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三国,你还有多少不知道的秘密?高希希、吴宇森的三国,是真实的三国吗?
这是一个铁血英雄的时代,也是一部血淋淋的杀人史,一部弱肉强食的生存史。
三国真相,人性写史的**之作!几百万粉丝都在看,比《三国演义》更真实,比《三国志》更好玩!
北大、清华多位知名教授一致称赞!
百度首页连续推荐,点击总量已突破1亿8000万,百度**神贴!
荣膺百度官方权威评定百度搜索风云榜2010年度百度贴吧十大神贴之首,排名**位!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徐刚亲自作序,易中天、梁文道、张艺谋资深电影编剧王斌等国内众多名家鼎力推荐!

国内全景式展现三国历史,全面讲述战争、权谋与智慧,*真实,*时尚,*好看!
告诉你事业成功的秘密与人生奋斗的真谛!

想成功,看《三国真相》让历史飞!

这本书将告诉你难以置信的惊人秘密它是作者历时八年的心血之作它,不单单写了历史还写了智慧、人生、哲理、人性与人心读过后你将深有感触
……


【作者简介】

汤浩方,字崇颐,著名青年作家,电影编剧,生于20世纪80年代,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深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致力于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被誉为“80后写史人”。


【目录】

一 远古的游历
序二 三国颂
前言 信念
章 从这里出发!
 此家必出贵人
 恰同学少年
 怒鞭督邮
 拯救大名人孔融
 诺言
 陶谦让徐州
第二章 刘备的奋斗
 祸不单行
 辕门射戟
 擒吕布
 煮酒论英雄
 突袭刘备
 落荒而逃
第三章 无奈的选择
 曹操是个好领导
 关羽斩颜良
 实干家刘表
 屯驻新野
第四章 三顾茅庐
 诸葛亮的前半生
 徐庶荐诸葛
 草庐三顾
 隆中对
 内幕
 本土化战略
第五章 荆州
 刘备的迷茫
 跃马檀溪
 闪电战
 刘琦求计
 摄荆州
 危急时刻
 撤走江陵
第六章 惨败
 虎豹骑
 当阳大败
 抉择
第七章 斗争
 英雄出少年
 养虎为患
 大丈夫事业
 王美人
 何进的错觉
第八章 董卓霸京师
 健侠董卓
 有仇必报
 又一个仇人
 大开杀戒
 挟持皇帝
 废辩立协
 丧心病狂
 洛阳大屠杀
第九章 生死较量
 袭击王睿
 杀张咨
 死里逃生
 孙坚斩华雄
 拒绝诱惑
 背后一刀
第十章 诛董卓
刺杀董卓
 王允的秘密计划
 踏进鬼门关
 吕布诛董卓
 孙坚之死
 无言的结局
第十一章 小霸王
 孙策
 全军覆没
 创业
 目标:江东!
第十二章 金戈铁马
 孙策的计谋
 猛将太史慈
 上下同心者胜
 杀豪强、
 收服人心
 复仇的影子
第十三章 江东基业
 袁术称帝
 霹雳手段
 袁术的末日
 突袭刘勋
 祢衡玩个性
 激战黄祖
第十四章 遇刺
 陈登:绝不当逃兵!
 孙策遇刺
 许贡三门客
 离间计
 神秘的道士
 神秘的道士
第十五章 孙权的痛苦
 孙权横空出世
 江东双杰
 不要让人才跑了!
 喜欢闹事的山越
 夜袭林历山
 孙辅的失误
第十六章 叛乱
 诛灭李术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鲁肃的选择
 榻上策
 孙翊惨死
 爱情的力量
第十七章 杀黄祖
 实战演习
 变相“抢亲”
 吴国太
 “锦帆贼”甘宁
 生死决战
 黄祖被杀
第十八章 大战前夜
 诸葛亮临危受命
 曹操的恐吓信
 周瑜主战
 夜会孙权
 运筹帷幄
 “孙刘联军”的历史真相
第十九章 赤壁之战(上 )
 夹击江夏
 场遭遇战
 老将黄盖
 欲破曹营,须用火攻!
 攻击开始
第二十章 赤壁之战(下 )
 火烧赤壁
 华容道
 人生的惨败
 周瑜之死
 曲有误,周郎顾
 蒋干:就这样被征服!
第二十一章 赤壁疑云
 疑窦丛生
 暴发瘟疫
 真相大白
 巡游天地间,同是悲欢客


【内容简介】

 作者自幼酷爱历史,潜心研究历史多年,虽历经磨难,然愈挫愈勇,始终不曾放弃!本书是作者三国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记》、《后汉纪》、《汉书》、《晋书》、《宋书》、《华阳国志》、《三国志裴注》、《三国志集解》、《三国志补注》、《三国志注补》、《三国志考证》、《三国会要》、《汉晋春秋》、《汉末英雄记》、《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通鉴考异》、《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南史》、《蜀鉴》、《晋书斠注》、《文献通考》、《建康实录》等百余种相关文献典籍,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极具特色的语言和有目共睹的诚意,终将这部大作呈现于世!

花絮:

花絮一:汤浩方在百度大贴吧WOW连载,创造了一个奇迹,百度首页连续进行推荐,读者蜂拥而至,点击总量已突破1亿8000万,成为有史以来火爆、*人气的历史类贴,居百度有价值的十大主题排行榜位,同时荣膺百度官方权威评定百度搜索风云榜2010年度百度贴吧十大神贴之首,排名位!

花絮二:汤浩方是易中天教授的同乡,与当年明月并称为“南浩方,北明月”,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多位知名教授的青睐,并师从张艺谋导演资深电影编剧王斌先生,潜心于电影剧本的创作。鉴于其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也与作者进行了接洽。

花絮三:汤浩方有“三国帝”之称,他的粉丝被称为汤圆,很多粉丝在网上恶搞,自己到底是什么汤圆?并且有粉丝喊出了“信春哥,得永生,信汤哥,得人生”、“嫁人就嫁汤浩方,娶妻就娶章子怡”的口号,成为一大趣事。


