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民国的天空·菊隐丛谈
  狷介与风流: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
  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民国大记者陶菊隐先生传记力作:子玉狷介,百里风流。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之后读《狷公与风流》。
  子玉狷介
  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关起门来作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 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造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
  百里风流
  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蒋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
  子玉狷介,这是半个世纪里曾给予吴佩孚的*响亮的掌声!
  百里风流,一个怀才不遇天才军事家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是民国时代当红大记者陶菊隐先生的两部传记力作。作者在述其作传动机时说:写吴佩孚“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写蒋百里是悲其“终生未见大用,不能完成他建军和巩固国防的伟大理想,论者比之于贾谊、屈原一流人物”。
  《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是民国时代当红大记者陶菊隐先生的两部传记力作。作者在述其作传动机时说:写吴佩孚“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写蒋百里是悲其“终生未见大用,不能完成他建军和巩固国防的伟大理想,论者比之于贾谊、屈原一流人物”。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也正是历来文章家的一个自觉,臧否人物,揄抑时世。
【作者简介】
陶菊隐,湖南长沙人。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次年起为上海《时报》“余兴”栏撰稿,同时还为上海各大报撰写地方通讯。民国5年(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不久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民国7
【目录】
吴佩孚将军传
 自序
 章 从书生到军官
  逃出故乡
  从戎
  当了管带
  风流只此一次
 第二章 秀才造反
  首次入湘止于岳州
  二次入湘止于衡州
  国民自救运动
  电战
  撤防与驱张
  直皖之役
  知己
  天津会议
  三次入湘友乎敌乎
  讨“财神”檄
  一段笑话
 第三章 吴将军:中国强者
  次直奉之役
迎黎
洛阳花絮
贿选后
第二次直奉之役
浮海而南
 第四章 将军犹是梦里人
风萧萧兮汉水寒
赤壁之游
四次入湘敌乎友乎
查家墩司令部
心理的分析
一着之差
一律缴械
南北两面作战
 第五章 历史的命运之轮
儿女英雄
南口之役
血染汀泗桥
割肉将军
吴孙之间
吴张之间
走南阳
另一知己
入川
参谋长的来历
北上
蒋百里先生传
 自序
 章 少年得意
 第二章 寂寞的高洁
 第三章 英雄在光芒时逝去
【内容简介】
随着《历史的坏脾气》《文武北洋》等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图书的畅销,民国人物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僵硬的黑脸白脸,而开始变得温和、真性情并可亲近起来。
  整部民国史上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也开始引起了更多人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中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民国时代的大记者陶菊隐先生,陶以自己数百万字篇幅的“菊隐丛谈”,为民国38年里混乱变幻的军政生活留下了生动可信的纪录。就近几年出版界对其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的成果来说,《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006,海南出版社)对于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近这部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新整理推出的《狷介与风流》,是陶氏《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的合集,虽然距离初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多,但它们依然是所有同样传记里出色和值得关注的著作。
  吴佩孚,字子玉,直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吴号称“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如日中天时是这样,失败下台时还是这样。他得意时拒绝过苏联以及英美的示好,失意时正处日本侵华时期,他则是北方日伪政权下梗直的一块骨头。他一生清廉,没有乱七八糟的风流事,也曾经下过手谕,禁止族人在自己的政权里做官。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说他:狷介一生。近几年来,国内给吴佩孚这个人物说好话的学人逐渐多了起来,给予正面评价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可以说,还没有谁像本书这样给予过吴佩孚一生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响亮的掌声!《吴佩孚将军传》初版于1941年,作者陶菊隐投入了极大的写作激情,自称“吃饭时脑子里是《吴传》,睡觉时脑子里是《吴传》”,“他的错误像是我自己的错误,他的失败像是我自己的失败”。这种激动和热情,透过文字而直达今天。
  《蒋百里先生传》则初版于1948年,传主与作者是至交,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正因这层便利,这部传记深入描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军事家的公私生活,为任何其他人写蒋的传记所不及。蒋百里一生有很多可堪得意的事情,他以日本士官学校名毕业,日本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他曾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门下弟子,遍布军界;他还是现代文学*有名的新月文学社之一员,徐志摩正是他的亲密小友,据说他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去陪他坐牢;西安事变时他也成了张学良的阶下囚,张学良亲自向他求谋请计,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也确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他早提出了对日战争的长期抗战理论,并留下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的至理名言。蒋氏的一生传奇,正如一个评论者萨苏调侃的,“连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当是时,“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不负此生”!
