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揭示全球历次股灾规律性前兆,把握中国股市脉搏。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泡沫经济,看看现在的中国股市,你就知道了——美联储前任主席 格林斯潘。
  数百亿美元通过地下钱庄偷渡中国境内,它们等待什么?数千亿资金涌入中国楼市、股市,它们期待什么?处于旋涡中心的中国股市,如何拨开重重迷雾找到正确的航向?取消金融防火墙之后,中国股市将以怎样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
朱晓翔,1974年生于江苏,金融博士,投资战略专家。   现为上海某证券交易所资深金融分析师,长期致力于全球金融史及中国金融史研究。
【目录】
前言 谁在操纵股市
章 股灾:躲不开的金融地震
比战争更具破坏力
1.股票究竟是什么
2.股灾推倒多米诺骨牌
3.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
4.金融市场的杀手
历史上的次股灾
1.天才或疯子?
2.越吹越大的泡泡
3.密西西比股灾
4.约翰·劳的墓志铭
清朝时期的股灾
1.李鸿章与中华股
2.昙花一现的大清牛市
1929,难以忘却的伤痛
1.华尔街的兴衰沉浮
2.“历糟糕的一天”
  3.大崩溃的根本原因
 1987,股灾悄然而至
  1.又一个“黑色星期一”
  2.华尔街感冒,全世界股市都要打喷嚏
  3.1989,“黑色星期五”
 1997,亚洲的噩运
  1.一份报告引发的危机
  2.亚洲出了什么问题
  3.人民币为什么不贬值
第二章 谁能预测股灾
与股灾斗智斗勇
1.股灾神秘化:别有用心的阴谋
2.几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3.“群众永远是错的”
栽在股市里的超级名人
1.牛顿、丘吉尔和凯恩斯
2.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
战胜股灾
1.乌鸦嘴?经济界的良心?
2.顺势而为,逆向思维
3.巴菲特为什么能赚到钱
血的教训
1.让造假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2.抵御股灾五大战略
3.股灾启示录
第三章 中国股市探秘
中国式市盈率
1.莫以市盈率论英雄
2.以日本为镜鉴
政策市与金融安全
1.上调印花税的背后
2.杨百万:炒股要听党的话
专家意见可信吗
1.股评家的幌子
  2.战胜自我
 股票本无优劣
  1.蓝筹与绩优
  2.如何选择你的股票
 全民炒股不是坏事
  1.中国股民其实很少
  2.媒体误导
第四章 股市什么时候垮
牛市的贡献与熊市的破坏
1.股市发展的必需代价
2.蝴蝶效应
次级贷款危机
1.“美国蝴蝶”
2.恶性循环
直面股灾
1.“后一个傻瓜”
2.鸡蛋与篮子的辩证法
第五章 牛市杀手
股灾前后
1.股灾不等于经济衰退
2.突发事件:“9·11”
过度投机,追逐泡沫
1.散户:炒股就是投机
2.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看现在的内地
3.大腕们的阴谋
4.违规与欺诈
*:可怕的经济杀手
1.资本面前,不谈道德
2.对冲基金:金融战争的核武器
3.国际游资
第六章 股市赢家
庄家与散户的博弈
1.中国股市里的庄家
2.从庄家到基金
3.私募基金:中国股市灾难的导火索?
4.信庄不如无庄
谁适合炒股
1.以赢家心态做赢家
2.长线投资
3.别把炒股当主业
好的结果和糟的结局
1.牢记自己所处的“食物链”
2.投资的三重境界
第七章 给中国股市把脉
疑似股灾
1.人民币自由兑换为何不能放开
2.五次类似股灾的熊市
3.股指期货真是洪水猛兽吗
盛宴或赌场?
1.赌场论及其他
2.中国股市的疑难杂症
潜在的危机
1.股灾来临的时候,人格外渺小
2.提前打响股灾防御战
【内容简介】
  拥有百年基业的英国中央银行,一天之内被*以“组合拳”击倒;快速腾飞的亚洲“四小龙”,在国际游资的强大冲击下,十多年经济成果毁于一旦;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一次大跌造成世界股市连锁反应,华尔街一天蒸发掉6000多亿美元……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谁是左右胜负的关键?金融寡头、基金经理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股市红绿相间的数字跳动之间,有无一双无形之手操纵着一切?谁真正拥有股市话语权?