【免费在线读】

  1 此家必出贵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杨慎作的这阕词,不单是三国历史好的缩影,也是赤壁之战好的写照。遥想当年,一代枭雄曹操,统领威猛的北方雄师,料想一举吃掉荆州,灭了刘备,不想马失前蹄,败在了周瑜这年轻人手里,实在很狼狈。也正是这一次惊心动魄的大战,从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改写了历史的进程。不然,刘备就或许还只是个成天哭鼻子、到处编草鞋卖的“刘皇叔”。
  赤壁之战已经远去,但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三国英雄悉数登场,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幕幕至今令人感慨的历史话剧——草船借箭、火烧曹营、苦肉计、借东风,这些,都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当我们讲得慷慨激昂的时候,可否知道,它们很多居然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上面来的,而真实的历史呢?
  许多人无从知晓,它们散落在尘封的历史中,扑朔迷离,我们只能拭去表面的灰尘,从历史的史料中,按图索骥,去找寻赤壁的历史真相。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得有价值,而三国的英雄,用他们的激情,诠释了“价值”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打败乌桓、统一北方后,率领十余万大军,一路南下,志在一举平灭荆州的刘表和曾经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刘备。
  战云骤起,刘备危在旦夕!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史书上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世袭复杂,难以考证,而正是这个头衔,让他的人生获益良多。爷爷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父亲刘弘也做过小官,在刘备还小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
  从小没了父亲,他默默的承受着这种难言的痛苦,与母亲相依为命。
  因为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很懂事的跟着妈妈一起贩草鞋、编草席(典型草根)。
  那时候的他,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平民百姓,虽说是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可大汉立国已有三百余年,刘氏子孙少也有几十万;而且朝廷式微,恐怕连名字都没有登记造册,只好成天打草鞋养活自己。
  他在苦难中成长。
  虽然过着清寒的日子,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斗志。
  他有着自己的梦想,虽然这看似只是一个梦。
  他家的东南角,长有一棵大桑树,五丈来高,不仅高大,而且外形奇特,枝繁叶茂,树冠长得像一顶车盖,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树不平凡,说当出贵人。
  积极的是涿郡人李定,一个善观风水的人,看到这棵树就大喊:
  “此家必出贵人!”
  他说的这个贵人,自然就是刘备。
  这棵大桑树,成为刘备玩耍的好去处,闲暇时,他就和小朋友在树下嬉戏。
  有一天,玩着玩着,他突然蹦出一句:
  “我一定乘此羽葆盖车!”
  小孩子是听不懂这话的,可把大人吓死了。因为羽葆盖车,是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专车,出此狂言,要是被人告发,必定满门抄斩,所以叔父刘子敬战战兢兢的告诫他,不要乱说,这是灭门大罪。
  而这些,在刘备的眼里,不过是自己的梦想。
  当他坐在桑树下看星星时,想到的不是七仙女,而是皇帝位子。可这对于一个无权无势、没有背景的小老百姓而言,仅仅只是海市蜃楼罢了。
  2 恰同学少年
  
  虽然在外人眼里,刘备这小子有些狂,但在母亲眼里,他是自己的骄傲。
  母爱,永远是无私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还是妈妈疼他,为了儿子的将来,打算送刘备与同宗的刘德然外出求学。可是东拼西凑,却怎么也凑不齐这个学费,因为要去拜学的老师,是闻名海内的同郡大儒——前九江太守卢植。
  没钱,只有痛苦。
  就在为学费焦急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承担了刘备的全部学习费用。
  对于这件事,老婆有意见,私下抱怨,刘元起不以为意,跟妻子说了心里话:
  “咱刘家出了这孩子,非常人也!”
  就这样,在母亲殷殷期盼的目光中,刘备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年,他十五岁。
  卢植前为九江太守,后因病去官,于是在家著书立说,并在缑(音gōu)氏山中办起了培训班。
  就是在这期间,他得到这位当世名儒的亲自指点,还结识了一位同学:辽西公孙瓚——公孙瓚年长,刘备以兄事之。
  也正因为认识了公孙瓚这个纨绔子弟,刘备开始变得贪玩,不喜欢读书,喜欢骑马、玩宠物狗,喜欢音乐和漂亮衣服。
  学了两年后,卢植又被拜为庐江太守,要前往庐江赴任,他只好回家。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汉制约为1.72米),帅不帅不知道,可长了一双长手臂、一对大耳朵是肯定的,说是可以“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像只大猩猩)。虽有些夸张,但是个异人,却没多少疑问。
  虽说爱玩,可他话不多,谦虚待人、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加之又长得这么性感(时人眼里是福相),因而很多人都愿意与他交朋友,有志青年更是争相附之。
  他俨然成为领袖人物。
  这时候的刘备,已长大成人,因为社会动乱,便在家乡召集徒众,以防不测。他身边,渐渐聚集了一群人才,其中有两人为知名——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因为犯了事,逃到涿郡①,听说刘备在招募豪杰,于是跑来应聘。张飞是涿郡本地人,有才情,擅长书法,特别喜欢画美人②,也响应号召,跑来应聘。张飞小关羽几岁,两人以兄弟相称,从此他俩一直追随刘备,当起了贴身保镖;而刘备更是待他们不薄,“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
  他们同样尽情报效,无论走到哪都是侍立左右,随时随地保卫刘备的安全。为了“大哥”,他们不避艰险,置生死于度外!
  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让他们三人终身不渝,比亲兄弟还亲;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日后关羽被孙吴所杀,刘备才挥军十万为他报仇;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浪漫传说。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萍水相逢,却成知己。
  干事业,没钱可不行,刘备既不做强盗,也不做生意,钱哪儿来?
  这要感谢两个好心人。
  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富有千金,经常往来涿郡贩马,听说刘备是个奇人,二人慕名而来,一见面就“异之”,赶紧捐款资助。
  于是,刘备便有了本钱。
  ——————
  ① 《三国演义》中,说是关羽杀了当地仗势欺人的豪强。
  ② 明代《画髓元诠》记载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清代《历代画征录》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莽张飞”的书法尚有存世,可惜美女图皆已不存,不然肯定是别有一番风情。其实民间亦有歇后语流传:猛张飞工笔画美人——粗中有细,说的就是这个事。
  3 怒鞭督邮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人民流离失所。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太平道掌门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发动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与“人公将军”。
  起义军先杀贪官祭天,头裹黄巾,称黄巾军。黄巾军攻城掠地,尽烧官府,十日内便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采取严厉措施血腥镇压。
  乱世出英雄,刘备感觉机会来了,带着关羽和张飞投军,在校尉邹靖手下任职。
  他的艰险人生,就此开始!
  他期待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出人头地。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余,他参与了平定“弥天将军”张纯的叛乱。当时平原人刘子平得知他勇武有力,于是举荐了他。
  刘备信心十足,没想到在进军途中,突然与叛军遭遇,官军不是对手,惨败。
  他不幸受伤,但他不笨,见跑不掉,就躺在地上装死,等敌人走后,才被人用车子拖回来。
  任何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与坎坷,还有太多的困难与挫折,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是勇敢的坚持,还是无奈的放弃。
  而刘备,始终没有放弃。
  干着这种不要命的活,心惊肉跳,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并且因为有军功,被授予中山安喜尉一职,管管地方上的治安、缉捕盗贼这些小事。可刘备心气太高,不屑这等小差事,所以没见什么政绩,相反,还闯下大祸。
  不知朝廷出于什么原因,又诏令各地州郡,凡有军功当上“公务员”的,一律下岗。
  刘备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负责督察郡内长吏的督邮,来到安喜县,准备拿刘备开刀。
  刘备知道,这次不是闹着玩的,打算去说说好话。
  他找到督邮的住处,想进去求见,不料督邮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见。
  这就悲剧了!
  碰了一鼻子灰,刘备心里那叫一个气,马上跑回去,带了一帮兄弟又跑回来,突然破门而入,大吼一声,受太守密令来捉督邮!
  晴天霹雳!督邮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的被从床上拽走。
  待走到县界,刘备解下印绶,挂在他脖子上,将其一把捆到树上,不由分说,鞭子、棍子一顿暴打。
  刘备还不解气,要杀了他。可怜的督邮苦苦哀求,这才死里逃生。
  就这样,刘备带着一帮好弟兄跑了。①
  打了督邮,犯下大罪,只好生死大逃亡。在那个乱世中,也没人发通缉令,逃了一阵,他们又去投军——因为有饭吃。
  当时,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音guàn)丘毅到丹杨(丹阳)募兵,刘备报了名,又开始镇压起义军。在下邳打了一仗,他作战勇猛,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后又去官为高唐县尉,折腾了好一阵,终于当上高唐县令。
  可是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
  就在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起义军攻破高唐,又把他打得到处跑。
  这时候的刘备,是郁闷的,没个安身立命之所,还四处流浪,他无路可走。
  无路可走的刘备,想起了一起玩宠物狗的同学公孙瓚。
  此时的公孙瓚,已不再是昔日的纨绔子弟,因为打仗不怕死,镇压黄巾军有功,他崛起于行伍,已是堂堂一方霸主,号“白马将军”,官至中郎将,雄踞幽州。但他与袁绍一直不和,且有杀弟之仇,两人经常互殴,打得难解难分。
  ——————
  ① 《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张冠李戴。
  4 拯救大名人孔融
  
