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丛丝绸到瓷器、*早抵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东印度公司和“中国风尚”、装饰艺术的始祖:维我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维多利亚时代的藏家、鸦片战争和圆明园、大英博物馆和《女史箴图》、维多利亚品味的代表;乔治•素延、从清瓷到出土古物、从出土古物到清宫旧藏、东方陶瓷学会、1935-1936年皇家艺术学院展览、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古董商、二次大战之后。
【作者简介】
刘明倩,原籍广东,1984年移居英国,伦敦在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1994年加入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工作,现任亚洲中国藏品主任。曾在中、英文艺术杂志发表有关中国文物论十多种。已出版书籍包括:Europe Studies China 1995年,《堂名款瓷器》1998年,《羊城风物》2003年
【目录】
前言
篇之1 从丝绸到瓷器
篇之2 早抵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
篇之3 东印度公司和“中国风尚”
篇之4 装饰艺术的始祖: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
篇之5 维多利亚时代的藏家
篇之6 殖民地遍天下:购自波斯的青花瓷
篇之7 中国艺术的自学专家
篇之8 鸦片战争和圆明园53
篇之9 大英博物馆和《女史箴图》
篇之10 维多利亚品味的代表:乔治·素廷
篇之11 从清瓷到出土古物
篇之12 从出土古物到清宫旧藏
篇之13 东方陶瓷学会
篇之14 1935—1936年皇家艺术学院展览川
篇之15 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古董商
篇之16 二次大战之后
附录1 主要参考书目
2 人名中英对照表
3 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名中英对照表
4 其他中英对照表
【内容简介】
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英国一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国家大型博物馆,它的东方艺术收藏在世界上都颇富盛名。这些珍贵的藏品许多来自于收藏家慷慨的捐赠和借展。刘明倩女士在维博工作多年,对东方文物卓有研究,对博物馆与收藏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有深刻的了解,此次所著新书《博物馆与收藏家的故事》,共分16篇,每一篇为独立而又互有关联的故事,讲述19、20世纪英国收藏家对中国文物的情有独钟的收藏历程,及与英国博物馆所保持的良好互动的关系。考据真实可信,文字轻松优美,娓娓道来,著名的收藏家、收藏过程曲折惊奇的珍贵藏品、艺术史的大事件一一展现读者眼前,为读者展开一幅中国文化在异域绽放熠熠光彩的画卷,也让我们走进英国神秘的大收藏家的世界。
本书在文字内容雅俗共赏之余,还配有多幅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特别*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相信会受到文物爱好者的欢迎。
【免费在线读】
杨威异域的中国产品,早是丝绸。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便大量购买中国丝绸。他们称中国为“丝绸来源地”。公元408年,被视为粗野不堪的哥特人(the Goths)围攻罗马城,哥特王阿拉列克(Alaric)表示若要哥特人撤退,罗马人需要奉上四千丝质短袍,而罗马人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找到足够的丝质短袍作为赎金。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养蚕制丝,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献,若提到丝绸,便肯定是中国货。这段历史小插曲不单表示罗马城藏有为数可观的中国丝绸,还表示毫无文化的哥特人也懂得中国丝绸是好东西。
公元6世纪,蚕种从中国被偷运至罗马,在相当于今日叙利严的地方繁殖,中国丝绸贸易才告一段落。到13世纪,欧洲和中国的贸易再度活跃,旅行家和威尼斯的孛罗(Polo)家族往来于欧洲中国之间。罗马教延与元朝皇帝有收信来往并互物。这期间输往欧洲的中国丝绸,有部分还保存在罗马教延的仓库。不过丝绸容易损坏,又容易褪色,流传到今日的早期中国丝绸,大都失去原有的美丽。维多利亚职权伯特博物院(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以下简称“维博”)藏有一块织花锦段残片,只有19厘米×14厘米见方,是19世纪从一间基督教堂的仓库捡来的。勉强可提供一点元代丝绸的实物资料。
与丝绸相反的是瓷器。即使经过千年,有些瓷器仍然完好如新。在元代,青花瓷大量输往中东地区,这一贸易到蒙古王朝覆亡后始终没有停过。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