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
【目录】
期待“美学之夏”——丛书代序
编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建构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
什么是中国美学?
美育与社会改造
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影响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
第二编 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境遇
论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学理论困境和重建的可能性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
论文学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
文学理论有明天吗?
中国文学的身份与姿态
当中国与西方相遇
叙事:一种考察文学的新视角
第三编 艺术与文化的全球性
赛博空间与文化多样性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
现代艺术对艺术概念的挑战
中国绘画像什么?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
东方想象
仿造的根源
第四编 学科建设与建构性的后现代
谈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什么样的印迹?
“汉学”杂谈
理论的功能
传统文化的抢救与更新?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
现代性的另一面及其后现代的审视
第五编 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文化:行进中的思考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访谈一
美学、文化与教育——访谈二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访谈三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
后记
【内容简介】
中国有美学吗?我们有的是“中国美学”,还是“美学在中国”?这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学界对中西学术交融历史进行深层反思后在美学界的集中反映。
作者以宽广的比较视野,分析了国内文学理论和美学领域里的诸种问题,如把中国传统当作西方理论的试验场,或者原封不动地用中国传统理论来解释当下审美和艺术现实,这两种基本倾向再结合其他各种思潮形成新的混合体和变形,但无论如何这些方式都不能有效建构起中国自己的美学或文学理论,都不能改变“西方学问在中国”的现状。
作者主张应该从中国语言学的建立中汲取经验,在先引进、利用之后,发现西方理论之不足,寻找其作为“普遍”理论在“地方性”经验中的断裂,以此为契机,创造性地给予解决,从而丰富西方的理论。如同“池塘效应”,在这个相互激荡和生发的过程中,西方理论不断汇入非西方成分,终成为真正的“普遍”理论,它既是全球的,同时也是地方的。
【免费在线读】
编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
近写了一篇讨论“心理距离”学说的文章,内容是关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它与审美态度说的关系,它对朱光潜的影响,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理查德·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等现代分析美学家对它的批判,后讨论种种走向“后分析美学”和审美态度“神话”的复活的迹象。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较为具体的问题的描述,显示中国美学现在所处的坐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当我把这篇文章送给一些朋友看时,得到的反应却似乎与所花的力气不成正比。他们的意见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选题太小,二是没有瞄准当前热门话题。
这种反应使我感到困惑,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近年来,我听到了太多的“美学过时了”或“美学死了”的声音。这种判决使任何美学问题的讨论都显得“老”。在这种压力下,许多中国美学研究者不像西方学者那样坐得住,有一种求新的焦虑,纷纷以问题“大”,题目抽象,题目对其他学科的统摄力来求生存。于是,美学研究者忙于开救世的药方,口气越来越大,但总免不了给人以临终挣扎的感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