  公孙瓚见老同学来了,很给面子,马上奏请朝廷,表为别部司马,让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块去对付袁绍。
  虽说已是一千石的官了,但刘备并不轻松,到了青州,卖力的配合田楷,与袁绍连战两年,打到野无青草的地步,双方损失都很大。后来袁绍让儿子袁谭领青州刺史,又大战一场,田楷战败。好在刘备比较争气,没有辜负老同学,数有战功,于是公孙瓚又让他代理平原令,后为平原相。
  此时,刘备已是与郡太守平起平坐、享秩两千石的“地市级高官”了。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平原相任上,刘备知道机会来了,兢兢业业的做事,先让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部众;同时加强境内治理,“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为了争取人心,他与下属打成一片,不但平时坐在一张席子上发呆,还一起吃饭。
  这样的品德,自然声名远扬,不料,却引来杀身之祸。
  有个叫刘平的人,一向看不起刘备,耻为之下,派刺客前来刺杀。
  当刺客接近时,他还蒙在鼓里,把刺客当好人,热情款待。没想到真诚的力量无比强大,彻底击碎了刺客的妄想。
  刺客被感动了,不忍下手,不但临阵倒戈,还把自己供了出来,主动将来意告知刘备,扬长而去。
  水能克刚,这就是好的证明。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
  连刺客都能感化,这样的功力实在太强大,如此名望,不幸让大名人孔融知道了。
  孔融,孔子的后代,小时候很聪明,四岁就懂得让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很感人,可惜他志大才疏、高谈阔论,不是个干实事的人,后来因为得罪董卓,被打发到北海郡为相。
  北海,很乱,很危险,去那里做官,明显去送死,加之孔先生不懂管理,被黄巾军打得弃郡而逃,出尽洋相,后竟然被围在都昌出不来。
  就在这时,他想到了刘备,派太史慈冲出重围,到平原向刘备搬救兵。
  得知是大名鼎鼎的孔融来求救,刘备惊喜异常,大喜道:“孔融都知道世间有我刘备啊?”立即发兵三千,随太史慈赶往北海救名人。
  可当军队赶到时,黄巾军已自动散去,他们也有点怕刘备。
  成了大名人的救命恩人,刘备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而他治民用兵均有所作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连在广陵素有威名的豪强,典农校尉陈登,都对他推崇备至,说他“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
  这或许是对他好的评语了。
  口碑好,自然有人来,令他高兴的,就是赵云。
  赵云,常山真定人,后人常称其为常山赵子龙。子龙是他的字,因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本郡官员推举他投附公孙瓚。在这里,他认识了刘备,刘备见他是个人才,动起了歪脑筋,暗中拉拢;赵云也欣赏刘备,于是两人很快就结为知己。
  5 诺言
  
  后来,公孙瓚派刘备前往青州战袁绍,赵云便跟随打理骑兵,可没过多久,哥哥去世了,加之又有点看不上公孙瓚,于是借着这个理由回家。
  刘备知道,他不会回来了,临行前,紧紧握住他的手,难舍难分。
  赵云明白他的意思,说了一句:“终不背德也!”绝尘而去。
  他的背影,消失在刘备期待的目光中。
  数年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终成刘备手下一代名将。    
  既然喜欢助人为乐,自然就有人找上门来。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徐州牧陶谦遣使向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求救,因为,曹操打过来了。
  怎么和曹操惹上了?三个原因:
  一、曹操要扩大地盘,徐州刚好与他据有的兖州是邻居,又很富裕。
  二、曹操打袁术时,陶谦居然声援他,犯了政治错误。
  三、有杀父之仇,曹操肯定饶不了他。
  陶谦与曹操是老对头了,两人分属袁绍、公孙瓚两大阵营,大打出手。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的老爸曹嵩为躲避战乱,从老家来找儿子。曹操命泰山太守应劭带兵前去迎接,兵还未到,陶谦就痛下杀手,派骑兵数千在半路截杀,将曹嵩和他小妾及小儿子曹德全部杀死。①
  这件事,让他与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曹操异常愤怒,就在这年秋天,带大军来报仇了,猛打暴打,连克十余城,很快就打到陶谦的老巢彭城(今江苏徐州)。
  陶谦逃到郯(音tán)城,曹操攻之不克,只好撤走。
  此时的曹操,想到父亲和弟弟被杀,全家死了大半,又抓不到仇人,便杀人泄愤。在过取虑、睢(音suī)陵、夏丘等地时,发了疯似的大开杀戒,杀了陶谦境内数万人②——“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何其残忍!
  可怜的百姓,就这样,在军阀混战中成了替死鬼。
  战争,永远的受害者,只有老百姓。
  曹操疯狂的屠杀,不只大失民心,很快就尝到恶果。
  陶谦打懵了,无计可施,只好请外援,向田楷和刘备发出求救信。
  刘备拿着这封沉甸甸的信,却丝毫没有孔融求救时的惊喜。
  他有些犹豫,不是不想去,而是要做一个决定,一个能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背叛老同学公孙瓚,还是归附陶谦?后,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刘备此时有兵千余,还有少量的幽州乌丸(乌桓)杂胡骑,另外,他还收养了几千饥民。带着这些杂牌军,与其说是来支援,不如说是来投奔,陶谦很清楚,手上的兵,加上刘备的将,强强联合!他也够意思,马上拨给刘备四千丹杨子弟兵,帮他壮大队伍。
  如此一来,刘备便拉起近万人的部队,驻扎在陶谦附近。
  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曹操。
  正当他信心百倍要打大胜仗的时候,曹操又来了,回家休整后,这年夏天,他再征陶谦,一路势如破竹。
  当曹操正要去郯城抓陶谦时,屯守郯城东的刘备,与陶谦部下曹豹,自不量力,天真的跳出来截击。
  曹操用兵如神,岂是你想截就截的?一顿猛揍,刘备、曹豹双双大败。
  ——————
  ① 关于这件事,史书说法不一,有说是陶谦亲自下手,有说是陶谦手下贪财,但不管怎么说,都与陶谦有关。
  ② 《后汉书》说数十万,不可信,综合各方史料,以数万为是。
  6 陶谦让徐州
  