  历史长流,滚滚而下,昨天的因正是今天的果。我们今天重审历史,重读民国史,正是应该从重读民国历史上的这些个性人物开始。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曾任保定军校校长、陆军大学代校长,国民党政府高级军事顾问。
  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 ”,关起门来做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福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  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他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
【免费在线读】
提笔写《吴佩孚将军传》,假使用如下之笔调:“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也。少孤,太夫人课之严,以是养成其刚毅不屈之个性。妻李氏事姑至孝,有‘玉美人’之目。弟文孚初亦习儒,后碌碌以没。将军无子,以弟之子道时为嗣。”这未免太老调而乏味了。?
  要写吴将军历史须从投笔从戎时说起;在这阶段之前,将军虽应登州府试,得中第二十七名秀才,实与市井常儿无异,无着力描写之必要。将军从戎的动机非由于所谓“少年怀抱大志”,他是穷秀才,大烟抽上了瘾,因大烟闯了一场大祸,因而逃出故乡来,因而以吃粮当兵为其避祸安身之计。假使不抽大烟,也许他后来不会造成其“虎踞洛阳”的地位,也许郁郁居故乡以死,与春花同落,秋草同腐。?
  登州著名“八大家”即孟子所谓“巨室”,现代所称为“土豪劣绅”之类,其中有势力的一家叫翁钦生,以经商起家,其分店远及东三省一带。朝内有人做官,他本人与地方官府亦通声气,府城里视为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那时烟馆林立,其中有“雅座”与“普通座”之分:雅座是单房,炕上铺着大红毯,是留给特权阶级客人享受的。那时不论富翁或穷汉都不喜在自己家里开灯,往往呼朋引类到烟馆里抽得满屋子乌烟瘴气,认为不如此不算过瘾,颇像近年来北平及广州人坐茶馆的风气。吴秀才属于穷汉一类,只能在“不雅之座”行走,不敢与八大家并肩而坐。?
  一天,吴的烟瘾发作,一足跨到烟馆来,因“不雅之座”客满,乃与店伙商量,想在雅座内借抽几口,抽完后马上就走。店伙泛着一双白眼说,“雅座有是有一间,翁爷独个儿躺着打瞌铳,可是咱们不敢让你拼进。”吴连声说,“翁爷是熟人,我过过瘾马上就走,让我自己和他商量。”?
  吴挂着一副笑脸走进了那间雅座。翁只微睃了一眼,懒懒说道,“老二干吗?”吴委婉地说明来意,翁“呸”了一声,把脚伸直用力一踢道,“滚!”?
  吴一言不发,低着头走了出来,店伙们报以轻蔑眼光。?
  除“八大家”之外,登州府著名人物还有所谓“九虎”,是指一群兴风作浪的讼棍,大概都是些穷而无赖的不第秀才,官府视为败类,“八大家”对之亦有三分畏惧,正合着“阔老怕光棍”的一句老话。一天,这个“不第秀才集团”来了个请求入盟的正式秀才,大家认得是吴老二,问他“干吗要加入?”吴重重地吁了一口气,把烟馆受辱的事述了一遍,请大家想主意代打不平。这些人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岂有袖手之理?他们都拍着胸脯说道,“好吧,咱们等着机会,让那个狗杂种知道利害!”?
  事有凑巧,翁老太太做寿开堂会,满城官员无不登门拜贺。吃完了寿筵,男女宾分坐两壁听戏,正听得津津有味之际,十虎假“拜寿”为名闯入临时剧场,演了一幕“大闹天宫”的怪剧:向女宾做尽种种丑态,吓得她们没命乱窜。气得翁圆睁怪眼大呼道,“来呀,快把这般痞棍绑到知府衙门去!”?
