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书摘与插画】



【免费在线读】
一、政治文明,不再是“远山的呼唤
  (一)“中国向何处去?”
人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叩问,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个道路的选择问题。这是一个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跨世纪难题,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这一问题就以不同的形式与方式摆在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面前。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前途与命运。道路的抉择所体现出的是历史规律性与行为主动性的统一。
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近代的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当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之中时,依旧还只是个趿拉着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敝履蹒跚而行的古老中国。面对行将沦亡而自我发展道路已被无情阻隔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末路穷途,这个曾经的泱泱大国的出路究竟何在?历史次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叩问。
在血与泪的痛苦经历中逐渐觉醒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上溯先贤、下求诸野,又把深切的目光投注于西方,希冀由此制订出使中国免于沦亡而臻于富强的方案,并通过某种具体的、现实化的运动将其化为现实。
于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派别纷纷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各自擘划各自的社会理想、实施各自的救世方略。如果可以把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描述成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近代社会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现代化途径的过程,相继经历了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内部实行改良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和在否定封建制度基础上试图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国门,并威逼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订立城下之盟的同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派即开始放眼世界以谋求中国的自强之术,他们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后起的变法图强开了先河。紧随而起的是以“中体西用”为理论原则,以“自强”、“求富”为现实目标的洋务派,尽管其以“自强新政”为标榜,却始终未能使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自强;相反,中国却日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傀儡与附庸。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历史以无情的事实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作为试图为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的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幻想在不触动封建国家机器的前提下,借助在上者的权威和一纸命令自上而下来推行资本主义“新政”,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维新派的温和而怯弱的臆想。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后以光绪帝幽囚瀛台、六君子尸伏东门和康梁师徒亡命海外而告终,同时也就宣告了在封建社会内部寻找改良主义现代化之路的终结。
就推翻赓续千年的封建帝制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亘古未有的盛举,在一定意义上扫除了现代化道路上的封建政治的障碍。然而,它并没有达成它的参加者所期盼的“不但在我们的美丽国家将会出现新世纪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享光明的前景”这样一种美好境界;相反其结果正如它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所痛切指出的那样:“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所以说,当浴血奋战所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被徒有形式或全然走样的政治制度所装裱,而让军阀武夫把玩于股掌之上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致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即已宣告破产。这也许可以看做是20世纪初的那场革命留给后继者的深刻教训与宝贵遗产。
为了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落后国家转变成现代的进步的文明的国度,中国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其问,无论是温和的改良维新,还是激烈的暴力革命,都是基于要找到一条既适应现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又切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所做出的思考、努力与实践,因而都具有其客观的历史理由与进步意义。然而,在经过剧烈的阵痛之后,中国并没有变成一一个自主与富强的国家,相反,却变得更加依附、更加贫弱:在政治上不过是以“千百无赖之尤”的残暴统治代替了独夫的专制;在经济上则是“遵殖民地化的经济原则变成了一变态的经济现象”。
面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严酷现实以及一战之后西欧资本主义的混乱与颓败,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各种救世方案,尤其是资本主义建国方略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因此,一切不满足于现状的有志气的爱国者无不亟亟渴望寻求到一条新的出路,而这一新的出路显然应该有别于已经发展为帝国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实际上,这也就为此后中国人转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和奠定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基础。
既然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已注定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既然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断地壮大和成长,既然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仍然会驱使着人们去重新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它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并产生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进而选择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国社会由贫弱变为富强、由专制转为民主、由落后走向文明、由纷乱迈向和谐的现代化之路……所有这一切都将是不可避免的。