  这一仗,是他与曹操的次交手。
  印象实在不好,自此以后,他就留下了心理阴影,几乎不敢与曹操正面交锋,只要听说曹操同志本人来了,撒腿就跑。
  曹操随即攻下襄贲,又大开杀戒,陶谦如惊弓之鸟,准备躲到老家丹杨去。
  就在刘备收拾残兵还在后怕的时候,曹操却自己乖乖撤军了。
  难道大发慈悲?
  不是,是报应来了。
  因为杀人太多,老朋友张邈与亲信陈宫,对他大失所望,怕发了疯的曹操也杀到自己头上,加之两人性格独特,于是趁其在外作战之机,改立吕布为兖州牧。
  后院起火,曹操只好舍弃陶谦,回去救火。
  赶走了劲敌,陶谦日子并不好过,相反还吓出一身病。之前为了做人情,他上表朝廷,奏请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守豫州境内的小沛,紧挨着徐州。
  此时的刘备,已是地方上挂名的行政长官,名义上的封疆大吏。
  他在等待更好的机会,等待自己一展前程。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曹操没有亲手杀掉杀父仇人,陶谦却自己了断,到年底,病重,死了。
  他心知徐州情况复杂,各路军阀虎视眈眈,儿子又没出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刘备好,至少曹操打自己的时候,还能勇敢的跳出来。
  临死前,他对助手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徐州呀!”留下这样一句话,就两腿一伸,与世长辞。
  麋竺遵照老首长遗嘱,率州人到小沛来迎接刘备接任徐州牧。
  刘备婉言谢绝。
  谢绝的原因是:太突然!
  这下可不得了,就是这不经意的举动,让许多人觉得,刘备真是好人啊,送给他这么大的官都不要!如此一来,四面八方的人都纷纷赶来了,他们无不一个目的:劝刘备收下这份厚礼。
  早就对他有高度评价的陈登来了,力劝他接受,刘备想推给袁术,因为他是“四世五公,海内所归”,陈登不管,不依不饶。这时,我们的大名人孔融也来了,一开口就说,袁术的四世五公,都是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啊!
  还是名人说话有水平,刘备也不想悔不可追,半推半就的答应了,遂领徐州——后世所传“陶谦让徐州”的佳话,就是这么来的,而《三国演义》中刘备“三让徐州”,则只是艺术的虚构罢了。
  当上了徐州牧,名副其实的一方大员,也有了举荐州郡长吏的权力。为了回报大名人,刘备首先让孔融脱离苦海,表请他为青州刺史,这其实是对公孙瓚的公开叛变。但此时天下大乱,也没什么规矩可言,有时一个地方都冒出好几个刺史,比方单单这个青州刺史,公孙瓚的田楷、袁绍的袁谭、刘备的孔融,都打着同一个旗号。
  僧多粥少,怎么办?
  打!
  实力,将决定一切。
  虽然如此,这件事在袁绍看来,却是投靠自己的表示,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陈登派人来通知时,他不但不反对,还声言:
  “刘玄德不负众望!”
  但刘备哪里知道,自己的危险才刚刚开始!很多对你竖大拇指的人,并非真心对你好,而是形势使然,后面发生的事,让我们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
  尽说好话的,不一定就是好人。
  可刘备一直蒙在鼓里。
  
  第二章 刘备的奋斗
  
  
  世事难料,刘备算是有了深刻体会。他知道,此时的委曲求全,不过是权宜之计,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熟,都是前进的动力。此时的他,只是虎落平阳,他在等待机会,等待崛起的机会!
  
  7 祸不单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领了徐州牧,开始还以为是个香饽饽,没想到是个烫手山芋。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依然是人家眼中的肥肉。
  当时的徐州,南有袁术,北有袁绍、曹操、公孙瓚,还有一个“飞将”吕布,全都不安好心。袁绍、曹操、公孙瓚三人很忙,而袁术就不同了,他要做皇帝,既想占扬州,又想图徐州,蠢蠢欲动。
  在张邈、陈宫的拥护下,吕布霸占兖州,想取代曹操,可曹操太猛,从前线匆匆赶回,经过一番恶战,大败吕布。
  吕布如丧家犬,无路可走,只好投奔刘备,在下邳西落脚。
  吕布来投并非好事,无异于引狼入室,刘备对此丧失警惕。虽然有点不高兴,但吕布对他毕恭毕敬,还称呼他为贤弟,于是也没怎么样。
  一不小心,酿成大祸!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反复无常的人,后差点要了他的命。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袁术终于按捺不住,率兵攻打刘备。
  面对袁术的进攻,刘备决定亲自出马,令张飞守下邳,自己率军到达淮阴石亭,与袁术大战,双方各有胜负。
  就在前线还在僵持的时候,噩耗传来,家里出大事了!
  原来,张飞脾气火暴,与下邳相曹豹不和,曹豹是陶谦故将,陶谦死后,就跟了刘备。
  也不知道哪里惹毛了“黑脸张飞”,一怒之下,居然把曹豹给杀了,这下惹出大麻烦。
  城内大乱!
  曹豹部下不服,坚营自守,根本不听刘备号令,还派人联络在一旁看热闹的吕布。
  吕布写信给袁术,想征询他的意见。
  袁术看到这样的天赐良机,赶紧回信,夸奖了吕布一番,劝他趁机拿下下邳,还答应送来二十万斛军粮。
  吕布大喜,引军东下,在曹豹部下中郎将许耽等人的接应下,迅速攻破下邳。
  张飞抵挡不住,弃城逃走。
  刘备在前线,得知一家老小和部下家属全做了吕布的俘虏,十分震惊。
  家都没了,还有什么希望?
  刘备怒火中烧,袁术也不打了,立即率军北还,至下邳,吕布迎头痛击,大败。
  他只好收拾残众,东取广陵,不想袁术又趁火打劫,打得他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的刘备,只有绝望,不知道怎么会发生这种事,难道自己错了?
  他带着太多的疑问,逃往海西。
  在这里,他过着叫花子一样的生活,军中缺粮,饿到吃人肉的地步。
  这么痛苦,还是有人关心的,麋竺雪中送炭,见他人少,给奴客两千;见他老婆被抢,把妹妹送来;见他没饭吃,将金银财宝全奉上。
  危难时刻见真情!
  这些无私的帮助,让刘备心里感到了一丝暖意,可是,那个吹捧自己的陈登呢?一直都不见露面,哪儿去了?
  8 辕门射戟
  
