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人类*伟大的地理大发现中,只有“大陆漂移说”是在室内发现的,是单凭人类智力完成的一次科学壮举。本书是开创地球科学史新纪元的经典名著。
  书中作者魏格纳通过亲身实地考查,用生命向人们证明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从而引发了一场地质学界的思想革命。
   该书为你解开板块构造、地核活动、地球深处地幔等未解之迷。

  1.“大陆漂移学说之父“的惟一经典著作;
  2.惟有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地震和海啸产生的地质学原理。
  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十大地理学名著。
  4.与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物种起源“相媲美的划时代科学大发现。


【目录】

总序
英译者语
原序
导读
章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简介
 第1节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2节 大陆漂移学说与另三种学说的关系
第二章 大陆漂移学说的论证
 第1节 地球物理学的论证
 第2节 地质学的观点
 第3节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实证
 第4节 来自古代气候学的有力证据
 第5节 大地测量的数据实证
第三章 大陆漂移学说的解释和结论
 第1节 地质的黏性
 第2节 大洋底
 第3节 硅铝层
 第4节 褶皱和断裂
 第5节 海岸线
 第6节 大陆漂移的动力
附 录
 附录一:地质学说的变迁——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
 附录二:地质年代
 附录三:相关的地质学词汇
地质学年表


【内容简介】

  《海陆的起源》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开创地球学史上新纪元的经典论著。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今日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大陆在古生代时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破裂成了数个板块,从而导致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的出现,逐渐形成当今世界的大洲、岛屿和海洋的分布格局。


