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隆重推出姊妹篇—— 《雪岗中国历史故事集》

一部祖孙几代都爱读的历史普及读物
一部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文读物
一部畅销四十多年的传世经典之作
一部适合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的书
本书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相关阅读:《中国通史故事》 《名人小时候那些事儿》 《中国历史小故事》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作者写历史故事着重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比较尊重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其次是注重口语化,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中国的历史悠久、深厚,那么多人物和事件,要给少儿读者讲起来的确不容易;要让他们有兴趣看,能够明白、记住更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在书里,没有就事论事地照搬正史去讲历史,而是从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和三国,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精心选择出122个故事,讲给小读者听。这些故事里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大场面,也有绵里藏针、斗智斗勇的小细节,方方面面,把这段历史中,少年儿童应该了解知道的人物和事件,都囊括在里面。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就能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概貌,激起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愿望。正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许多人就是通过读林汉达的这本书,才喜欢上历史,甚至选择学习历史专业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见到的*棒的历史普及读物”。
这本书再一个特色是,书中所有选择的这些故事,都有可靠的来源,出自信史。像有些流传很广泛的传说,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虽然绘声绘色很精彩,却没有可靠的史料根据,林先生都没有采用。他讲述的历史故事,既生动活泼,又尊重历史,客观叙述。这也是许多读者不去选择那些生编硬造的戏说历史书,而选择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的原因。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都喜欢选择那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读物中,不仅仅有好看的内容和故事,还蕴涵着高尚的人文精神。孩子常读这样的书,潜移默化,就会受到熏陶,成长为一个精神高尚的人。林汉达的这本书,虽然受到“十年内乱”的影响,没能把中国的历史写完整,只写到了三国,但是它仍旧是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几代做父母的人,都毫不犹豫地为孩子选择了这本书。因为,在林先生讲述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里,从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身上,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智慧、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读者可以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塑造美好心灵上,《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部历史启蒙读物,与众多的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一样,也有着同样的功能。
这本书能够长销五十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少年儿童阅读它,不仅仅是引起了对历史的兴趣,知道了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普及了历史知识,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作为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林汉达先生,很会讲故事,懂得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他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上勾下连,使一千多年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有他用带有“京味”的语言,把这些故事娓娓讲述出来,如道家常一样,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故事里,一个个历史人物都鲜活起来,有声有色,令人过目不忘。为适应小读者阅读能力和习惯,林先生很少使用长句子,句子不长不短,很适中;用的词语也浅显平实,是好记易懂的普通话,对一些实在无法回避的人名、地名的生僻字,也加注了拼音和注释。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一位人物的脾气秉性,他都能用不多的文字,交代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又生动又活泼,读起来毫不费力。所以,读者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都能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许多语文老师和家长很推崇这本书的原因。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部书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许多成年人读者。可以说,许多人是看这部书长大的,受它的引领爱上了历史,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长廊的。如今一些五六十岁、已经做了爷爷、奶奶的人,还依然记得当年读过的这套书。为了让今天的小读者还能读到这本好书,也为满足喜爱林汉达先生这本经典读物的“粉丝儿”珍藏,出版社应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手段,修订再版了这本书。令读者惊喜的是,珍藏版的精装封面,设计得十分大气,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历史特色,体现了传世经典的厚重。再看它的内文,不但原汁原味地保持了语言大师林汉达先生的文字和刘继卣等绘画名家的一百多幅插图,每个章节和每篇故事,还贴切内容和时代,精心设计了不同的书眉、题图和尾花,真是文图并茂,赏心悦目,使这部内容有800多面的大厚书,捧起来阅读并不会感到太吃力。
那些小读者和曾经的“小读者”的两万多条热捧评价,一版再版,50年畅销不衰、累计上涨的印数,印证了读者对这本书的认可,也是作者得到的*好的回报。
感谢林汉达先生为我们的小读者写下了这样一本好书。


