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目录】
清华体育史话
章 挺起胸来
一、挺起胸来,孩子们
二、体育中的“中西荟萃”
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四、三育并重,人才辈出
五、体育的迁移价值
六、是改进期,还是放任期
第二章 决不放弃
七、足球喜讯
八、奋斗到底、决不放弃
九、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
十、斗牛、夺旗与拖尸
第三章 刚毅坚卓
十一、为中兴,万里赴昆明
十二、和衷共济,三育依然并重
十三、建国前的难忘岁月
第四章 全面发展
十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十六、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十七、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十八、建设体育“登山队”“业余赶专业”
十九、蓬勃开展的国防体育
第五章 “文革”岁月
二十、乌云遮不住
第六章 力争上游
二十一、拨乱反正,教育为先
二十二、运动会是学生的节日
昔日风采
清华大学足球队
清华大学篮球队
如歌的岁月——记五六十年代的清华女子篮球代表队
  难忘的摩托岁月
  体操运动在清华
  杠铃上的辉煌
  清华手球五十年
  回忆五十年前的清华女子手球队
  航海多项运动代表队
  全能代表队丰富多彩的训练生活——队员回忆录摘编
参考文献
附录:清华体育大事记(一)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清华百年体育历程,通过科学家、工程师、教授等的经历和体育轶事,阐述了清华体育传统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马约翰、蒋南翔等对清华大学体育的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年清华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及教育特色。写作风格活泼,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适合教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清华校友及对清华大学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
【免费在线读】
章 挺起胸来
清华学校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创办之始就极为重视学生的体育,1911年休梅克博士(Arthur Shoemaker)来校,开始现代化的体育训练,并着手成立体育代表队。周贻春校长首创德、智、体三育并重,学校推行强迫运动,开展学生体格检查,制定五项试验标准,不及格者不得赴美留学。马约翰先生到校后提出决不送“东亚病夫”出国留学。积极动员、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在他的“挺起胸来,孩子们”,“不做东亚病夫”,“奋斗到底,决不放弃”,“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的呼喊声中,清华的体育无论是西式运动,还是以李剑秋先生领头的中华武术都蓬勃开展,体育成绩蜚声华北乃至全国。学生体质增强,三育并重,人才辈出。一代学者、专家如关颂声、关颂韬、孟继懋、周培源、汤佩松、梁思成、杨廷宝、胡竞学、张心一、施嘉炀等当年都是体育能手。马约翰先生在清华体育传统的形成中功不可没,他两次赴美留学,1926年发表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骱值》在中国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片面地受到自然.体育学说的影响等原因,1925年至1928年,清华体育成绩有所下降。
  一、挺起胸来,孩子们
清华自1911年开办不久,就以校舍好、英语好、体育好闻名于世。例如从191 3年起,清华就连续三届获得华北运动会的团体冠军和个人,从第六届到第九届又是清华保持四连冠。1914年,在北平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清华学生黄元道、杨锦魁等就获得五个冠军,两个亚军,两个第三名。1913年,在菲律宾召开的远东运动会上,清华六位选手均获佳绩:个人总分的潘文炳获十项全能、五项全能第二、跳远第三;关颂声的半英里接力、黄纯道和叶桂馥的一英里接力、杨锦魁的撑杆跳高、黄元道的高栏均获第二;此外叶桂馥还获得880码第三。其他如球类运动在清华也开展得很好。
然而清华早期并没有开设体育课,尽管在清华学堂章程的学程科目里清楚地写有体操课。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在《北京清华学校近章》里也明确规定:无论是文科还是实科,体操都是必修课,每周一小时。在第七章第二十四条每日体操里规定:“本校专聘体育教员一员,令各学生每晨体操十分时,每日午后运动一小时,习练各种体育技术。”这就是后来学生回忆时津津乐道的柔软体操与强迫运动。被称为强迫运动,那当然就不是必修课,也不是选修课。当初只是在下午4点半到5点半(冬季是下午4点至5点)把宿舍、教室及食堂一律闭锁,“全校学生均着短衣入运动场,作种种有益身心之运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是体育教师不够,还是场地不够?合理的解释只能从当初的国情和清华的特殊情况来说明。
清末,外侮频来,山河破碎。洋务派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办洋务,创办新式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但他们并不了解近代体育的意义和作用,真正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是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有识之士耻于文弱,尚武思潮便在思想界逐渐流行开来。在20世纪初,这种尚武思潮使得德国、瑞典式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同。早在1908年,就有国人提出:中国何时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维新人士或者是民主革命人士,都大力提出军国民教育,即以“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教育国民,因此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它是中国个近代学制,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体操科目为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无论对于高小,还是对于中学,“体操宜以兵式体操为主”。