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免费在线读】
  成语
  一、成语的概念和性质
(一)成语的概念
 不论是在日常口语交流中,还是在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达中,我们都常常运用到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成语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内容,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具有一般词语所不能比拟的语言表达效果。所以,人们在许多场合或用它来渲染气氛,或用它来刻画人物,或用它来发表议论,描写风情、寄托情思……单是《红楼梦》的回目中就用了很多成语,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第三十一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第三十九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四十四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第六十一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第八十九回)。鲁迅先生的杂文也有许多是用成语命名的,以成语命名的题目既简明又引人注目,如《即小见大》、《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大雪纷飞”》、《“以眼还眼”》、《“文人相轻”》、《非所计也》、《风牛马》、《事实胜于雄辩》等。80%的文章或多或少地用了成语,仅《论持久战》一文所用成语多达50余个。
列宁曾经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达出相当复杂的现象的本质。”(转引自铁马《论文学语言》)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成语和死古典不同,多是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成语的作用如此巨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刻的再认识。
什么叫成语呢?早期人们把成语的范围看得很广。清人钱大昕的《恒言录》卷六“成语类”中,除列举有“不学无术”、“多多益善”、“矫枉过正”、“因噎废食”等被公认的成语外,还有“妖精”、“千里眼”、“可怜见”、“护身符”、“家常饭”等合成词及词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曹雪芹把宝玉、薛蟠、冯紫英等人酒令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桃之天天”、“花气袭人知昼暖”、“鸡声茅店月”等诗句也归入成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着重从内容上去认识成语。1915年的《辞源》在解释成语时说:“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1935年的《中华国语大辞典》中说成语是“在社会上通用的一种现成话。像‘熟能生巧’就是”。1936年的《汉语词典》中称成语是“社会上习用之古语”。1936年的《辞海》是这样解释成语的:“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日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
【内容简介】
成语或谚语,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屠到的。在《成语和谚语》一书中,作者从成语的概念和性质、成语的特点、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谚语的性质、谚语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谚语的内容、谚语的民族特色、谚语的形式和风格、谚语的作用等方面清晰地解释了成语和谚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中国的语言文字。
【目录】
成语
 一、成语的概念和性质
 (一)成语的概念
 (二)成语的性质
 二、成语的特点
 (一)成语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二)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
 (三)成语的结构独特
 (四)成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三、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一)如何正确理解成语
 (二)成语的使用
谚语
 一、谚语的性质
 (一)谚语和成语
 (二)谚语和歇后语
 (二)谚语和格言
 二、谚语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三、谚语的内容
 (一)谚语的分类
 (二)谚语的思想性
 (三)谚语的科学性
 四、谚语的民族特色
 五、谚语的形式和风格
 (一)谚语的构造
 (二)谚语的修辞手法
 (三)谚语的风格
 六、谚语的作用
 (一)谚语的语法作用
 (二)谚语的修辞作用
 (三)谚语的社会作用
【编辑推荐】

相关推荐:

历史文化丛书:孙武 孙膑 中华文化

历史文化丛书:姓氏 名字 称谓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国神话与小说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

历史文化丛书: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印刷术

历史文化丛书: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观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人与印度洋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方志学

历史文化丛书: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历史文化丛书:汉语词汇的流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