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虞愚1909年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浙江山阴。原名德元。曾入武昌佛学院、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学有所成。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任贵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佛学院副教授、教授。1979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兼职研究员。1982年任该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教授。1989年7月在厦门病逝。著有《因明学》、《中国名学》、《印度逻辑》等,有《虞愚文集》三卷留世。
本书为其撰写的汉子书法基础知识专著。
【编辑推荐】

小,却不应漫不经心;普及,也不应迎合浅薄。名家文化小丛书所选作者的叙述文字大多具有叙述明畅、生动、有趣的特点,摘取各家精粹,尽可能让读者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从文化名家的娓娓叙述中获取某一具体主题的知识。

相关推荐:

名家文化小丛书(全10册)

名家文化小丛书:一种人生观

名家文化小丛书:绘画与文学

名家文化小丛书:艺术趣味

名家文化小丛书:我的老师沈从文

名家文化小丛书:现代中国与西方

名家文化小丛书:英文词语翻译

名家文化小丛书:漫说梅兰芳

我读《石涛画语录》

中国古代跳舞史


【前言】

自序

书法一道,中国素极注意,泊乎西学闯入,学者从事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之研究。凡有书写率以钢笔、铅笔替代,熏习既久,毛笔几将尽行废置,其不至行行如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者盖亦鲜矣。近年以来,识者有悟其非而思有以攻正之矣。顾观杂志报章所发表,率多依傍西哲,非言书法男女间若何差异,即言书法量表当若何规定,究当如何执笔.如何能写好字,多略而不论,即稍有论及,亦类隔靴搔痒,已失中国书法本来面目。而一班通儒硕师间有片言只语能发千古之秘,又惜其理论过于抽象,非初学所能领略。求其能荟萃中西,折中一是,前此未数数见焉。予究心书法有年,弱冠以前,遍临晋唐法帖;弱冠以后,追溯周秦汉魏诸碑,于此道之甘苦略知一二,久思网罗诸说,折中众长,编《书法心理》一书以飨国人之有志于斯者。撰草既竟,同好者以印行为请,聊贡一得之愚,焉敢借以自炫。窃念书法为中国特有之美术,国人应有相当之学习,凡有论列,云胡可秘。几经删削,草成此本。本书之目的,在糅中西之理论,以明书法心理之体系,唯说明兼采新旧,取其实际,以便学者。而全书重心,端在执笔及用笔二事,故书中之见解颇异他书。盖著者自信学者苟能明了若何执笔及若何用笔,则所理想书法教学之目标,若正确,若整齐,若敏捷,若美观,均不难达到,若舍此不求,无有是处也。书法原有美术及应用两途,前者为专家所有事,后者为国民所有事,欲求速成应用,未便过讲高深,可从本书第五章第六节A项普通书写次第学习。至于对书法有特殊之兴趣以专家自期者,除应知书写时各种动作、书体种类、执笔及用笔方法外,则B项特殊书写次第亦可供参考。中间凡有说明未详之处,尚祈博雅君子有以进而教之。

中华民国24年6月30日山阴虞愚德元识于厦门大学


【作者简介】
虞愚 1909年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浙江山阴。原名德元。曾入武昌佛学院、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学有所成。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任贵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佛学院副教授、教授。1979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兼职研究员。1982年任该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逻辑史
【目录】
书法心理
 自序
 绪言
 第一章 书法生理的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联络
 第二节 书写时各种动作
 第二章 书体的分析
 第一节 古文
 第二节 大篆
 第三节 小篆
 第四节 隶书
 第五节 八分书
 第六节 真书
 第七节 草书
 第八节 行书
 第九节 杂体书
 第三章 执笔的方法
 第四章 用笔的方法
 第一节 李斯用笔法
 第二节 卫夫人笔阵图
 第三节 王右军笔势论
 第四节 欧阳询八法
 第五节 李世民笔法诀
 第六节 智永永字八法
 第七节 张怀璀用笔十法
 第八节 蔡邕的九势为八
 第五章 学习书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 姿势的正确
 第二节 临碑帖的方法
 第三节 时间的长短
 第四节 纸墨笔砚的选择
 第五节 书法的测量问题
 第六节 学习书写的次第
 附录
 碑帖举要
 本文重要参考资料
汉字的书法艺术
 第一章 书法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书法的基本动作
 第三章 书法的美学问题
【免费在线读】