真正代表时代精神的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在旧中国那充满千回百转、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中,为自己的终胜利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历史是连续的。当我们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又一次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叩问的时候,过往的历史会给我们的选择提供足够的智慧和启示!
向左走?向右走?
前些年,流行一个漫画读本,书名就叫《向左走向右走》,是台湾漫画家鲣米画的。生活中的“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可以演绎爱情的浪漫,而政治中的“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演绎的可能就只有“残酷”了。
政治中的“左”与“右”的概念,据说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是指国民代表会议中的两个派别,比较保守的因坐在会场右侧,故称“右派”;比较激进的坐在会场左侧,所以叫“左派”。到后来,马克思、恩格斯从这一含义引申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为无产阶级革命派。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左”和“右”都是指政治派别而非政治错误。
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的概念来指代无产阶级内部的激进派,因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激进派的错误行为常常给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革命造成重大损失,为了表示贬义,故而特意在左字上加了引号。列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便是篇在,“左”字上加引号的党的重要文献。文中的“左”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而是含有贬斥的色彩。
早在1932年就认真研读过列宁的这篇重要文献,并于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前夕,在寄给彭德怀的书上题字:“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对于什么是“左”和右?指出:“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这是‘左’,这个不好。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这是右,这个也不好。”
正是因为对党内“左”倾、右倾错误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并在实践中奉行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取得终的胜利。然而遗憾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也曾背离自己奉行的思想原则,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历史。纵观党的历史可以看到,右倾和“左”倾错误都曾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有时甚至“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危害更大。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曾经长期困扰我们的“左”倾、右倾错误并没有随着旧时代的逝去而寿终正寝,而是利用各种机会、以各种面目“死灰复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争论此起彼伏,便是一个突出表征。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克服“左”倾错误而获得的。
“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留下的政治遗产之一。从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间,邓小平在反复申述反“左”反右缺一不可、两个基本点不可偏废的同时,多次强调了“左”比右危险。
 ……
【内容简介】
《中国怎么了》一书资料新颖、信息量大、分析精辟、思想深刻,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环境、外交八个方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遗憾,分析了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因素及其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强调在云谲波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人民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才能正确、清醒地认识自我,坚定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创建和谐社会。书中许多话语,堪称当下中国的盛世危言。
【目录】
正确认识自我 (代序)
一、政治文明,不再是“远山的呼唤
(一)“中国向何处去?
  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向左走?向右走?
  用实践诠释的“中国模式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主义
  说“老祖宗”没说过的“新话
  由“儿童读经”到“儒化中国
  由金融危机下马克思的境遇所想到的
(三)风起于青萍之末
  当“颜色”遭遇“革命
  一场由SARS引发的执政理念的升华
  时刻准备着!
(四)从“人治”到“法治”的艰难跃迁
  “烹小鲜”与“不折腾
  被当街“拍卖”的判决书
  “以德治国”,我们如何超越传统?
(五)“普世价值”争论的背后
  汶川地震带来的价值反思
  以“普世价值”的名义
  夯实我们共同的价值基础
(六)反腐败,我们凭的是什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围堵贪官外逃,需要“全球总动员
  “全天候的反腐利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民主是个什么东西?
  政治参与:冷漠抑或热情?
  党内民主,何去何从?
  “中国式民主”在路上
二、需要不断夯实的兴国之基
(一)经济巨轮在风暴中前行
  寒冬中遭遇“蝴蝶”扇动的翅膀
  变化中的开放格局
  抵御风暴,化危为机
(二)中国是穷国,还是富国?
  美国的“债主
  三大银行市值排名全球前三  
  贫富差距:一个沉重的话题
(三)靠什么拉动中国经济?
  经济“三驾马车”怎么跑?
  拷问“失衡”结构之痛
  扩大内需,“平衡”之关键
(四)“安得广厦千万间
  从“福利”到“商品
  难于承受的高房价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政策与制度的纠缠
  从“沸点”到“冰点”的轮回及其影响
  后股改时代的“喜”与“忧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战
  力拓“间谍案”警示经济安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海外制造
  从被“围堵”到创新“突围
(七)中国经济带领世界走出危机?
  中美“两强”领导世界经济?
  漫谈“大中华经济圈
  解放自己与拯救全世界
三、文化转型期的机遇与困惑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究竟软不软?
  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和失衡
  文化入侵:并非危言耸听
  “走出去”与孔子学院
(二)中国文化何处去?
  当代中国文化:从一元到多元致命的冷漠
  摩天大楼与四合院:繁荣中的文化危机
(三)走入市场,走向产业
  “事业”还是“产业”?
  文化产业:面对国际竞争
  围绕国家大剧院的争议
  从农村文化站的兴衰说起
(四)新媒体的冲击与消费时代文化
  “读图”和消费时代文化
  网络狂欢的代价
四、科学技术还是生产力吗?
(一)“两弹一星”与“蹉跎岁月
  “废墟”上的重建
  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向科学进军”的曲折
(二)中国的诺贝尔奖之痛
  从“李约瑟之谜”说起
  中国的诺贝尔奖之痛
  科技实力背后的人才争夺战
  在感于“留学潮”  
 (三)创新之路有多远?
  寒流中的“追车族”
  谁扼住了我们的咽喉?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五、警惕反华军事包围圈
六、和谐,就是增加全社会的快乐总量
七、中国,在失衡的地球上
八、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与新追求
后记
【编辑推荐】

相关推荐:

中国问题

履痕集

皇粮国税

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