对于高等学堂也规定“年至第三年,体操均为通习课,教育内容为普通体操兵式体操”。按照这个学制,学校的体操课的内容分为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两类,而以兵式体操为王。在1906年的《学部奏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把尚武列为五条宗冒中的一条。这两种体操均是德国、瑞典模式。德国体操是在研究德奥败于法国拿破仑入侵的教训之后由F.1.Jahn及其学生倡导的,这是一种以器械体操为中心,重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意志教育的具有强烈军事性质的体操体系。瑞典体操是19世纪初瑞典面临法、俄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而也具有较强的军事性质。但它的动作是以生理学、解剖学作为其科学基础,与德式体操相比,动作较为舒缓优美,更注重人体的健美和均衡发展,因而19世纪末在欧美各国也相当流行。
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课,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枯燥、呆板、单调,再加上当时体操教师缺乏,只能由一些退伍军人来充任,他们既不懂生理学,也不懂教育法,教育方法必然简单、生硬甚至粗暴,损害学生身心。这样的体操课当然不受欢迎,社会和学生家长也深感不满。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军国民教育思想得上层人士,包括民主革命人士的普遍认同,所以辛亥革命后,学校的体育思想基本上与清末一致。直至1918年次世界大战结束,积极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军国民教育和兵式体操在学校中逐渐退出,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公布之后,“兵式体操”课才被正式废止。
  除了德国、瑞典式体操之外,西方近代体育也被引进了中国,“教会学校通过校内和校际的体育活动,在中国传播近代体育,这些教会学校一般无正式的体育课,只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并组织运动代表队和运动竞赛”。学生们对这些活动的爱好无疑要超过“兵式体操”。
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它由外交部和学部共同管辖。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改由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部”单独管辖。但实际上有关清华的重大事宜,后都得听命于美国驻华公使馆。所以,从创办开始,清华的学制、课程几乎都是搬用美国学校的。清华的外籍教师初也是委托基督教青年会在美国招聘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参观清华以后发表感慨道,“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真是一针见血。因此清华名义上列有体操课好像是在执行上面的命令,但实际上行使的办法和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雷同。1911年,休梅克博士应聘到清华,之后出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先生(1882--1966)1920年在美国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为清华“做了两大事:,他建立了各种良好的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这是目前中国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第二一,他通过由他训练的一支强而常胜的体育代表队,为清华争得了名声”。早期清华学生在田径运动上的成绩见表1。
休梅克先生训练代表队的成绩不仅表现在田径上,而且还表现在各种球类比赛上,例如从1912年至1918年夏,足球队对外比赛的成绩是22胜、4平、6负,棒球队是17胜、1平、6负。同学们对代表队的成绩也倍加赞誉,1915年《清华月刊》中文部期登载王国钧的诗《赠本校运动队诸君》,日:
锦帜年年夺,豪情自足夸。藉兹好手力,保我旧邦家。
勿藉神仙籍,愿成古押衙。一声长啸傲,把剑看清华。
平心而论,清华体育代表队成绩突出的原因除了休梅克的作用之外,还和当时学生的来源有关。据校友们回忆,在清华学校的早期,全校8个年级(中等科4级,高等科4级)的学生数也就在400名左右(根据毕业人数,考虑1/3的淘汰率估算也与这相近),而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高等科的学生)来自当年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甚至大学。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它的附中、北京潞河中学以及天津南开中学等。前两所学校均是教会学校,而南开则是一个民办私立学校,它也是以体育好著称于世。据担任清华校长十余年的梅贻琦(字月涵)先生的夫人韩咏华女士回忆,1903年她十岁时,因韩、严两家的世交关系,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进了南开学堂的前身——严范孙(名修,清末翰林)先生的家塾。严范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并赞助过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该私塾还有一位王义孙先生与之合作,收自己家中的亲友及世交子弟入学,并由两人出资聘请张伯苓先生为主要教师,教理科。家塾设在严宅的偏院酒坊院中,男女生各占一边,轮流使用一个操场。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1904年男生迁入南开区新校址,遂定名为南开学堂,张伯苓先生被正式任命为校长。可见南开早就对体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当时梅贻琦先生也因为世交关系在严家私塾与严家子弟一同读书,故韩师母写道“我和月涵的相识,即从严氏家塾求学开始”)。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