  本书通过描述历次世界金融泡沫和重大股灾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股市这个现代金融工具在近300年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通过分析一些很基本的但被我们忽视的层面,化繁为简地带领读者了解股票和股灾的本质,为广大散户防御股市风险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免费在线读】
  比战争更具破坏力
  股灾,一个飘荡在股市上空的幽灵。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股灾是指股市大量日常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释放并经过一定时期累积到极大的程度时,或股市日常风险累积到较大程度但股市运作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时,在某个偶然因素的影响下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及其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异常现象。
  它就像大家都了解的火山爆发,长期被积压在地壳里的岩浆,温度极高,当压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从地壳较薄或有裂缝的地方猛烈冲出地面,造成严重破坏。
  股灾与火山都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和不确定性。
 股灾来临是暴风骤雨式的,突然爆发的股价巨幅下跌,让投资者猝不及防,它毁灭的不是几个亿万富翁、几家证券公司和几家银行,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更糟糕的是,即使专家们事后总结出各种导致股灾发生的原因,但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下一次股灾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它如同瘟疫和天灾,往往在意料不到的时候以突袭的方式来临——它不会在意牛市或是熊市,也不会选择诸如“黑色星期几”,总之想来就来,当人们惊恐地发现它时,账户上已是一无所有。
  股灾与火山爆发相比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它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出火山爆发,有时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因股市崩溃而引起的灾难,足以摧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几十年的经济成就,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和震荡,影响社会稳定,加剧政治危机,相对于这种巨大的浩劫,每个人的不幸显得微不足道。
  凡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程度不同地遭受过股灾蹂躏,无一幸免。而且往往越是发达成熟的股市,由于社会参与程度深,金融市场的各种杠杆工具易产生放大效应,因此股灾发生概率越高。就拿美国来说,它是世界上经济实力强、股市规模的国家,并且与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联系为密切,1929年和1987年发生在美国的两次股灾,几乎波及全世界所有的股票市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深刻的负面影响。
  1.股票究竟是什么
股票是纯粹的资本主义产物,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不足和经营风险成为制约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如荷兰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进行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利润十分可观。但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仅凭一叶轻舟在海上航行数万公里,随时可能遇到风暴、海难、疾病等情况,一旦船只出事则人财两空,远洋贸易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一方面超额利润令人垂涎,另一方面巨大风险又是无法预期和逃避的,有没有办法既能够获得利润又能尽量降低风险呢?
于是便出现了以股份公司的形态,由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投资者以股票的形式人股,并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担一定的责任。股票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吸纳分散在社会上的资金。这样当船只安全返回,所有投资人都能获得分红,而万一船只失事,大家分摊损失倒也不吃力。
1601年,阿姆斯特丹有几个商人在小酒馆喝酒聊天,一位商人无意中提到马上要购一批香水到法国销售,但上个月买了不少东印度公司股票,手中资金不足,早知道就不买了。
只要船一回来你就可以获得大笔分红啊。朋友说。
我在香水生意上能赚更多的钱。商人沮丧地答道。
几个朋友商量了一下,提议说正好他们有些现金,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股票转让出来,他们将以稍稍高出银行利息的价格买人。
商人欣然答应,就这样,几个商人做成了世界上笔股票交易。
后来商船安全返回,持有股票的人都获得丰厚的分红,而卖出股票的商人也在香水生意中赚了大钱。他们意识到买卖股票是一种不错的融资渠道,于是定期到小酒馆进行这种股票交易,而且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定期的交易模式。
  这就是世界上个股票市场。
 有了股票,世界变得更加热闹。
 有了股票,平添许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颇让一些正统经济学家为难,几十年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直把股票与“寄生”、“腐朽”联系在一起,现在它堂而皇之出现在公众面前,怎么解释?
学者毕竟是学者,很快研究出一套理论指出,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在坚持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利用这一方式积聚和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经济。
  本来已是生米煮成熟饭的事,不需要争论了,偏偏有促狭鬼不知趣,喋喋不休地追问:“不是说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利用股票赚钱、吃股息是不是寄生虫行为?从事股票交易的人算劳动者吗?”