【免费在线读】

  章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1节由如今陆地板块所存在的诸多相似性现象入手,引出大陆漂移学说。作者复原了各陆地板块从石炭纪后期到始新世、第四纪后期的漂移过程,随后举例说明各大山系和岛屿的形成,以及它们与大陆板块移动的因果关系,以海洋与大陆板块的关系为立足点对该学说进行探讨和论证。
  第2节中作者阐述了冷缩说代表人物的观点及论据,并分别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认为应完全摈弃冷缩说,以大陆漂移说替代之。而对于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两方各持偏见,选择性地使用对各自有利的论据驳斥对方,即使各方论据都是正确的。作者列举了陆桥说在生物学方面的论据、永存说在地球物理学方面的证据及代表人物的观点,并用大陆漂移说协调两种对立的理论,重新得出新的结论:陆地的连接并不是通过后来沉没的陆桥,而是大陆间的直接连接;永存的不是个别海和陆,而是整个的海陆面积。
  第二章 大陆漂移学说的论证
  第1节旨在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论证。作者用已被当时人们熟知至少50年的规律——地球存在大陆和洋底两个并列的特殊高度平面,得出地壳存在大陆和洋底两个不同的层,即导致地球外壳存在两个未经变化的原始平衡面的“简单”推论。随后作者证明了该推论与海洋重力测量、地磁观测、地震学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作者认为大陆岩石成分为硅铝层,大洋底的岩石成分为硅镁层。作者认为,硅镁层的较大可塑性和流动性使海洋底缺乏褶皱山脉,显得较为平坦,并以此作为论据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支持。
   第2节旨在从地质学的角度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论证。作者用较大篇幅来举例,说明在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亚洲、澳洲等地区,大量山脉褶皱和陆地裂隙边缘均存在一致性现象,并以此作为论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作者论证表示,这些一致性现象均是其曾经直接连合,而后断裂,并逐渐漂移才形成如今的地图格局。
  第3节旨在从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论证。作者列举出大量被陆桥说者引用的生物两岸分布具有相似性现象的论据,指出大陆漂移学说不仅可以证明两岸有陆地连接,还可以证明陆桥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即陆地距离间不同变化所导致的某些生物分布的奇特现象,以此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具有更高的可信性。
  第4节旨在从古气候学的角度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论证。作者把古生物化石和非生物遗迹作为古代气候的证据,列举了世界上某些地区过去和今日完全不同的气候现象,证明地极位置移动说不能正确解释其成因,而大陆漂移学说可很好地阐释二叠石炭纪时代的古气候证据所确定的方位。
  第5节旨在从大地测量学的角度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论证。根据前人计算出的地质时代年龄,作者推算出大陆板块移动的路径,粗略估算出大陆板块的年移距值。根据前人对经度和纬度变化值的测定数据,作者指出虽然这些数据不够精确,但仍能证明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并且这种漂移仍在进行中。
  第三章 大陆漂移学说的解释和结论
  第1节作者试图解释地球是否为一个黏性体的问题。作者用地壳均衡、大陆的移位、地极的移动和地球的扁平等现象论证其观点。谈及其他学者对此结论的质疑时,作者仍坚持自己关于“硅镁质(大洋岩石)如同火漆,硅铝质(大陆岩石)如同脂蜡,硅镁层较为坚硬,却富有流动性;硅铝层在作用力不超过其限度时能保持形状(如大陆块),但在作用力超过其限度时却发生褶皱或断裂”的观点,并给予进一步解释。
  第2节主要试图解释大洋的不同深度与大陆漂移学说的联系。作者认为大洋底的新旧不同导致喷出的熔岩在矿物质上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其冷却程度不一。不过作者也坦率地表示,大陆漂移学说并不能解释所有观察到的相对移动,只能说明硅镁质的流动。作者断言,岩流在较新流出的硅镁质中流动性好,在古老的深海底则流动性差。
  第3节主要试图解释如下问题:在古老的地质年代,整个地球是否被硅铝圈所包围?地球表面是否全部被海水淹没过?今日的大陆、大洋、褶皱山脉、裂谷和岛屿的形成与硅铝圈有何关联?作者从生物的演化和大陆块的构造结构两方面进行证明,得出如下结论:曾包围过整个地球的硅铝圈被撕裂开的部分形成了深海盆地,被褶拢的部分形成了褶皱山脉;硅铝圈的早裂缝可能跟今日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是相似的;古老的太平洋地区可能就是早剥去硅铝壳的地方;在硅铝壳撕裂开来和裂缝扩大的时候,或在后来整个大陆块向西漂移的过程中,从硅铝块边缘剥落下来的小碎片附着在硅镁质上,形成了今日遗留在深海底上的岛屿和海底隆起部分。
  第4节主要试图解释褶皱山脉和裂谷是在什么作用力下形成的。作者利用大陆漂移学说对褶皱山脉的不对称性进行解释,把前缘褶皱和赤道褶皱两种山系成因归结为大陆板块的两种运动,即向西漂移与离极漂移。板块间运动方向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褶皱和断裂效果。作者认为,山脉的褶皱是一种为了保持地壳均衡的压缩,地壳在断裂后会得到均衡补偿,裂谷深处的硅镁质会浮上来。
  作者在第5节中对峡湾、花彩岛和海岸等大陆边缘的成因进行了解释。作者认为,峡湾是在可塑大陆块被内陆冰所压覆时,在大陆边缘一种特殊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花彩岛是大陆板块向西漂移的边缘山脉。太平洋型海岸和大西洋型海岸的差别在于两种类型不但结构不同,重力分布的状态也存在差异。在结构方面,大西洋海岸多为高原台地的裂隙,而太平洋海岸则多数为边缘山脉和深海沟;在重力分布方面,大西洋海岸处于均衡补偿状态,而太平洋海岸常常是不均衡的。
  作者在第6节中对该学说重要的部分,即什么是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解释。作者分别考察了离极运动和向西漂移两个分力作用下的若干实例,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是推动硅铝质大陆地壳在黏性的硅镁质大洋地壳上漂移的动力。作者同时坦率指出,无论过去或现在,形成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一直是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还没有得出一个能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大陆漂移、褶皱与断裂、火山作用、海进与海退以及地极的移动,其形成原因必然是相互关联的,表现在地球历史的某一时期中,这些运动总是同时增强的。大陆漂移除了内在的原因外,还受外在的宇宙因素影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