  喜爱小资生活的刘备,自然受不了这种苦,束手无策,只好硬着头皮,回去投降吕布。
  鹊巢鸠占,自己家被外人占了,居然还要去求他!想当初,吕布狼狈不堪的来投奔自己,转眼间,自己的一切,都是别人的了。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变化莫测,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暂时的隐忍,只为日后的爆发!
  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
  刘备来降,运气好,刚好赶上吕布与袁术闹矛盾,袁术当初允诺的二十万斛米,米糠都没见到。
  吕布知道,被可恶的袁术给耍了。他气愤难当,见刘备投降,也没再为难,只是夺了他徐州牧的乌纱帽,仍旧让他挂着个徒有虚名的豫州刺史。
  回到下邳,吕布释放人质,刘备又见到了自己的妻儿,但他仍然充满恐惧,因为有人要杀他。
  杀他的人是谁?史书记载是诸将,我想肯定就是许耽一伙,他们请示杀了刘备,吕布还想留着他对付袁术,不听。
  这样的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注定失眠,于是他请求去小沛——当初陶谦给自己的地方。
  吕布同意了,还按照刺史的规格,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
  当跨过泗水时,刘备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作何感想?徐州牧的位子,只坐了一年多,又一切打回原形,心里除了难过,还能怎样呢?
  这就是生活,残酷的生活!
  世事难料,刘备算是有了深刻体会。他知道,此时的委曲求全,不过是权宜之计,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熟,都是前进的动力。此时的他,只是虎落平阳,他在等待机会,等待崛起的机会!
  刚到小沛不久,喜欢闹腾的袁术又打来了,他要斩草除根。
  袁术遣大将纪灵等人,领步骑三万来攻,刘备根本不是对手,只好派人向吕布告急。
  许耽见机会又来了,再次力劝吕布借刀杀人。吕布没听,因为就是要杀,也不是时候,刘备还有利用价值。
  吕布担心袁术灭了刘备,继续坐大对自己不利,于是发步兵一千,骑兵二百,驰援刘备。
  纪灵见吕布来帮忙,害怕深入敌境被人夹击,于是止兵。
  吕布在小沛西南一里处屯营,派人把刘备和纪灵等人叫来,一起吃个饭,顺便做做调解工作。
  双方一齐赴约,吕布对他们讲:“我不喜欢打架,只喜欢劝架!”
  说完,令部下在营门内立了一杆戟。
  众人不解,不知道要玩什么把戏,只见吕布弯弓对着长戟,回头说:
  “你们看我射戟小支,中了就退兵,不中就打吧!”
  言毕,他一箭射去,正中小支(戟旁弯刃部分)。
  纪灵等人惊讶不已,竟然大叫道:“将军天威也!”并约好第二天再来,而后各自罢兵。
  这就是“辕门射戟”的故事,当然袁术不会因为吕布箭射得好就罢兵,而是畏于两者联手,难以摆平刘备,于是顺坡下驴,算是给吕布一个面子。
  吕布以百步穿杨的箭法,平息了一场厮杀,只是他哪里知道,这是自己后的辉煌。
  终,他死在了刘备手中!
  9 擒吕布
  
  解了刘备的围,吕布回下邳去了,可是刘备势力迅速膨胀的消息不断传来,他坐不住了。
  听说此时的刘备,又招兵万余,野心勃勃——我是养狗看门,不是养虎吃人!
  吕布很不爽,毅然出兵,袭击刘备。
  刘备还想静悄悄的发展壮大,没想到吕布早有戒备,一不留神,惨败。
  刘备再次走投无路。
  没地方去,只好投降曹操。
  曹操求之不得,在他的计划书里,只有消灭袁绍和吕布,才算基本统一北方,此前东讨袁术、南征张绣,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先打袁绍,还是先打吕布,他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智囊团也是极尽头脑之智慧,反复盘算,终确定先取吕布,再图袁绍。
  刘备来了,自然多个帮手,曹操待遇优厚,正式以朝廷名义封他为豫州牧。
  从此,刘豫州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在定蜀前,这个称谓,成为他的“专利”。
  刘备得了不少军粮和资助,带着曹操给的兵又回到小沛,重新收集余众,准备再击吕布。
  机会来了!
  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刘备赶紧出兵打突袭。吕布大怒,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前来报复。
  刘备很窝囊,又惨败,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也被打败。
  刘备单身逃脱,为了保证逃跑速度,老婆孩子又扔了,一家老小再次落入吕布之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出手了,亲征吕布,在梁国界中,碰到匆匆逃命的刘备,于是让他一起东征。
  曹操这次来狠的,屠彭城、破骁骑,把吕布打进城里像个小乌龟。
  曹操掘壕沟围困下邳,久攻不下,打算退兵,谋士荀攸、郭嘉急忙阻止,劝他坚持下去。
  曹操听了,引泗水、沂水灌城。
  被水淹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加之吕布这人虽然勇猛,却勇而无谋,还有猜忌的毛病,领导能力一塌糊涂。
  吕布的军心已经动摇,派人向袁术求救,袁术无计可施;又想出城截击曹操粮道,可老婆担心他出意外,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坐在城内等死。
  等死的滋味更难受,围城三月,吕布上下离心。
  属下不干了,将高顺和陈宫捉起来,率众投降。
  吕布自知不免,令左右砍了他脑袋送给曹操,左右不忍,他只好投降。
  一见到曹操,吕布就喊:“我来了,天下定矣!”
  曹操问:“何以言之?”
  吕布答:“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我领骑兵,明公领步兵,天下何足不定?”
  很明显,吕布向曹操求情,“明公”都叫出了口。
  这时,他看到刘备坐在一旁,想要他说说好话,于是对刘备说:“玄德,你是坐上客,我是阶下囚,绳缚我急,不可以帮我说句话吗?”
  曹操笑道:“缚虎不得不急!”命人把绳子松了松。
  刘备一看曹操的表情就知道,他想饶了吕布,这时候,就差他一句话——既然要我说,那我就说!
  刘备的这句话是:“不可,明公难道不记得丁建阳、董太师的事了吗?”
  吕布听到这样一句话,脑袋一轰,这哪里是救他,明明是要他死!
  想当年,自己曾是丁建阳(丁原)、董太师(董卓)手下,而两人都是自己亲手杀死,这明摆着暗示曹操:如果用他,将有同样下场。
  10 煮酒论英雄
  