【目录】

春秋故事
千金一笑
兄弟相残
暗箭伤人
管鲍之交
一鼓作气
老马识途
仙鹤坐车
唇亡齿寒
五张羊皮
“仁义”大旗
饱不忘饥
退避三舍
犒军救国
放虎回山
桃园打鸟
一鸣惊人
搜孤救孤
晏子使楚
战国故事
混出昭关
鱼肚藏剑
掘墓鞭尸
夹谷之会
石屋养马
卧薪尝胆
三家分晋
用人不疑
河伯娶妇
起死回生
不受蒙蔽
商鞅变法
孙膑下山
马陵道上
悬梁刺股
攻守同盟
合纵抗秦
西汉故事
连横亲秦
胡服骑射
屈原投江
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
火牛陷阵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远交近攻
赠送绨袍
坑杀赵卒
毛遂自荐
盗符救赵
图穷匕见
统一中原
张良拜师
学万人敌
揭竿而起
天下响应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鸿门忍辱
火烧阿房
韩信拜将
暗渡陈仓
鸿沟为界
四面楚歌
汉王登基
制订朝仪
缇萦救父
晁错削地
李广射虎
张骞探险
再通西域
通神求仙
苏武牧羊
大雁带信
霍光辅政
昭君出塞
王莽称帝
绿林好汉
赤眉起义
刘氏举兵
昆阳大战
死守黄金
豆粥麦饭
“铜马皇帝”
争先恐后
攻占两京
得陇望蜀
种地钓鱼
宁死不屈
取经求佛
投笔从戎
外戚专权
天知地知
三国故事
豺狼当道
跋扈将军
宦官五侯
禁锢党人
官逼民反
董卓进京
同盟异心
定计除害
迁都屯田
神亭交手
辕门射戟
谁是英雄
袁曹争锋
三顾茅庐
过江决策
火烧赤壁
离间失和
采用中策
一身是胆
白衣渡江
煮豆燃萁
夷陵之战
七擒孟获
自贬三级
三路伐魏
鞠躬尽瘁
装病夺权
带酒进宫
书生打铁
功成将死
三国归晋
编后记


【免费在线读】

春秋故事
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的故事出在两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皇帝,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周朝最高的头儿不叫皇帝,叫天王。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这位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老大臣叫褒垧,他劝天王要好好管理国家,爱护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里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冒了火儿,把褒垧下了监狱。
褒垧在监狱里关了三年,眼看着没有放出来的指望了。褒家的人一直给他想办法。他们想:“天王既然项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褒家把小姑娘买了来,就算是褒家的人了,取了个名字叫褒姒。褒家教她唱歌跳舞,把她训练好了,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
西省西安市西边;镐献给周幽王,算是来替褒垧赎罪的。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他越瞧越爱,觉得王宫里头的美女都加到一块儿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点儿。他马上免了褒向的罪,把褒垧放出来了。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把她当做心肝宝贝儿。褒姒可并不喜欢天王。她老皱着眉头子叹气,暗暗地流眼泪,进了王宫没开过一次笑脸。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古时候把铜叫做金子)咱们有句成语叫“千金一笑”,也许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赏格一出去,就有好些人赶着想来发财。他们进了宫里,向褒姒说笑话,装鬼脸,演滑稽戏。褒姒见了这些人只觉得讨厌,把他们都轰出去了。
有一个顶能够拍马屁的下流人姓虢,叫虢石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们叫‘犬戎’;戎,在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骊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万一西戎打进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人见了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么一个接着一个地都烧着烽火,临近的诸侯(就是天王底下的小王)瞧见了,就发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没个不的。您说我这个法儿好不好?”周幽王把眼睛眯成一道缝儿,拍着手说:“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说走就走,带着褒姒到了骊山。有一位诸侯叫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他怕天王玩儿烽火出乱子,赶紧跑到骊山,劝天王别这么乱来。周幽王正在兴头上,这种话哪儿听得进去。他气着说:“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来一趟,放放烟火,解解闷儿,这也用得着你管吗?”郑伯友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晚上,虢石父叫手下的人把烽火点起来,火越烧越旺,满天全是火光,烽火台一个接着一个都烧起来,远远近近,全是火柱子,好看极了,也可怕极了。临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以为西戎打进来,赶紧带领兵马来打敌人。没想到到了那儿,一个敌人都看不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光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各位辛苦了,没有敌人,是天王跟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当,一个个气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根本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儿。她瞧见这许多兵马乱哄哄地忙来忙去,跟掐了脑袋的苍蝇似的在那儿瞎撞,就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说是为了让她看了发笑。他歪着脖子,带笑地问:“好看吗?”褒姒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说:“呵呵,真好看!亏得你们想得出这玩意儿。”这位糊涂到了家的天王还当褒
姒真笑了呐,这高兴就不用提了,就把一千斤金子赏给了那个小人虢石父。
他们玩儿了几天,这才挺高兴地回到了京都。
隔了没有多少日子,西戎真打进来了。头一道关的烽火一烧起来,周幽王就慌了,他连忙叫虢石父赶紧把这儿的烽火点起来。那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就当天王又在开玩笑了,全都不理他。烽火黑天白日地点着,也没有一个救兵来。京都里的兵马本来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打到后来,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大将一死,小兵就乱了。西戎的人马像发大水似的涌了进来,把老百姓杀的杀,抢的抢。年轻的男女打不过敌人,被抓了去当奴隶。周幽王和虢石父都给西戎杀了,连那个老关在宫里没有真正开过一次笑脸的褒姒,也给他们抢去了。
郑伯友是郑国的诸侯(那时候郑国是在陕西省华阴县),他的儿子叫掘突[掘],一听见他父亲给西戎杀了,就穿上孝,带着三百辆兵车,从郑国一直赶到京都去跟西戎拼命。
小伙子掘突胆子又大,人又机灵,加上郑国的兵马平目训练得好,一交战,就杀了不少敌人。别的诸侯这会儿才知道西戎真进来了,也都带着兵车上镐京来打西戎。西戎的头子看见诸侯的大兵到了,就叫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来积累起来的宝货财物全抢了去,放了一把火,乱七八糟地退回去了。
中原诸侯打退了西戎,大伙儿立周幽王的儿子为天王,就是周平王。诸侯回到本国去了,就剩下掘突给周平王留住,请他在京都里办事。不想各路诸侯一走,西戎又打过来,占去了周朝西半边的土地,一步步又打到京都的边上来了。周平王怕镐京保不住,自己又怕死,再说京都的房子给西戎烧了不少,库房里的财宝早给抢了个一干二净;要盖宫殿也盖不起。这么着,周平王就扔了镐京,迁都到洛阳(在河南省洛阳市)。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京都的时候,称为西周;洛阳在东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称为东周。

