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商品详情】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著两部小说之一!透过王公贵族、金融家、政客之间的明争暗斗,用倒叙的电影长镜头,带你重回1906年的伦敦。彼得·德鲁克以优雅的笔调,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奢华、生动、性感。

内容简介

宛如一曲美妙的四重奏,在这部小说的活力与魅力之下,隐约荡漾着阴郁的回声。

透过王公贵族和金融家、政客与禄蠹之间那千丝万缕的特权、令人敬畏的权势,《后的完美世界》把我们引入一个业已消逝的世界和时代。

就像四重奏的四个乐章构成一部完整的乐曲,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部小说,《后的完美世界》也由四个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1906年的欧洲——奥地利帝国、法国和英国。

在这里,我们邂逅了维也纳驻伦敦大使、睿智世故的索别斯基亲王,他手中不仅掌握着大量地产,还掌握着许多人的命运;

我们邂逅了他妩媚动人的妻子,她的英国情人,以及她那位神秘莫测的女伴、举世无双的约瑟法。

这四个人遵循着一套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相互虚与委蛇,不过索别斯基认下的私生女亨里埃塔却不在此列,她可是进行感情勒索的行家里手。

此外,这些规则——这些约束着行动和情感的规则——在第二部分里也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里,与索别斯基和J. P. 摩根都有关系的银行家麦格雷戈·辛顿正进退两难,面对着生平关键的一个困境。

另一位银行家朱利叶斯·冯·莫森索尔,此时正搭乘着夜间火车,从维也纳赶往伦敦,去参加与辛顿和索别斯基的决定性会见。

他一路上都在反复推演佳的应对策略,但在重抵伦敦之际,他的思绪却从巨额融资转向了他深爱的谢拉——自从当年他俩那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田园生活画上句点,他就再没见过她,再没收到过丝毫她的音讯,可他却从未有一刻忘记过她。

他要从这次的英国之行中抽出来,专门留给自己和谢拉,然而事与愿违……

一名恋爱中的年轻女子,一幅令人神魂颠倒的肖像画——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把我们带到乐曲的后一章。

奢华、生动、性感,《后的完美世界》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那个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为了即将来临的动荡的现代而不安骚动着的年代。透过引人注目的那一群人的生活和梦想,彼得·德鲁克以优雅老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时代的画卷。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践》《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管理者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前言
篇 索别斯基
第1章 亨里埃塔 / 3
第2章 玛吉特 / 40
第3章 约瑟法 / 52
第4章 欧文爵士 / 65
第5章 哥尔多尼故事一则 / 76
第二篇 辛顿
第6章 恐惧 / 85
第7章 弗雷迪·班克罗夫特 / 88
第8章 黎曼的曼特罗 / 98
第9章 哥廷根 / 114
第10章 梅莉莎 / 121
第11章 伊莱恩 / 137
第12章 决定 / 145
第三篇 莫森索尔
第13章 银行家 / 155
第14章 谢拉 / 179
第15章 苏西 / 193
第16章 回家 / 206
第四篇 致音乐
第17章 勒娜特 / 213
第18章 珀凯茨家族 / 222
第19章 亚瑟 / 233
第20章 保罗 / 241
第21章 玛丽亚 / 254
第22章 《致音乐》 / 261
译者后记 / 267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在我写的许多本书中,本书是部我能够称之为小说的作品。

不过,说它是“小说”,主要是指它的篇幅,在结构上,它倒更像是一部小型室内乐,类似于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创作的那些貌似简单的四重奏——他和书中某些人物恰好来自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创作这些作品的时间也仅比书中事件略早了几年;抑或像一个世纪前的交响协奏曲,由同一组乐器的小型协奏贯穿始终,但每个乐章各自以其中一种乐器的独奏作为主体。

本书的大多数情节发生在1906年6月,主要地点在伦敦。

那个年代的成年人至此书出版时在世的寥寥无几,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位耄耋老人,俱已年近百岁了。

而在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眼中,那段岁月、那个世界早已属于尘封的历史,遥远得不啻法老时代的埃及,或是身披铠甲的骑士纵横驰骋的比武大会——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电灯、电话和汽车。

然而,本书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不会有人高呼“Egad”,穿着缀满褶边的衣服,动辄拔剑出鞘。

书中会涉及一些历史名人,比如俾斯麦、马克思、迪斯雷利、古斯塔夫·马勒、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等。

不过他们甚至连龙套都算不上,只存在于背景中,存在于人们的谈话里,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在交谈时大抵会提到这些名字。

书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假如说这些人物有任何意义,那么并非因为他们的“角色”,而是因为他们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这本书的书名实则是一个文字游戏,源自伏尔泰的《老实人》中“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好的一个”之语。

至于这个书名究竟是影射英王爱德华时代、次世界大战前那道日薄西山的余晖,还是暗指人芳华落尽的垂暮之年,我把它留给读者来判断。

彼得·德鲁克

查看全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