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杨玉柱,华通管理咨询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AACTP团队培训师和管理教练,体验式培训专家。对高绩效团队组建、中层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教练技巧、企业学习与发展体系构建等有系统、独到的研究,长期为马士基、华为、TCL、中国工行、联邦制药、曼秀雷敦、北京师范大学、广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秘密:无意识的控制
镜子里的自己更可爱
爱他,因为他爱我
炎热会导致攻击
自私的人更容易助人
找单个人帮忙更有效
填饱肚子,就能松动嘴巴
人们总能自圆其说
温柔才是可怕的
为什么打哈欠总是连着发生
我为何会自愿电击别人
冲突总是来自误解
第2章 规律:隐蔽的心理力量
喜欢发生的规律
改变发生的规律
帮助发生的规律
说服发生的规律
服从发生的规律
和解发生的规律
第3章 布局:步步为营的心理策略
一步步学会身体密码
让别人愿意接近你
寻求同类意识
刺激他改变态度
寻求帮助的步骤
利用群体压力
一步步把冲突控制在
让他在你身边停下来
使他进入一个角色
控制他人外在依从
暗示他人的操作
在冲突中逐渐建立沟通
第4章 关键点:深层诱导心理密码
找到归因习惯
同化一样的情感
利用好心情
学会反馈别人
恐惧能加剧说服
使他分心
避免反驳的发生
学会得寸进尺
情感的距离控制
创造权威的合法性
控制好情绪
制造团体效应
减少“镜像知觉”
减少知觉的不公正
避免过度竞争
让对方说出承诺
第5章 暗示:成为巧妙的谈话人
优化谈话技巧
7±2法则
让赞美巧妙而有效
保持谈兴用闲聊
语言要流畅
避免使用命令性语句
迎合对方的谈话
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
避免言语冲撞
道歉是一门学问
第6章 真相:驾驭力的来龙去脉
物以类聚还是互补相吸
情境贯穿始终
承诺的力量
如何给对方一个责任
说服的中心途径
说服的外周途径
权威导致接近还是疏远
合适的群体规模
诱导术不起作用的时候
【内容简介】
很多人把“诱导术”想成一种诡计,认为它是一种投机取巧的人际交往方法。其实不然,诱导术能有效地化解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让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本书通过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系统地告诉读者什么是心理诱导术,并展示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诱导技巧,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影响他人,以及如何避免被不良信息诱导,将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逐一破解。
【免费在线读】
第1章 秘密:无意识的控制
  镜子里的自己更可爱
真实的你好看,还是镜子中的你好看?
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是一个样的!
然而我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米塔,他和他的助手们给某大学的女生们拍了照片。他们把照片洗出来,之后给这些女生呈现一张真实的照片和将其作了镜像变换(左右反转)后的照片。然后,米塔询问她们更喜欢哪个形象。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女生都更喜欢那张镜像版的!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她们觉得镜子中那张脸比自己真实的脸更可爱。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只因为镜像版中的是她们熟悉的形象。
接下来,当给这些女生呈现她们要好的朋友的照片时,她们说喜欢那张真实的照片。
根据我们上面的推论,你也许猜到了,因为这也是她们熟悉的形象。人们对于这样的形象有着自然的好感,而乐意去接近。这种偏爱会对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继而去接近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
频繁出现更有好感
无独有偶,密歇根大学的学生们在20世纪90年代接受了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的测试,实验显示他们更加偏好那些出现频率高的单词,看到无意义词语或中国表义文字的次数越多,他们便认为这些字词表示的意思也越积极。也就是说,他们对见多了的无意义词语比没有见过的无意义词语的评价更积极。
到这里,我们似乎得到了一点让别人愿意接近的方法,那就是频繁出现。
同理,接近能使人们因为地理距离的便利而有更多的接触,从接触中找到共性而熟悉友好起来。于是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人和物,比如,我们名字中的字,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人、地方和东西。
接近引发好感不仅是因为接近能产生相互交往,还因为,熟悉不会导致轻视。
事实上,熟悉诱发了喜欢。各种新刺激的曝光,能够提高人们对它的评价。这就是频繁出现的好处。
为什么是喜欢而不是敌意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进而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接近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更容易产生喜欢和吸引。
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相同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或曾在同一班里上过课的人。
也许你会发现,在公司里,人们经常与熟悉的同事亲近,有时还会相爱。在大学里,男生和女生曾经住在校园的两头,他们经常抱怨缺乏异性朋友。现在,他们住在同一宿舍区的不同地方,并共享通道、自习室。因此,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谊较之以前多得多了。我们常常与一些人共享小区人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我们和随机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同学共享宿舍的所有资源,那么为什么这些交往会诱发喜欢而不是反感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易得性”,很显然,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认识一个不同学校的人或住在另一个城市的人。事实上,这种靠近的地理距离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关键问题是人们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即功能性距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