兄弟相残
周平王迁都以后,把东边的新郑(在河南省新郑县)封给掘突。后来,掘突娶了个妻子叫姜氏,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据说姜氏生他的时候是难产,吓得直喊救命。婴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怪他呐?可是姜氏就讨厌这个孩子。小儿子叫段,长得逗人喜欢,特别受到姜氏宠爱。姜氏老在他父亲跟前夸奖小儿子怎么怎么好,将来最好把郑国的君位传给他。父亲掘突可不答应,还是照当时的规矩,立大儿子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43年,掘突死了,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接着他父亲在天王的朝廷里办事。
姜氏眼见心爱的小儿子没有好地位,就对郑庄公说:“你接着你父亲当了诸侯,你兄弟也大了,还没有自个儿的地方住,老跟在我身边,成什么样儿?”郑庄公说:“母亲您看怎么办呐?”
那时候,封王封侯都有个城和许多土地。哪个城封给谁,谁就可以剥削那儿的老百姓,过着很阔气的日子。姜氏一听郑庄公问她怎么办,就说:“你把制邑[在河南省汜水县西;邑;汜封]给他吧。”郑庄公说:“制邑是郑国顶重要的大城。父亲早就说过,这个城谁也不能封。”姜氏歪着头想了一想,说:“那么京城[在河南省荥阳县东;荥]也行。”京城也是个大城,郑庄公觉得很为难,只好不言语。姜氏可生了气了,她说:“哦,你这个城不许封,那个城不答应,还是把你兄弟赶出去,让他饿死得了!”郑庄公赶紧赔不是,说:“娘别生气,事情总可以商量的。”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了文武百官,要把京城封给他的兄弟。大夫祭足反对说:“这哪儿行啊?京城是个大城,跟咱们的都城一样,是个重要的地方。再说段叔是太夫人宠爱的,要是他得了京城,势力大了,将来必定生事。”郑庄公说:“是母亲的意思,我做儿子的不能不依。”他不管大臣们怎么说,把京城封给了段叔。从此,人们把段叔叫“京城太叔”。
段叔打算动身上京城去,来向他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说:“别忙!我还有话说呐。”她就咬着耳朵嘱咐他说:“你哥哥一点儿没有亲弟兄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他答应是答应了,心里准不乐意。你到了京城,得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找个机会,你从外面打进来,我在里面帮着你。要是你当了国君,我死了也能闭上眼睛啦。”
这位年轻的太叔爷住在京城里挺得意,他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临近地方的奴隶和犯罪的人,逃到京城去的,他一律收留。这样十年二十年,太叔爷的势力就大起来了。这些事传到郑庄公耳朵里。有几个大臣请郑庄公快点去管一管京城太叔,说他要谋反。郑庄公自己有主意,反倒说他们说话没有分寸,还替太叔辩白说:“太叔能这么不怕辛苦,操练兵马,还不是为了咱们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国君担心,说这会儿这么由着太叔,老虎养大了,就要吃人,到那时节,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


【作者简介】
林汉达,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林汉达先生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颇丰,涉及面广,影响了一大批读者。除了教育类和文字改革类专著,林汉达先生最著名的作品可能就是他撰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年》等。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