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名著。本书首先回顾了司马光极不平常的一生,然后叙述了《资治通鉴》问世的历史背景和著述始未,接着分析了《资治通鉴》体现的思想观念和成就、特点,最后介绍了方兴未艾的“通鉴”学。阅读本书对于了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后周显德六年这1300多年的历史,及学习史书的编写体例等,都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司马光是继司马迁之后,在中国古代史苑上空升起的又一颗罕见的巨星。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部编年体通史。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
《资治通鉴》由其所著,是中国古代**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名著。

相关推荐:

历史文化丛书:孙武 孙膑 中华文化

历史文化丛书:姓氏 名字 称谓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成语和谚语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国神话与小说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

历史文化丛书: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印刷术

历史文化丛书: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观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人与印度洋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方志学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历史文化丛书:汉语词汇的流变




【目录】
一 极不平常的一生
(一)世家·学问·仕途
(二)“清白”·“朴忠”·直谏
(三)熙宁风波与洛阳著书
(四)元祐之举与身后褒贬
二 《通鉴》的问世
(一)历史背景
(二)著述始末
三 旨在“资治”的政事史
(一)分外重视政治领域
(二)朴素唯物的自然观
(三)“臣光日”的良苦用心
四 巨著成就及特点
(一)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优良的编撰方法
(三)求“通”传统的进一步弘扬
(四)美中不足的缺憾
五 方兴未艾的“《通鉴》学”
(一)续修
(二)节选
(三)注释
(四)评论
(五)改编
余论
附录“《通鉴》学”著作简表
一、“续修”书目表
二、“节选”书目表
三、“注释”书目表
四、“评论”书目表
五、“改编”Ⅰ——纪事本末书目表
“改编”Ⅱ——纲目体书目表
【免费在线读】
一 极不平常的一生
  司马光是继司马迁之后,在中国古代史苑上空升起的又一颗罕见的巨星。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正如学习《史记》有必要了解司马迁那充满坎坷的生平一样,研究《资治通鉴》也必须知道司马光那极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据其父司马池声称,司马氏乃是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人。由于当年的征东大将军司马阳死后葬于安邑,而北魏时将安邑划分,设置了夏县,从此,司马氏一系也就成了夏县人。正史中有关司马氏世系的详情虽然没有系统的反映,但是,至少在司马光祖父那一代,司马氏仍系名门望族当属无疑。因为在《宋史》中明白记载,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少丧父”,当时尚有“家赀数十万”。父亲司马池,字和中,勤奋读书,进士出身。他出任过光山县令、利州路转运使,累迁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知同州、杭州等。司马池生有二子:长子名旦,次子日光。司马光的兄长司马旦,字伯康,历任郑县主簿,知安州等,凡十七迁,官至太中大夫。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早年的司马光自然有重要影响。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自幼聪明过人。小时候,他曾与一群儿童在庭院中游戏玩耍。有一小孩脚登水缸,不慎跌落水中。其他孩子见状,吓得抱头逃窜,唯有司马光不慌不忙。他拿起一块石头,朝水缸猛地砸去,把水缸打破了一个洞,里面的水立刻哗哗外流,小孩得救了。后来,京城开封和洛阳地区将此事绘为图画,在民间广泛地传扬开来。
司马光的聪明智慧与他的勤奋好学有直接关系。还在七岁的时候,他就“凛然如成人”。有一次,他听了父兄们讲述《左氏春秋》,感到异常兴奋,事后居然能向家人转述,并讲解其中主要内容。从此,司马光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小小年纪,便手不释卷,有时沉浸于书海,甚至达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程度。司马光对史学的爱好不唯小时如此,而且终生未变。在后来写给皇帝的《进书表》中,他曾经非常谦虚地介绍自己,生平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别人,只有对史学方面的研究“粗尝尽心”,并且是“自幼至老,嗜之不厌”。司马光以为,阅读历史典籍,一定要持之以恒,即所谓“君子好学不厌,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方能“推之使远,廓之使大,耸之使高,研之使深”(《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八)。司马光热衷于史学,不单历来注重熟读文献原文,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弄懂书中蕴含的道理。他曾经意味深长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由于司马光不知疲倦地刻苦攻读,因而学术淹贯,自经史百家以至天文、律历、音乐、术数,无所不通。同时,还才华横溢,擅长于著述,能够写出一手直追西汉风格的好文章。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便春风得意,一举考中进士。在初任奉礼郎时,考虑到父亲司马池正在杭州就职,为了省亲之便,他请求改为苏州签书判官。然而,没有多久,双亲相继去世。服丧期满后,曾出任签书武成军判官,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此后由于枢密副使庞籍的举荐,又出任馆阁校勘、并州通判。嘉佑二年(1057年),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嘉佑占六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权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熙宁四年(1071年),判西京御史台,自此退居洛阳十五年,专心著述。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春,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同年九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司马光一生勤奋,著作等身,今日可见的作品除了举世瞩目的《资治通鉴》外,主要的还有《易说》、《稽古录》、《涑水记闻》、《法言集注》、《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传家集》)以及《通鉴目录》、《通鉴考异》等等。
司马光的名字除本名外,还有其他一些称谓。例如,因为他是夏县涑水人,后人遂称其为“涑水先生”。他的笔记体著作《涑水记闻》也是因地取名的。此外,司马光还有“司马温公”、“司马文正”的称号。其中,“温公”是他的封爵,“文正”则是他的谥号。
司马光生有一子司马康,亦属史上有名。康,字公休,自幼端庄谨慎,不苟言笑。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擢上第。元丰元年(1078年),司马光在其得力的《通鉴》助手刘恕去世后,上奏朝廷,授予司马康检阅《资治通鉴》文字。从此,司马康长年追随父亲,一起参加修书工作。康“事父母至孝”。母亲去世时,他“勺饮不入口三日”,痛不欲生。父亲病逝后,他“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年四十一而卒。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佐郎兼侍讲、右正言,死后,诏赠右谏议大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