  曹操权衡利弊,觉得放了吕布,风险不是一般的大,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吕布见曹操点了点头,知道自己死期到了,他瞪着眼睛怒视刘备,说出了后的遗言:
  “大耳儿,叵信!”
  其后,他被曹操活活勒死,只是死前,他始终弄不明白,号称宅心仁厚的刘备,怎么心也这么黑?可他哪里知道,政治斗争,是不讲仁义的,有勇无谋,只能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就这样一句话,刘备轻描淡写的让“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见上帝去了。这一年,他三十八岁。
  谋略与智慧,才是厉害的武器。
  杀了吕布,曹操并没有让刘备回徐州继续做他的徐州牧,而是让车胄接任徐州刺史,把他带到许都,封左将军,打算控制起来。
  为了笼络刘备,曹操待他特别好,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连关羽、张飞都跟着沾光,均拜中郎将。
  虽然表面风光,但限制你自由。曹操知道,刘备非常人,绝不可放虎归山。
  他成了笼子里的一只小鸟。
  刘备很郁闷,他的志向,岂是在许都混饭吃?他想离开,离开这个不自由的地方。
  为自由而战,他开始了行动!
  当时曹操身边很多人,都清楚刘备不是池中物,劝其杀掉,曹操以“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为由,没有动手。随后又有人提起,他便询问信任的参谋郭嘉,郭嘉也劝他杀了刘备。
  郭嘉的理由是,刘备这人,有雄才,又得人心,还有张飞、关羽这一伙“万人敌”,肯定不安分,不如早点干掉!
  可曹操有顾忌,怕因小失大,所以一直没动手。
  他的犹豫,终害了他!
  刘备来到许都,很快就进入“反曹派”的视线。
  当时汉献帝的老丈人董承一帮人,准备干一件大事:诛杀曹操!刘备不了解朝中态势,糊里糊涂的上了贼船。
  这个阴谋是秘密进行的,曹操不知情,刘备心里不安。
  一日,曹操请他吃饭,漫不经心的冒出一句: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听曹操这么说,刘备还以为他知道了什么,吓得两手一抖——筷子掉地上。
  恰好刚刚打雷,他灵机一动,赶忙掩饰道:
  “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令人困惑的是,足智多谋的曹操,居然没看出刘备的反常行为。当然,一向多疑的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丝机会,派出密探,密切留意刘备的动向。
  据说有一次,刘备关着门在家种菜,曹操的私家侦探立马就到,窥探他关起门在做什么。
  种个菜都要来看?
  刘备很不爽,等探子一走,便对张飞、关羽他们倒苦水:
  “我岂是个种菜的?曹公必有疑,这里不能呆了!”
  失去信任,到后都得摊牌,刘备的结果,只有逃跑一条路。
  机会终于来了,从天而降。
  袁术被打得像只落水狗,到处流浪,想去青州投靠侄子袁谭,要从徐州北过。
  刘备赶紧毛遂自荐。
  曹操知道刘备熟悉那里的地形,于是命他督将军朱灵、路招一同截击袁术。
  刘备那叫一个高兴,马上收拾东西就跑。
  等他一走,曹操的心腹程昱、郭嘉、董昭都说,千万不能把刘备放跑了!
  曹操这才意识到,放跑刘备,是个巨大的错误!他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因为刘备早已无影无踪,千里马都追不回来了。
  11 突袭刘备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截了讨人厌的袁术后,刘备哪里还会回来报到?自然是跑回根据地。
  一回到徐州,他件事就是把占了自己位子的车胄砍了,而后留关羽守下邳(这次不用张飞,有经验了),自己则跑到小沛,准备卷土重来。
  杀了曹操的人,公然对着干,从此,也就预示着与曹操彻底决裂,两人究其一生,终成势不两立的超级对手。
  投降曹操,也并不是丝毫没有好处,至少捞到了朝廷正式承认的豫州牧、宜城亭侯、左将军这些头衔。不要小看这些东东,作用巨大,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官方身份,说话做事,才更有底气。
  见刘备回来了,东海归附曹操的义军首领昌霸(又名昌豨xī)及其郡县,又多背叛曹操来投,刘备兵马,短时间内又膨胀至数万人。他明白,曹操是不好惹的,为了找靠山,他想到了袁绍。虽然这一年的三月,袁绍逼得老同学公孙瓚自焚而死,但此时,就数他强,也只有他,才能保护自己免受曹操的蹂躏。
  刘备打定主意,派孙乾自结于袁绍,与他联兵一起对付曹操。
  曹操一时大意,又在自己身边养了一头老虎,他必须采取行动,遣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来击刘备,不克。
  刘备好不得意,觉得曹操也不过如此,尤其是这个王忠,还是个吃过人肉的狠角色,却拿自己没一点办法,他有些飘飘然了。
  对着刘岱,他喊出了强音:
  “像你这样的人,来他一百个也不是我对手,就是曹操自己来,我也不怕!”
  当然这样的宣言,对于曹操来说,只是个笑话,他很清楚刘备的实力。
  迟早要灭了你!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由于谋事不密,董承的“衣带诏”事件败露,曹操铲除反曹派,灭了他们三族。其时,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已经拉开序幕,并且曹操已率军驻扎官渡,此时的他,还惦记着一件事。
  消灭刘备!
  曹操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要亲征。
  诸将都不同意,因为面对强大的袁绍,已经够头痛了,哪还有工夫去理刘备?他们都担心袁绍背后捅刀子,劝曹操死了这份心。
  曹操不听,说,刘备是人杰,今不击,必为后患!
  这时,郭嘉站出来,明确表示支持。
  他的理由是:袁绍生性多疑,刘备脚跟未稳,击之必败!
  待统一认识后,曹操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己亲率主力东征刘备。
  刘备此时,还在小沛享受幸福生活,哪会料到曹操打来?曹操大敌当前,是绝不可能来找自己麻烦的。就在探马来报,说曹操大军来了,他还不信,非常勇敢的带了数十骑,登高瞭望曹军。
  一望,果然是曹操的大旗,他顿时脸色惨白,“恐曹症”立即发作,哪里还敢迎战?
  快跑!
  刘备弃众而逃。
  粗心坏大事!
  粗心大意是许多人的通病,“粗心大王”随处可见,严谨细致基本与他无关,生活中,太多的悲剧因此而起。经验丰富的刘备,也难逃这个魔咒,这样的结局,一点都不奇怪。
  还没开打,对手就弃权,曹操不战而胜,尽收其众,抓了刘备的妻儿,又生擒将军夏侯博。这还不满足,他又挥军攻击下邳,此时正是关羽驻守,关羽见不是对手,只好投降。其后,曹操又击破降而复叛的昌霸,这才回军。
  大败刘备,前后只花了十多天时间,曹操巧妙的打了一个时间差,等袁绍反应过来,他已经解决了刘备,在官渡喝杜康酒了。
  曹操成功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一心一意与袁绍决战了。
  12 落荒而逃
  