  经济学家们被惹急了,当即撰文反击说,小毛孩,不知天高地厚,光知道炒股赚钱,没见过股灾吧,股灾来了能让你倾家荡产,把裤子都赔掉。
  这是中国股市早期的风险教育,虽然直白,但很到位。
 既然股灾如此可怕,为什么甘冒风险将它引入呢?不是自寻烦恼吗?
  我们需要重新确认一下股市的作用。
  这是个老问题,十几年来大家熟悉的答案一直是:股市帮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融资。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我们都被经济学家误导了。
 我们先来比较中国、美国、日本三国股市的融资情况。按股市每年融资平均余额计算,美国股市融资约占GDP的1.6%,中国是0.86%,日本,仅为0.42%,所占比重都相当低,对GDP的贡献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股市融资的功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如果中国股市三年不发新股,股市照样能运转得红红火火。
  从另一个角度看,像微软这种纯粹依赖智慧和天才的软件公司,并不需要从市场融资扩大再生产,可它为什么上市呢?
这就是可爱的经济学家们想千方百计回避的字眼:投机。
股市的个作用就是提供投机方式。
学者们为什么讳言投机呢?其出发点倒是好的,按照传统思想做任何事都要有光荣的意义,所以他们想为股票交易披上一层高尚的外衣。
其实股民炒股就是为了赚钱,这种行为是中性的,至于有时被誉为“大胆的投资者”,有时被骂为“赌徒”,不过是各人的价值判断罢了。
股市是借投机行为拉平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布,使更多的人通过股票分享经营性产权的升值。
举个例子,假设我是董事长,掌握某集团100个亿的资产,现在集团整体上市,由于大家对集团前景一致看好,股民们从银行取出110亿购买股票,我获得110亿后再存入银行。
大家看清楚了,这个过程中银行存款总额没有增加,我虽然赚了10亿元,代价是集团的股权分散到股民手里。今后集团发展产生的赢利将被股民们分享,而他们还可以根据对企业的预期和未来的财富愿望不断组合手中的股票。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实际操作要比这复杂得多,企业所有者不可能把股权全部出售,他必须控制相当比例的股份以继续掌控企业。市场上会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者购买尽可能多的股票,从而在操作中握有主动权,这就是所谓的机构或庄家。
  股市的第二个作用是为整个经济和社会提供价值评估信号,俗称经济的“晴雨表”。
  股市通过连续交易使股票价格实时地反映相关信息,让某些行业的股价上涨、某些行业的股价下跌,以此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判断哪些行业、哪类项目更受投资者欢迎,更有投资价值。
  尽管个人创业、私募基金、房产等并不是与股市直接相关的投资,但所有这些投资与创业的取向和决策都间接受股市发出的价值信号影响。
  例如国家调控房地产产业,收缩银根,提高首付,而房地产就是上述集团的主体产业,那么只要政策一出来,尽管集团的利润在短时期内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股票价格已大幅度下跌,110亿市值只剩下105亿了。受此影响,凡是有房地产业务的企业股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跌,股市就向社会发出这样一个信号:房地产板块全线走低,房地产业务不容乐观。
  因此股市发出的价值评估信号对整个经济举足轻重。
 对中国而言,股市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作用:促进国有企业转型。
  国有企业曾经享受过百般优待,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进入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还会亏损,还会出现资金短缺,国家不扶持,银行不敢贷,怎么办?只能到股市里融资。怎么融?用国有股权交换。
  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想不退出市场也可以,办法就是让私人、民营企业和外企收购国企。
  这样国有企业的内在治理体制在股市的并购重组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完善,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就通过股市这个渠道实现了“软着陆”。
当然,目前对国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和收购还有很多严格限制,但取消这些规定只需一纸文件。
  历经坎坷的中国股市,将可以担当重任。
  2.股灾推倒多米诺骨牌
  1720年英国南海股灾事件发生后,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英国人再也不敢掏钱投资股票,使英国股市和股份公司长期发展缓慢。
  面对股灾的惨重教训,英国国会在1720年通过了著名的《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禁止公司自行发售股票。至此,刚刚兴起的股份公司被视为金融欺诈团体而被宣布为非法,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在以后长达一个多世纪中,英国市场上的股票几乎销声匿迹,英国股份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停滞了一百多年。
  1929年美国股灾的破坏力更是大得惊人,人们谈股色变,视股市如虎穴,人人畏而远之,宁愿把资金投向利息2.5厘的债券,也不碰利息可达7厘的工业股票。那次股灾对美国投资者的打击二十多年后才得以恢复。
