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暂时没有内容
【内容】
2013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与武汉大学协同共同组建了台湾研究所。研究所依托*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组建,由武汉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担任所长。研究所创办《台湾研究论丛》,拟设台湾经济与社会、台湾历史与文化、学术评论、学术笔谈、研究动态等栏目。作者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以海外学者为辅。
【目录】
弁言
国学与台湾教育
台湾历史教育源流初探——以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浅议台湾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连横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和精神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
从游——熊十力与唐牟徐之师友一伦
国学辨析三题
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笔谈
国文国史国伦(冯天瑜)/湖北省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熊召政)/传统文化教
育现状的反思(郭齐勇),自我殖民化的台湾教育——阻碍台湾发扬传统中国文
化的原因(徐武军)/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台湾经验(王基伦),战后台湾的
“祖匡I化文化运动”及其影响(林泉忠)/中华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曾春海)/
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复兴(朱高正)/中华文化的价值观(黄石城)/中华易学
文化教育在当代中开展的路径(邵崇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当务之急(唐
翼明)/当下的国民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国学(陈文新)/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
营观察与思考(尹全海)/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王明荪)/传统文化教育与现
代公民教育——战后台湾的探索历程(何卓恩)/无锡国专的现代启示(姜海龙)/
牟宗三与人文讲习会(王林伟)/光复后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姚彬彬)/粱
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乡农教育(杨杰)
台湾文学与宗教
台湾文学三论
殖民地现代与诗社传统意识问的乖离——以梁启超的台湾访问为中心
张我军的“祖国体验”:恋爱和新文学
论五六十年代台湾新诗的现代与传统
星云对临济禅的现代诠释与传承
《玉琳国师》与“新僧”星云的宗教抱负
印顺法师禅宗研究二题
台湾史探略
日本首次侵台中“番地无主”论的建构与破碎
台湾机器局筹办始末
冲突:晚清大阪博览会中的台湾因素初议
大时代下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王世杰生平述论
罗宗洛与台湾大学的接收与重建
台湾与大陆文化认同的历史性特征
1949年以来全球战略视角下美国台湾政策的历史考察
台湾姓氏渊源(陈姓、林姓与连姓)
台湾学术思潮
胡秋原历史哲学述论
论胡秋原对台湾七十年代现代化派的批判
论方东美哲学中的“情”
周德伟:台湾自由主义中的独特思想者
两岸学者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综述
【书摘插画】
二、日据时期的“国史”教育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由此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到〕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占据台湾时间长达50年。根据通行的分期,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可分为四个阶段:军宪镇压时期(1895—1902)、尊重旧惯时期(1903—1917)、同化时期(1918—1936)以及皇民化时期(1937—1945)。”’在此期间,日本不断地强调、深化台湾的战略地位、地缘优势,其对台湾及其民众的定位也随着国际局势及日本自身的需求而变化,从最早的镇压、怀柔、驯服政策,到后来的同化政策、皇民化政策,日本试图逐步将台湾融合在帝国的社会、文化共同体之中。其教育系统的设置和运作正与这些阶段、政策相适应。需要说明的是,在占据台湾之前,日本国内早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占据台湾之后,日本所推行的教育体制即依据该体系而来。所以自1895年日本据台开始,台湾也逐渐迈人现代教育时期。
  虽然日本在据台之前已经拥有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曰据政权对台湾的教育建设并没有完全照搬其国内政策。日本在台湾的教育恰与其治台政策相搭配,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确切的展开情况可概述如下”’:(1)日本据台初期,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日本后来在台湾的教育打下根基:他首先在台北设立“芝山岩学堂”,接着又设立“国语”(曰语)传习所及“国语”学校,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闽南语并大力推动师范教育。伊泽修二的基本理念与做法主导了此后几十年台湾教育的方向。(2)在台湾的社会秩序开始稳定下来之后,日据当局子1898年颁布《台湾公学校令》,将各地的“国语”传习所改为公学校,专门招收台湾儿童入学。此外亦设立寻常小学校专收日本儿童入学,设立番童教育所及公学校以招收山胞入学。至此,台湾的初等教育体系得以初步确立。1899年,日据当局兴建了总督府医学校和师范学校。同时,为了配合经济建设,日据当局从1900年开始又根据需要陆续开展农、工、商等技术职业教育。到1919年《台湾教育令》发布前,台湾的小学和职业教育已经颇具规模。(3)“一战”之后,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消化殖民地的信心大大增强。1918年日本政府宣示了“同化主义”的治台政策,声称“将以教化台湾人使成为纯粹日本人”。1919年日据当局颁布第一次《台湾教育令》,该令共分为6章32条及附则,台湾各级教育机关系统至此完整建立,公学校的课程由此增加日本历史科。然日本人的教育还是直接依据日本内地的法令办理,由此形成台、日教育双轨形态。1922年颁布并实行湾新教育令,该令统一了岛上所有学校(初等教育除外)的名称和制度,同时决定在中等学校以上实行日、台共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