哪一个不喜欢演剧中的英雄与美人,因为他们可以有权利在台上装扮得更美、更“帅”、更多情、更矜持,更叫观众爱慕他个人。许多女士从参加演剧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埋藏着总有一天要演茶花女、朱丽叶、陈白露的宏愿,而先生们也从来不肯放弃演阿芒、罗密欧的雄心。人们很少为着爱演老太婆、老头子而参加演剧的。他们之所以演这一路角色,多半因为“没办法”。假使“委屈”了一次,总得要求以后有充分的补偿的机会,别让他(或她)的丽质永远埋没。

这难道不算是爱角色吗?

不,这恰好证明演员爱的不是角色,而是他自己。因为他打算借角色来展览自己,他打算利用阿芒的名把自己装扮得最动人,把芸芸众生都迷住。

而我现在所说的“爱角色”,毋宁是指演员对角色发生了很深的感应之结果。

这种爱又有点像恋爱。一个青年(演员)追求一个少女(角色)。她对他似乎是爱理不理的,他摸不透对方的心思,感到苦闷。从她每一次回眸或每一句谈吐中,他去体会她的心事,不放松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理解她。他以为摸到她的意向了,很得意,然而当他向她作进一步表示时,她并不置可否,这使他迷惑,更热心地追求,终于彼此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俩常常出去散步,低谈着彼此的身世和心灵上的经历,发现彼此之间有不少的共同点——他们引起了共鸣。……从此他无论看见了听见了或感觉到什么,最初的联想总是她。看见一朵花,他就想到可以摘下来插在她的发鬓上;看见晚霞,她就联想起她的衣裳的颜色。他“将心比心”地去体贴她,设身处地为她想得无微不至,终于完全体会到她的心思、情绪和思想。他替她所做的一切是如此和她的心愿相暗合,乃至他俩在默然相对的时候,他可以感到她的脉搏的节拍。他会说:“我不必触你的手就感到你的心的节奏,而我的也跟着你的……”

一个演员接触一个陌生的角色,以至于了解他、爱他,似乎经历了这类似的过程。演员深深地爱上了角色,才能够“将心比心”地体会角色的最深邃的、最精细的情绪生活。

这种爱有时候是自然发生的,有时候即使有,也是很淡薄的,必得想办法去激起它。

据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时常采用一种巧计,故意无理性地批评剧作家的作品,结果演员都同情地为作家辩护,这样便引起了讨论,演员为着帮助作者,一定要在戏中找出一些好东西,来帮助他们的辩论,而导演所要求于演员的兴致,便因此引起来了”。

然而爱和喜欢本身就包含许多条件。一个演员可能喜欢这一类的角色,而不喜欢另一种;一个女演员可能喜欢愫方,而不喜欢袁圆;另一位的爱好也许恰好相反。他们之所以爱,是因为自己很容易与角色发生同感和共鸣,彼此之间感到亲切。而他对于另外的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虽然也觉得自然而合理,但没有亲切之感,所以结果才不怎么喜欢他,这种情形是常常遇到的。

斯氏就在《演员自我修养》里举过一个例:

假使你要表演一个从契诃夫的小说改编的剧本,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无知识的农民,他从铁轨上卸下一颗螺丝钉去做他钓丝上的坠子。为了这桩事他受审判……假使这件案件要你来审判,你怎么办呢?”

我毫不犹豫地答道:“我会判他的罪。”

“为什么判罪?因为钓丝上的坠子吗?”

“因为偷了一颗螺丝钉。”

“自然,谁也不该偷窃的,可是你能够把一个完全不知道自己犯罪的人处分得很重吗?”

“我们一定要让他晓得,他这种行为也许会闯下全列火车翻身,死伤数百人的大祸!”我反驳。

“因为一颗小钉子就会闯下滔天大祸吗?你一辈子也不会叫他相信这回事!”导演辩道。

“这个人大概是装傻,他了解他的行为的性质。”我说。

“假使演农夫这角色的人有本事的话,他将会用他的演技证明给我看,他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的。”导演说。

在这里,自称“我”的这位演员对于农夫这角色的感情的看法虽然认为是自然的,但他并不感到亲切。他的观感毋宁是根据于法理的。他可以演那位法官,因为他在这件案子当中所感觉到的内心冲动,正和法官所经验的相仿佛。这个同感使他接近那角色,他自然而然地觉得农夫确实犯了罪。当他演审判这场戏时,他的直觉的情绪活动会无形中帮助他,在不知不觉中给他带来许多精妙的、生动的细节。

在角色研究时,演员们往往不暇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而只凭主观的感觉说,他喜欢或不喜欢这角色。这一类演员的生活、情绪和思想,习惯地活动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只能给他的创作提供一定的资源,因而也给他的创造工作带来了一个局限。

一个演员的知识、阅历和体验能力应该要培养得尽量的宽宏,他不仅能够体会自己所属的一类人的心理,而且要能体会各种人物的心理;不仅要爱自己所知、所了解的角色,而且应该要对每个角色都能够具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