  刘备刚过上两天好日子,一不小心,又搞得老婆孩子全丢了,再次破产,只好灰头灰脸的跑去投靠袁绍。
  他跑到青州,因为袁绍的儿子袁谭在那里,还是“省长”(青州刺史)。
  为什么不找老子而找儿子呢?因为以前刘备领豫州牧时,举荐过袁谭,两人有交情。
  袁谭派兵迎接,将刘备接到平原,并驰告老爸袁绍。袁绍倒也够热情,离开大本营邺城二百里来迎刘备,见到刘备后,父子两人都倾心敬重,把他当个宝贝。
  这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等了一个多月,被打散的士卒稍稍来归,刘备收集起来,全供袁绍调遣。只能如此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此时,曹操与袁绍的大战,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他自然不能闲着,要去光荣的当炮灰。
  这就是寄人篱下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好兄弟关羽,居然认贼作父,帮曹操打工去了。
  想起兄弟都要在战场上厮杀,心里实在难受。
  刘备不敢多想,因为袁绍的命令来了,要他和猛将文丑渡河,追击曹操。追击的原因,是曹操使诡计,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还斩杀大将颜良,带着白马城的百姓,沿黄河跑了。
  这口气,一定要出!
  人一冲动,就容易犯错。
  令刘备万万没想到的是,事态的发展,让他又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刘备与文丑率大军浩浩荡荡开到延津南,曹操就在白马山下的南坡驻营,他人马不多,但有计谋。
  曹操派人登高望远,查看敌情。侦察员报告,说来了五六百骑,过了一会,又报骑兵多了,步兵不计其数。
  曹操知道,跑是跑不掉,下令不要报了,让部下解下马鞍,放马原地休息。
  大伙有点纳闷,这不是坐着等死吗?他们不干,看到从白马辛辛苦苦运回的辎重都丢在路上,要是被人抢走,多可惜,他们想赶紧拿回营自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有荀攸明白曹操的良苦用心,知道他在玩花招,说我们正要拿辎重诱敌,怎能拿走?
  曹操见还是荀攸理解自己,看着他微微一笑。
  他的笑容,是自信的,也是诡秘的。
  不一会,刘备、文丑领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
  大伙心惊肉跳,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强烈要求赶快上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骑兵攻击,可不是闹着玩的。
  都火烧眉毛了,曹操该听了吧,他偏不,说没到时候。
  都什么时候了,还说风凉话?
  不过诸将也敢怒不敢言,曹操一向军纪严明,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敢动。
  等到敌骑来得更多了,在道上争抢遗弃的辎重时,终于听到了曹操久违的命令:
  “可矣!”
  将士们以火箭般的速度,“嗖”的一下蹦上马背,在曹操的指挥下,纵兵突击,把刚才的怨气,全部发泄到刘备和文丑身上。
  曹操骑兵,还不到六百人,但得益于他的精兵政策,都是以一当十的高手,趁敌军放松警惕抢夺物资时,发起致命一击!
  袁军惨败,几千人,被曹操的几百人打得丢盔弃甲,连主将文丑都被当场斩杀。刘备运气好点,当然归功于会逃跑的超级功夫,带着残部,侥幸冲了出来。
  落荒而逃!
  
  第三章 无奈的选择
  
  
  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这种超强的抗打击能力,非常人可比,也正是拥有这等素质,让他屡屡起死回生,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运气不好,然勇气可嘉!
  成功,不在于你失败了多少次,而在于你是否坚持。
  
  13 曹操是个好领导
  
  兵力十倍于曹操,居然大败,面子丢到家了。
  刘备小命保住,可“恐曹症”的病情加重,他再一次领略到了曹操的威力,神人一般的威力!
  颜良、文丑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双双被斩,对大家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
  大将被杀,军心涣散,袁绍士气大受影响,只好屯兵阳武,与驻守官渡的曹操相持。
  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跑回来的刘备,没多久,一个天大的喜讯传来。
  关羽回来了!
  回来不是蹭饭吃,而是继续两人的深厚友谊。
  这是刘备做梦都想不到的,听到关羽讲起自己的遭遇,他感慨万千。
  关羽投降后,曹操想收为心腹,想方设法进行笼络,拜他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曹操这人,有个的优点:会用人!只要是人才,不管是谁,也不管背景出身,只要能用,就必定不讲客气。唯才是举,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
  他不但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甚至连写诗的时候,都发出求贤若渴的感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求才心切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希望网罗天下英才,成就霸业!
  正是拥有这样的心境,天下人才纷至沓来,曹操以礼相待,一一重用。
  其他不讲,单说两个人,就足以知晓曹操的为人。
  张绣打仗厉害,杀了他长子曹昂,后来投降,曹操拉着他的手一起吃饭,还与他对亲家,封扬武将军;“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有文才,给袁绍效力时,曾经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豺狼野心,把他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连曹操的祖宗都不放过。可他投降后,曹操“爱其才而不咎”,让他做自己的贴身秘书。
  对陈琳、张绣尚且如此,对关羽,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曹操对自己诚心诚意,可关羽似乎并不领情,他心中只有“大哥”,到处打听刘备的消息。
  曹操看关羽不会久留,派张辽去探探他的想法。
  张辽表明来意,关羽叹了口气,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好,但与刘备誓同生死,我绝不能背弃诺言!我终会走,但要立功报答曹公后再走。
  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张辽想告诉曹操,却拿不定主意,怕曹操杀了关羽,可是不说,又没有尽责,他有些无奈,叹道:
  “曹公是领导,关羽是兄弟啊!”
  他权衡再三,后还是报告了曹操。
  不想曹操不但不怒,反而称关羽是义士,他只关心什么时候会走。
  张辽说要立了功之后。
  机会来了。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渡河攻击白马城,将东郡太守刘延围在城内。
  曹操用荀攸计,声东击西,扬言进击延津,将敌军注意力引向西面,然后突然奔袭白马。
  14 关羽斩颜良
  
  等到了离颜良营地十余里的地方,颜良才发现曹军,以为神兵天降,大惊之下,仓促应战。
  曹操让张辽、关羽打先锋。关羽远远看到颜良的麾盖(将帅专用的旌旗伞盖),立即拍马而出,刺颜良于万众之中,砍下他的头颅跑回来。
  袁绍军中无人敢当。
  还刚开打,就来了个斩首行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不愧“万人敌”!
  袁军不是对手,撤围而走。
  关羽立下大功,曹操明白,他可能要走了,可仍想留住他,不但封他为汉寿亭侯,还厚加赏赐。
  这些,在关羽眼里,不过是身外之物,他只重情义。
  终于打听到了刘备的下落,就在袁绍军中,相去不远。
  他决定去找“大哥”,把曹操赏赐的东西全部封存起来,留下一封书信,就这样,义无反顾的投向刘备。
  左右要去追,曹操并没有暴跳如雷,只是淡淡的说:
  “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他知道,就是追回他的人,也追不回他的心。
  为了一个承诺,他舍弃强大的曹操,投奔弱小的刘备,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冒险主义精神!就是这个经历,被《三国演义》演绎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感人故事,让人们,记住了关羽的勇敢和忠义。
  就在曹操、袁绍两人绷紧了弦的时候,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人,造了曹操的反,响应袁绍。袁绍赶紧派刘备统兵去帮手,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周围郡县纷纷仿效,一同起哄。
  刘备趁机攻掠汝颍地区,这里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很近,自许都以南,官民人心不安。
  这让曹操很头痛。
  为了打击刘备的气焰,他把堂弟曹仁叫来,商讨对策。
  曹仁以为,只要打刘备,就一定能胜!
  曹操也觉得,刘备不除,没好日子过,决定让曹仁带骑兵进击刘备。
  刘备哪里是对手?又惨败而归,刚刚到手的地盘,全部落入曹仁之手。
  打了败仗,心里不是滋味,可还是有高兴的事情:赵云来了!
  他就是这样,经常在悲喜交集中,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面对困难,我只有坚强!
  赵云得知公孙瓚已死,为了数年前的一个诺言,千辛万苦,来到邺城找刘备,刘备不知有多高兴,晚上睡觉都和他睡在一起(不要误会)。为了壮大队伍,他偷偷的让赵云招募士卒,招了几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下;而袁绍忙于同曹操决战,也没工夫管这些闲事。
  从此,赵云便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出生入死,终生不悔。
  带着巨大的创伤,刘备又回到袁绍身边,可是看袁绍的形势,很不乐观。与袁绍接触这么久,也看出他是个刚愎自用、外宽内忌的人,难成大事,因此有了辞职的打算。
  当然,公开讲出来肯定不妥,他想了一个办法,劝袁绍与荆州牧刘表联盟,以牵制曹操。
  袁绍不知是计,加之早就有这个想法,于是又让刘备带本部兵马再回汝南,打算和刘表联合起来对付曹操。
  可他哪里知道,这恰恰是刘备的脱身之策。
  15 实干家刘表
  
