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目录】
一、认识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有关构造地震的几个常用概念
 认识地震波
 震级与烈度
 什么是断层
 地震带简介
 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
二、地震监测预报常识
 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对地震预报的发布的规定
 我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和监测能力
 与地震有关的宏观现象
 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
 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三、震害防御基本常识
 为什么要开展抗震设防工作
 北京哪些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在抗震设防要求方面有什么规定
 地震基本烈度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地震小区划简介
 为什么要进行活断层探测
 影响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公民的关系
四、地震避险和自救互救常识
 积极推进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
 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加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进行防震演习的意义
 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
 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安全避震的要点
 应急避难场所简介
 地震后被困,应如何保护自己
 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寻找和救助被埋压人员时的注意事项
 搭建防震棚的注意事项
【内容简介】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震灾严重。自20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约59万人,为全球震灾死亡人数之首,约合同期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4%,*的灾难就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经济越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越高,人口、财富在有限空间就更加高度集中,致使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等日益庞大和复杂,导致危险增加和危险管理复杂化。一旦较大地震发生,无疑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要把地震灾害损失减少到*程度,就必须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防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有这样一句名言:“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经济。”大量国内外的地震事件表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安全教育,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对目前安全教育相对缺乏的我国民众而言,一项迫切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就是加强公共安全教育,让公众面对灾难时,不再盲目无知,也不再惊惶失措,*程度保障民众在地震灾害来临时的生命安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我们编写了《防震减灾实用知识手册》,以帮助民众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努力使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减小到*程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