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王梓坤,数学家。1929年4月生于湖南零陵,江西吉安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
【目录】
卷上 科学发现纵横谈
序/苏步青
引子 天高可问
编 德·识·才·学
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谈德、识、才、学兼备
欧勒和公共浴池——根扎在哪里?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向劳动人民学习
骡驹与盐碱地——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本草纲目》的写作——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工夫在诗外——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冷对千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真理的海洋——谈勤奋
原因的原因——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倚天万里须长剑——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疾病是怎么回事——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天狼伴星——一谈才:实验与思维
  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谈才:洞察力等
  挑灯闲看牡丹亭——三谈才:善于猜想
  康有为与梁启超——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
  一个公式——二谈学:精读与博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谈学:灵活运用
  涓涓不息将成江河——四谈学:资料积累
  剑跃西风意不平——五谈学:推陈出新
  钱塘江潮与伍子胥——六谈学:关于学术批判
  斗酒纵观廿一史——读点科学史
  彗星的故事——简谈我国古代的发现、发明
  万有引力的发现——长江后浪超前浪
 第二编 实践·理论·实践
  从普朗克谈起——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
  大自然的无穷性——认识为什么是逐步逼近的
  赵县石桥——科研开始于观察
  此曲何必天上有——巧妙的实验设计
  原始地球的闪电——各种各样的实验
  奇妙的“2”与“3”——谈仪器、操作与资料整理
  走到了真理的面前,却错过了它——谈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恒星自行、地磁异常及生物电——再谈正确的理解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想象
  对称、类比、联想、移植与计算——谈分析方法
  针刺麻醉的启示——谈概念
 ……
卷下 履尘留迹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卷上与卷下。卷上《科学发现纵横谈》,纵谈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横谈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并探讨此四者的内涵。卷下《履尘留迹》以人才培养和科研方法为主题,涉及优生、优育、教育、文化、学文与学理的关系等。


【免费在线读】
卷上 科学发现纵横谈
  引子——天高可问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
  那时浑浑沌沌,天地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穹窿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
  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
  江河滚滚东去,
  大海却老喝不够?
  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呵!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
  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这许多问题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在他的名作《天问》中提出来的(见卷上“科学发现纵横谈”题图)。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看到神庙的壁画龙飞凤舞,心有所感,便在墙壁卜写下了《天问》这篇奇伟瑰丽、才华横溢的作品。王逸(东汉文学家)在《天问•序》中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日天问也。”“天尊不可问”,这话是错误的。王逸大概是个“尊天派”,把天看成统治者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连向它“请示”都不敢。屈原则不然,认为天虽高,却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可问的。因而他思如潮涌,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高远神妙,发人奇思。当然,我们不能把《天问》看成一个人的创作,它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答,而屈原又是个有心人,接近群众,便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构成了这篇不朽的名著。由此可见,《天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的确,在那天宇高洁、微云欲散的月明之夜,每当我们冷静思考各种宇宙现象时,便不能不惊叹自然界结构的雄伟壮丽、严整精密。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小到原子核基本粒子,复杂微妙如生物界,都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运动着。这些规律不仅可问,而且可知,它们是认识自然的钥匙,是改造自然的武器。
尤其扣人心弦的是,前人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他们怎样从群星争耀、高不可攀的天空,找出天体运行的轨道?怎样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发现原子的结构,基本粒子的转化?怎样从万象纷纭的生物界找出进化的规律?地球和电子的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难道可以拿在手里秤一下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