第二节 书写时各种动作

书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动作,乃是许多细小动作综合的表现。除眼球跳动(简称眼动)外,尚有肌肉的协作运动,如指动、腕动、肘动、腰动等,一位书法家肌肉协作面面都要顾到。初学书写的儿童,往往做出许多不规则的运动,所以教学不独要使儿童养成坚固的神经联络,还要有固定不移肌肉协作笔力的习惯。

A.眼动

眼动在阅读能力上有很密切的关系,眼的动作影响阅读的效率很大,通常的人以为我们认识辨别外界事物是在眼动的时候,殊不知物体之印于眼帘,不在眼动的时候,乃在眼停( eye-pause)之时,我们只要取镜子实验,就可以明了。我们看见自己的眼睛,必定在眼停之时,经各家研究,眼的跳动成为波浪形,可知眼动次数愈少,收到文字数目愈多。同理,停止次数愈少,阅读的速率愈快。现在我们把眼

动的情形,略分四种来说明:a.识别距或称为“认识的领域”。眼的跳动时有停止,上面已经说过,阅读时一停止间所认识的领域,就叫做“识别距”。但是识别距有阔窄的不同,大概识别距阔者,速率必快,窄者速率必慢;例如跑路一样,步距阔者速度必快,步距窄者速度必慢。据实验报告,眼动时需时极微,阅读费时大半在眼停之时。识别距阔者,每行或每页的眼动必少,眼动既少,速率自然加快了。所以要阅读效率增加,识别距必定要增加。b.眼停时间(duration of eye-pause)即每一眼停所费的时间。大致读书能力低者,眼停时间每大。读书能力高者,眼停时间每小。其情形与识别距同。c.回复眼动( regressive eye-movement)。眼睛既看见乙处,因意义未明回看甲处,从乙至甲的眼动,就是回复眼动。回复眼动次数愈多,眼停的次数也必多,眼停的次数既多,费时亦必大,阅读能力高者,此种动作必少。d.扫视(sweeps of eyes)。自前行末字至次行首字的眼动,称为“扫视”。本来眼动费时极微,扫视好像与效率无关,唯动作凌乱无序,看完前行末字仍至前行首字,或错至第三行首字,速率当然加慢。希望阅读的效率增加,必须注意这四种情形,使他合于法则。眼动在书法上影响虽不及阅读的大,但是对于抄写能力亦有直接的关系。成人书写的时候,于一般文字不必精细凝视;儿童则须注意视线文字各部分,可见眼动虽属先天,而影响工作最大。眼停之久暂属后天养成,年龄较高的儿童,眼停的时间小,所以抄写的能力比年龄较低的儿童高。眼动对于书法关系和对于

阅读的关系相类似。

B.指动

手指动作为书写动作中的一种,后汉蔡邕《九势》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里所谓用力,就是指指动而言。下笔的时候,除了掷笔作点用腕动以外,差不多都是用指动,别种动作都没有不适用,不过近人亦有反对“指动”之说,殊不知用笔有指动、腕动、肘动、腰动各种,专用指动如清代王文治的书法,固然失之太弱,但是独合指动而不用,那么我们执笔就不必用指,单以掌握笔就可以了,现在我们执笔既然五指共执,而说用笔不用指动,岂不是笑话吗?现在先将我国以前书家关于指动的方法略述如下:

唐人《翰林密论》以指运笔之法:“论作点谓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又论作横,谓用大指遣之;又论作策,谓即指抬笔上;又论作勒,谓用中指钩笔涩进覆书以中指顿笔,然后以大指遣至尽处;又论作背超,谓以中指

遣至尽处,以名指拒而超之。”

李后主谓:“笔在大指上节下端,中指着指尖,无名指在爪甲肉之际……如是则大指之势倒而仰,中指体直而垂以竖夹其管,再以名指压之使左,以防笔锋多偃而右,以食指压力推之使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