  秀才造反不过那么一回事,怎当得如狼似虎的豪奴,十虎俄然变成了十只老鼠——抱头鼠窜而出。吴老二溜得快,却做了漏网之鱼,同伙中有几个做了瓮中之鳖。翁打听得祸首是吴,嘱托府尊指名拿办,吴在故乡不能安身,仓皇逃往北京,茫茫然又像丧家之犬。吴在旅途中想着:“劣绅诚然可恨,大烟尤为败国亡身的媒介”。他从此恨劣绅,同时把大烟当做了终身之敌。?
  北京崇文门外巾帽胡同“隆庆栈”是蓬莱人所开的,(该栈迄今仍在,已扩充为东西两栈,且附设两个京菜馆,更名曰隆庆轩。)那天来了个客人是茫茫无归的吴秀才,店主人孙老头知道他身边没有一个“大”,念在“老乡”份上,姑且让他住店,却不许白吃白喝。他拍着吴的肩头说,“伙计,你这个秀才名头有何用处?饥不足为食,寒不足为衣,得改行混口饭吃才对呀!”吴苦笑着说,“我什么都不会,光会写春联、算命。”孙说,“写春联不济事,一年到头只有几天好写。还是算命的好。”?
  从此吴在崇文门外搭起课棚来以六爻卦糊口。饭虽有得吃,可是吃得并不饱,生意好时回栈吃干饭,生意不好时店主人只许吃稀饭。而且整天在旷地中喝着呼呼猎猎的北风,说着渺渺茫茫的鬼话。吴生平不嗜皮簧,不懂得谭腔汪调,可是他那时偶然也哼上“卖马”的一段。?
  一天,一位口操蓬莱音汉子踱到课棚边。吴拱拱手说,“老乡,你问的啥事!”那人扑嗤一笑说,“老弟,连你堂哥哥都不认识了吗?”吴抬头一看,果然是多年未见的堂兄亮孚,脸上不觉害臊。亮孚说,“昨天我从这儿路过,远看像你,近看更像你,越看越像你,后来简直地认定是你。今天咱们喝几盅去。”?
  吴收起课棚,随着亮孚走到一家杏花村小馆喝了几杯黄汤汤,腰花、肚尖之类,填塞了多年不知肉味的枯肠,觉得头脑昏昏然,身子飘飘然,有一饭难忘之感。亮孚望着他的堂弟叹气说,“兄弟,听我说,人要往高处爬,算命哪有出息?老弟年纪说小不小了。依我看,万般皆下品,唯有从军高。你能听我的话,不是我说句奉承老弟的话,三年五载你不戴红顶子,前呼后拥,马蹄得得,就算我吴亮孚瞎了眼睛。”吴听了心里一动,但没说什么。渐渐地越谈越对劲,黄汤汤越喝越多。临别时亮孚从腰包里掏出几锭银子给吴说,“莫迟回别了店主东,烧了课棚,快快投军去!”
  北洋第三师是吴的“黄金屋”,先得把该师根底叙述一下:话说庚子事变后,天津不许驻兵,清廷迫不得已,以“巡警营北段”维持天津秩序,系一种变相的军队。光绪三十年(1904)袁世凯改编“巡警营”为北洋第六镇,以冯国璋为统制(第六镇即第六师,统制即师长)。是年四月,第四第六两镇举行秋操后,第六镇改番号为第三镇,冯国璋外调,以段祺瑞接任统制。三十一年(1905)九月,该镇驻防娘子关时,第九标一个兵士打了洋教习一记耳光,全标鼓噪起来,洋教习吃了一场哑亏,控段治军不严,袁下令撤换,以段芝贵升任。三十二年(1906)芝贵因案免职,仍由段祺瑞回任。三十三年(1907)该镇调往关外驻防长春南岭黑嘴子,其时段又辞职,继之者为旗人凤山,不久由曹锟升补。宣统二年(1910)仍在东三省担任剿匪。三年(1911)调回关内,仍驻娘子关监视北方革命行动。民国元年(1912),第三镇改名第三师,曹锟仍任师长。?
