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将作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结合,是本丛书的主要特点。
只要读者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摆在大小书店里的作文书真可谓是“汗牛充栋”!这些作文书,有的文笔也很不错,也很讲究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但我们总能从这些作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功利性的东西:很多作文都是发乎“情”,而止乎“考试”!这只需要从一些书名上就可以感受到:什么“高分作文”、“金榜作文”“简快作文”等等。即使有些作文书以诸如“快乐”之类的词语做装饰,但还是无法抛弃考试的束缚。正因为这些作文都以考试为*终的目的,“情”的流露不那么彻底,或者说不那么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真正懂得写作的人一定都知道:在“情”的自然流露面前,作文技巧是多么渺小,虽然我们从来都不否定作文技巧的作用。我们否定的是那种将作文技巧有意无意进行夸大的做法。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始终坚持灵性地写作,而不是单纯运用技巧去写作。
如何让作文的技巧回归到它本来应有的位置,让“情”主宰作文,是目前中小学作文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这套《小学生心理日记点评》丛书就是对该课题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这个探索就是鼓励学生们写自己真实的心理困惑,写自己的成长历程。一切从“心”开始——这就是心理日记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决定了心理日记不大可能出现一些大话、套话和空话,而只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翻开这套书,老师和家长会发现,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神奇而充满了魅力;同学会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同龄人和我一同快乐着、痛苦着,我从来就不曾孤单啊!
以情动人是本书日记一大亮点,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溶入日记点评之中则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
在点评中,作者不仅从写作上给同学们以必要的点拨,还从心理层面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日记中所反映的各种困惑和现象。这样,不仅起到了为同学们解疑答惑,及时为同学们提供心理支持的目的,而且还起到了普及心理学常识的目的。
本书的编写者都来自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线,有着丰富的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编写中,他们力求每篇日记都有足够的“童趣性”或“心理含量”,力求每个点评都具有心理学上的指导意义或写作学的借鉴意义。点评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当点评中涉及到诸如“投射”、“潜意识”等某些心理学专业术语时,作者都用极为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以尽可能扫除同学们的阅读障碍。



【内容简介】
在作文(特别是日记)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和老师们的普遍好评。这套丛书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力求将作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结合的产物。
本书涵盖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情绪管理、童话心理、自我成长、学习考试、习惯培养、安全教育九大课题。其心理点评主要针对学生——旨在引导同学们理性地认识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及时觉察自身的心理状态,传递给同学们面对一切挑战之力量,同时还力求在评点中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给老师以全新的观点,是非常适合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作文与心理健康科普读物。
打开这套书,同学们将找到一把开启心灵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不仅会帮同学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还会让同学们在写作时胸有成竹;
打开这套书,家长会看见一座神奇的心灵花园。在花园里,家长将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主动去改善亲子关系。
【作者简介】
肖军,中学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学生健康报》、《心理医生》、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心理专家。多年来坚持做中小学生心理日记点评,在*学生刊物发表心理日记点评近百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点评风格。出版有专著《中学生心理日记点评》并
【目录】
《爱的教育》
*篇 亲子关系——“画”一个温馨的家
每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大英雄
离婚后的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幸福
爸爸妈妈离婚又结婚
门上的刀痕刻在我的心里
一场可怕的噩梦
我的分数,爸妈的面子
我真的很想自己不存在
我的春节在哪里?
我该学弹琴,还是该学画画?
妈妈打我,我很高兴
爸爸摔了我的作业本
像重视学习一样重视玩
妈妈又爱我了
爸爸妈妈经常为了我而吵架
让孩子操心的妈妈
妈妈上网偷菜
我和奶奶顶嘴
第二篇 师生关系——奖励对人不对事,惩罚对事不对人
红领巾见证浓浓师生情
我喜欢的和讨厌的老师
我长大了,又变小了
……
第三篇 同学关系——同伴教育更具影响力
超越自我
成长天空
【免费在线读】
《爱的教育》
*篇 亲子关系——“画”一个温馨的家
一个小男孩,独自一个人孤独地在房前玩耍;爸爸、妈妈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旁边跟随着形影不离的宠物小猫、小狗,天上挂着一轮灿烂无比的太阳,生机勃勃的绿树在风中摇曳……一幅幅的画,不一定很美,却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好展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或阳光、或孤独、或困惑,都通过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们内心*柔弱的部分。
有一天,作为教育周刊特邀的心理辅导专家,我随记者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这所学校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一节心理辅导课。带领他们做了几个好玩的心理游戏之后,我安排他们以“我的家”为主题,每人画一幅画。
也许是好奇,也许是因为和平时上课的感觉不一样,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一拿起纸笔就聚精会神地画起来。我悄悄走到一些孩子身边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首先画的是房子。但孩子们画的房子并不是他们居住的真实的房子,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房子——代表着孩子们对家的感受、理解以及憧憬。
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的“家”。十分钟过去了,他们的画有了初步轮廓。二十分钟过去了,大多数孩子已经按照要求完成画作。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