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作者】
高萍,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导师,广告学学术方向带头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1996年为北京广告协会学术顾问;1999年被北京市职称办评定为北京市第一位广告学副教授;2000年创办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并任院长。 1999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公益广告学术专著《公益广告初探》,2005年出版《广告媒介》等;2007年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广告策划与整合传播》,2012年出版学术专著《“批判”传播学--兼析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之学科关系》。曾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现代广告》、《中国广告》、《现代导报》等专业媒介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160余万字。
【内容】
与以往媒介素养类的书籍不同,本书以“当代媒介素养刻度表”开讲,以“温度计”形态比量人人都具有的媒介素养所存在的高低之差。全书通过“批判性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前后观照,以辩证理性的科学思维与当代媒介实践中颠覆与重构的方法论模式交相迭代,在解析传媒立场以及媒介技术的正负效能的较量中全新架构了当代媒介素养的新体系。


全书分为三个模块:媒介素养原理模块,将媒介素养知识与理论进行主体的内化;媒介素养细分模块,分析各类媒介的属性与特征;媒介素养管理模块,谈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
【目录】
第一讲 你的刻度在哪里
——媒介素养范畴
第一节 媒介素养是什么
一、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
二、媒介素养的三种模式
三、媒介素养在当代
第二节 媒介素养刻度表
一、媒介素养阶段与层次理论
二、当代媒介素养刻度表
第三节 怎样提高你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分类
二、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当代媒介素养的核心工具
四、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第二讲 鱼知道自己是湿的吗
——媒介本体属性
第一节 媒介是什么
一、媒介、媒体与传媒之彼此
二、媒介类别、载具与视域
第二节 构成媒介的本体要素
一、媒介要素术语
二、传媒的本体特征
第三节 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
一、传媒的基本属性
二、传媒的社会属性
三、传媒的文化属性
四、传媒的产业属性
第三讲 谁的风笛谁定调儿
——媒介功能与话语权
第一节 媒介的功能
一、监督功能
二、联系功能
三、文化功能
四、娱乐功能
五、经济功能
第二节 传媒话语权与影响力
一、传媒话语权
二、传媒影响力
第四讲 谁在背后玩拼图游戏
——媒介语言与现实
第一节 媒介语言
一、语言的性质
二、媒介语言符号特征
第二节 媒介语言符号与现实
一、媒介构连理论
二、媒介再现理论
第五讲 我的受众在哪里
——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
第一节 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
一、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
二、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与状态
三、受众认知结构与特征
第二节 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
一、受众的信息处理任务与解读模式
二、受众的个体差异
第六讲 当我们不需要纸时还需要报吗
——报刊媒介素养
第一节 新闻纸与数字报
一、报纸与新闻纸
二、报媒与数字报
第二节 期刊与数字化阅读
一、期刊及品牌
二、数字化阅读与电子期刊
第七讲 视频影像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吗
——影视媒介素养
第一节 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
一、视频媒介符号的多维表达力
二、影像语言的纪实性
三、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
四、传媒对符号的操控性
第二节 电影媒介特征与素养
一、电影的诞生与意义
二、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
三、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
第三节 电视媒介特征与素养
一、电视的诞生与意义
二、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
三、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
第八讲 当你遇到谷歌的街景车
——互联网时代与素养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聚变力量
一、打破隔离贯穿一切的互联网力量
二、黏合碎片、聚合融汇的互联网力量
三、再构的互联网力量与时代变迁
第二节 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
一、互联网意识与互联网思维
二、网络媒介特征与品性
三、互联网媒介的功能与商业模式
第三节 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
一、移动终端互联网化的意义
二、典型移动终端的媒介品性与功能
三、移动终端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向
第九讲 技术想要什么
——媒介技术互动与报复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主体的互动
一、媒介技术与人格主体
二、驾驭近期新技术性能的媒介研究方法
第二节 技术的报复效应
一、媒介的反作用
二、技术的“报复效应”
第三节 网络信息安全
第十讲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媒介法规与政策管理
第一节 传媒的法律与政策规制管理
一、传媒的意识形态化与法律法治
二、媒介审判与法律审判
第二节 传媒产品分级制度与媒介伦理
一、传媒产品的分级管理制度
二、良知底线与媒介伦理的文治
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