  兵的种类很多:除步兵、骑兵、工兵、炮兵、辎重兵各部门之外,战斗兵是清水底子,下焉者有传令兵、勤务兵种种,勤务兵即军中听差之谓。吴以文弱书生受了堂兄的鼓励,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往投武卫军前军统领聂公庭(字士成,驻天津)帐下,因体弱未入选,仅仅补了个供人驱使的戈什哈。庚子年(1900)武卫军全军溃散,吴流荡到保定,二十八年(1902)六月十三日回到天津投入巡警营仍供原职。?
  胶县人郭绪栋字梁丞,学书不成,学剑亦失败,遂往天津在巡警营当起“文案师爷”来。一天,郭命戈什哈赍送公文一件,那个戈什哈偶然翻开来一看,口中咕哝着说,“这个典故用错了。”?
  “你说什么?”郭夫子半生气半带疑地问道。?
  “我说师爷用典错误。”?
  “你说我错,在哪儿?”?
  “就是这一句。”?
  郭自己检查了一下,还不明白错在哪里,再把《词典》翻开一查,果然说得牛头不对马嘴。他暗暗惭愧,把那个戈什哈叫近前来一看,是个单怯怯的书生模样。郭问,“你念过书?”
  “念过。”?
  “考过秀才?”?
  “中过。”?
  郭又叫了声“惭愧”。他不禁太息着说,“人说秀才遇着兵,我今天是在兵里头遇着秀才了。你是秀才,我还是不第秀才,好意思叫你做我的用人吗?”?
  乃命吴同桌吃饭,吴惶恐不敢。郭说,“那就是不够朋友,太看不起小可了。”吴见他一片赤忱,只好抱着“恭敬不如从命”的见解,不料引起了一场小风波:同桌都是些尉官阶级的军佐,羞与吴为伍。往日他们听得吹号吃饭时无不争先恐后,可是现在呢,千呼万呼,呼之不出。现代有“罢工罢市”,他们闹的是“罢食”,现代“罢工罢市”是抵制资本家,他们是抵制卑卑在下的戈什哈同桌吃饭。?
  善于叹气的郭不禁重叹一口气说,“他们不屑与你为友,其实呢,他们哪里够得上?话得说回来,枳棘非栖凤之所,我得替你想想出路。”?
  当兵非出路,当戈什哈更非出路,当军官学生才是猎取功名的捷径。郭向他的上司段芝贵大大吹嘘了一番,保送吴入开平武备学校开平(随营)武备学校,系聂士成所办。和下文的“测绘科”(即测绘学堂,设于保定)一样,都是当时北洋武力所办的速成学校,所以又有吴佩孚系出于保定速成学堂的笼统说法。,吴又遇了难题:过去投军以体弱被黜,这次入学试验又以面窄腰细,望之不似武夫,几不得其门而入。——中国人的脸蛋儿有几种妙用:“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之流宜于博美人之青睐,方面大耳者宜于弋金紫而居权要,面黑身粗须髯如戟的彪形大汉则宜于建高牙而拥大纛。吴的翩翩风度是掷果偷香之一类,下操时德籍教授常以其姿式不合,罚令躺在地下,用枪压在他的身上以示警。?
  郭常常向人说,“子玉前程无量,咱们将来还得仰仗他。”他和吴磕头拜把子,给他零用钱,每逢星期日请在二太太(如夫人戈氏)家里大吃大喝一顿。戈氏笑着向吴说,“说句话你别恼,你大哥说你将来能做大事,我看你和咱们娘儿们并无两样,走起路来扭扭捏捏,哪里像个坐八抬大轿的样儿?”后来戈氏到洛阳又向她的手帕交说,“我想起从前的话,怪不好意思见他。”?
【前言】
自序   《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是民国时代当红大记者陶菊隐先生的两部传记力作。作者在述其作传动机时说:写吴佩孚“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写蒋百里,是悲其“终生未见大用,不能完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