  股灾之所以会对股市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是股市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决定的。从本质上讲,股市是一个信用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是支持股市发展的动力。几乎每次股灾中都会出现欺诈、违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过度投机行为,使投资者有受骗上当的感觉而不敢入市。投资者不入市,市场就缺少需求,没有需求的股市不可能发展壮大,股市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就会受阻。
  股灾是对股市积极意义的否定,是股市发展的大敌。
 表面看股灾只涉及股票持有人账面资产的急剧下降,实际上它打乱了资产价值背后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信用(借贷)关系,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紊乱和缺失,会导致企业经营中断、工厂减产和大规模工人失业,这才是股灾对社会经济真正的杀伤力。
一个缺乏信用的社会是可悲的,不仅仅限于股市。
市场经济文明是以权利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利交往为实质内容的契约文明,是以信用为黄金律则的信用文明。随着市场交易频率的不断增多,由此自然而然地牵涉到了交易费用、交易信息和交易风险问题,而信用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和有效化解交易风险。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无不体现着信用。
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
如果我们边吃肉边猜想:“它是不是注水肉?”如果我们边吃药边担心:“这是真药吗?”如果我们边数工资边嘀咕:“该不会是假钞吧?”那么,我们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安全感。
股灾正是如此无情地摧毁人们的信心和社会的信用的。
股灾肆虐之后,人们不敢将钱用于投资,银行不敢放贷,企业不敢扩大规模,从而加剧经济恶化,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如1929年美国私人投资达160亿美元,股灾后1933年降至34亿美元,美国经济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
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与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进而生活秩序混乱,社会动荡加剧。
1997年印尼因股灾引发金融危机后,一些地区出现了商品抢购、游行甚至暴乱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股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股灾带来的人祸,人才是世上可怕的。
  3.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
  造成多少损失,是衡量股灾破坏力大小的直观的指标。
 一是股市经济损失严重。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是股价指数跌幅大小。跌幅越大,经济损失越大。1929年美国股灾,指数累计跌幅高达82.300%,意味着投资者股灾前100元的股票市值,股灾后已跌至17.70元。1986年股灾,10月19日一天指数跌掉508点,单日跌幅达12.82%。受它所累,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1121点,单日跌幅高达33.33%,创股市史上日跌幅纪录。
  股票价值一天内损失1/3,真是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所以有心脏病史、高血压及精神病患者不宜人市。
  二是股票市值损失额。
 股票市值损失受股价指数跌幅和市场规模大小的共同影响。跌幅大,市场规模大,股市经济损失也大。由于现代股市规模普遍较大,因此现代股灾远比过去股灾的市值损失大。1929年纽约股票市值损失只有741亿美元,而1987年损失则高达8000亿美元,这场风暴引发的全球股灾共损失17920亿美元。
  1792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为3380亿美元,股灾损失是它的5.3倍。
  战争往往造成一个国家和民族集体财产和经济损失,而股灾则直接与千家万户相联系,伤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美国为例,国内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的人占全国人口的1/4,这些人属于购买力强的年龄层次。1986年的股灾使原来依靠股票红利、股息和投资股票获取利润来安排生活的人深受打击,单10月19日一天所有股票的价值损失就达5000亿美元,受害的股民达4700万户。因此短短一年之内,美国的私人消费开支减少约500亿美元,使5年多来以股市为推动力、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出现了转折点。
【媒体评论】
  股市有风险,特别是现在有不少人借钱炒股,风险很大。                         ——吴敬琏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当前的国内股市完全是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市场,是一个炒作十分疯狂的市场,是一个股价与上市公司基础业绩没有关联的市场,是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