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目录】
引言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有为——入世的哲学
“傻子”的精神
从修身说起
为学之道
“为人”与“处世”
“仁”者“爱”人
“义”者“宜”也
礼与法
知与行
从“小我”到“大我”
忧患意识
无为——出世的哲学
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
逍遥自由的哲学宗旨
独立超俗的人生态度
养生达生的人生追求
融通与张力——为“人世”与“出世”搭一座桥梁
统“一”之道
“融”通之道
“和”谐之道
变“易”之道
无所不在的永恒魅力
兵法中的哲学
中医中的哲学
【内容简介】
哲学是什么?
 不同的哲学传统有不同的答案。
  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时代,而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包含着一切学问,是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与热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人对哲学有了不同的理解,哲学曾成为神学的附属。近代以来,哲学领域更发生巨大变化,科学革命促使自然科学与哲学分离开来;其他学科,如社会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也都纷纷独立,脱离哲学的怀抱。后,哲学成为人们专门探究世界根本、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萌发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的个统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很短就病逝,国家的统治权转到他的弟弟周公手中。周公是个了不起的伟人,在他之前,“尊神、敬鬼”是中国的主要思想,周公制礼作乐,维系社会的平衡与团结,使世人关注的重心从鬼神转向人事。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春秋末年的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其学生达三千人之多。孔子推崇周公的礼乐,并提出以仁义治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重要的哲学门派——儒家。
儒家成为官学以后,其经典著作被广泛推广,其他哲学门派多潜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次,有的也融合在儒家思想当中。
那么,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眼中,“哲学究竟是什么”?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内涵。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提起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不妨先欣赏一幅美妙的人物山水画。这本来是描绘人生境界的,但在整个画面中,人却显得十分渺小。在广阔的天空、厚重的山岳、如带的泉水、静谧的湖泊之间,人只像一个模糊的影子,更像一棵树上万千树叶中的一叶,很小很小。可是,这样小的人物却又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核心。此中的人物已完全融化于大干世界当中,而整个画面的所有景物其实只为此人而设。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此类作品称得上常见的,而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精神也正渗透其中。
中国古代哲学绵延数千年,深邃而广博。它的主要精神何在?这是许多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80年,美国学者艾恺专程采访被称为中国“后的大儒”的哲学家梁漱溟。二人进行了数次长谈。有一次,艾恺问:“梁先生是年纪很大,而且具有智慧的人,你对人的死亡有没有见解?”已八十七岁高龄的梁漱溟回答:“我曾经说过死亡不会断灭。有些人认为人死了就完了,没有这个事情。我不是说过八个字‘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生命本来就是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相似就是了,前一分钟的我跟后一分钟的我相似就是了。其实早已不是一回事。相似相续,连续下来,不会断,非断。非常,常是恒常。还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早巳不是一回事。人都如此,生命就是如此,那我也是如此。”艾恺又问:“人总是怕死吗?”梁漱溟答:“不愿意死。其实不需要怕,不需要希望长生。任其自然,因为任其自然才是‘廓然大公’。”
梁漱溟的回答中充满了禅意,也有意无意间表达了中国占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精神,即:生生不息,自然而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