  刘备来到汝南后,又与黄巾军头领龚都等人搭上了,有众数千,曹操立即派叶县守将蔡阳(另作蔡杨或蔡扬)前来剿杀。
  刘备得知蔡阳并非名将,兵马也不多,久违的豪气又回来了,难得的吹了一次牛,公开宣称:
  “你蔡阳来一百万,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看着似乎很有骨气,但悲哀的是,还有下半句:
  “曹操来了,我就自己跑!”
  可见,曹操在他心里面,已经是可怕的伏地魔了。
  可惜蔡阳不是曹操,刘备没跑,迎头痛击,蔡阳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被刘备杀死。
  终于打了个小小的胜仗,让刘备舒了一口气,自信心有些恢复,他决定,在汝南发展势力,期望再次壮大。
  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这种超强的抗打击能力,非常人可比,也正是拥有这等素质,让他屡屡起死回生,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运气不好,然勇气可嘉!
  成功,不在于你失败了多少次,而在于你是否坚持。
  就在短短两三个月后,天下形势突变,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北方几乎再无敌手。
  看到袁绍这棵大树倒了,刘备庆幸自己先知先觉,不然,也跟着倒了。
  他准备另傍一棵大树,这人便是刘表。
  刘表,字景升,身长八尺有余(比赵云还高),是个温文尔雅的大帅哥。他是刘姓鲁恭王之后,正宗的皇室后裔,党锢之祸时,他还年轻,是个小有名气的党人,号为“八顾”。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长沙太守孙坚灭了荆州刺史王睿,朝廷诏令他代荆州刺史。
  时值乱世,去荆州上任,路都不通,刘表虽然是个书生,但还是有胆量,单骑一人跑到宜城,与当地两大家族代表南郡人蒯(音kuǎi)越、襄阳人蔡瑁,一同谋划安荆州的大计。
  终于在蒯越等人的帮助下,他平定江南,有地数千里,拥兵十余万。
  刘表善于治理,境内沃野千里,经济丰盈,生活稳定,与其他地方可谓天壤之别,可以说,这里是东汉末年的后一方乐土。有人说他虚有其表,是个庸才,有些诬蔑他;而郭嘉说他只是个夸夸其谈的坐谈客,就更是涉嫌毁谤了。
  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实干家,说是一代能臣,亦不为过。
  当时的荆州,正因为富裕,也是战略要地,故而成为各路军阀垂涎的美餐,都想来分一杯羹。也正因为是“桃花源”(相对而言),许多北方逃难的人都涌进荆州,客观上吸纳了众多人才。
  刘表是个儒生,懂经济,不懂军事,所以没什么野心,只想守着荆州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在曹操和袁绍打得热火朝天时,他也只是作壁上观,对双方的拉拢一概不理,在荆州坐看天下风云。
  可当刘备来找他时,他坐不住了。
  16 屯驻新野
  
  搞定袁绍后,曹操的注意力又转移至荆州。
  早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他就打算进攻刘表,心腹荀彧(音yù)制止,认为时机不成熟。
  刘表可以先不动,可刘备,不动都不行。
  九月间,曹操亲自出马,进击汝南。
  刘备听说曹操本人来了,兑现了先前的诺言——自己跑!
  他赶紧派麋竺、孙乾来找刘表,表示愿意投奔;而龚都等人听说曹操来了,也树倒猢狲散,四散而逃。
  既然刘备跑刘表那儿去了,鞭长莫及,所以曹操也没再追。更重要的是,袁绍虽然被打败,但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他还有三个儿子,随时可能反扑,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曹操不得不回去铲草除根。
  刘备暂时逃过追杀。
  见刘备来了,说起来还是“亲戚”,怎么安排?如果只是来看看风景,带他玩两天就是了,可刘备是个野心勃勃的“野心家”,处理不好,还可能惹火烧身。
  杀了他,怕失名声,不杀他,又不好办。
  刘表毕竟是老狐狸,处理这些事情,得心应手,对待刘备,就两个字:限制!
  既然要限制,当然不能冷处理,所以当刘备来了,他亲自“郊迎”(以示隆重),待以上宾礼(以示尊敬),还给他补充了一些军队,让他屯驻新野。
  不要以为这是看得起刘备,实际上是居心叵测——因为新野处在与曹操接壤的前线,让“刘皇叔”去那里,真实的目的,就再明白不过了。
  刘备带着一伙人来到新野,虽然事业无成,但能有个地方住下来,比什么都强;令他开心的是,身边,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关羽、张飞自不必说,还有赵云、麋竺、孙乾这些人,他们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困难的时候,才知道真情的可贵。
  他又看到了事业的希望。
  虽然希望还不大,但总比没有好。
  “一个困苦、微贱、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可无所畏惧。”
  ——莎士比亚
  有希望,才有未来!
  刘备憧憬着未来。这一年,他四十一岁。
  在新野,他又开始了默默耕耘,他是一粒顽强的种子,只要哪里能生长,哪里就能生根发芽。
  只有生存,才能发展。
  要发展,首先要人才,刘备手下虽然有几个人才,可仅仅是几个,开个小公司还凑合,但要做集团、打天下,那就是笑话了。
  所以,他也亮出了曹操的人才战略。
  荆州的豪杰很快就知道了,在新野,有个爱才如渴的刘豫州,他们都纷纷跑来投靠。
  刘备每天面见的新面孔日益增多,他都一一接纳。
  这其中,有意义的一次招聘活动,是关于一个奇人,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奇人!
  
  第四章 三顾茅庐
  
  
  可是,世界上的事,表面和内在,经常是不一样的,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洞穿实质!
  一直以来,都认为刘备接纳诸葛亮,只是单纯爱才,事实的真相呢?
  
  17 诸葛亮的前半生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而关于诸葛氏的来历,还有点小故事。
  诸葛亮祖先姓葛,本是琅邪诸县人,后来搬到阳都,因为那里早就有姓葛的,现在又来一家,故而称之为诸葛。
  诸葛亮的老爸,做过泰山郡丞,不幸的是,在诸葛亮幼年时,就去世了,撇下还未成年的诸葛亮。幼小的他,只好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是袁术所署的豫章太守,带着诸葛亮和他弟弟诸葛均,在南昌(豫章治所)为官。
  自此以后,诸葛亮就与大哥诸葛瑾分开了,因为大哥要照顾继母,为躲避战火,后前往江东避难。
  从此,兄弟俩天各一方。
  过了几天好日子,生活又突遭变故。
  朝廷为了争夺豫章控制权,不承认袁术的任命,另派朱皓前来代替,叔父就这样被罢官,只好无奈的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由于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他们又一同辗转来到荆州,投靠刘表。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处的隆中安家,开始独立生活。
  为了生存,他们下地劳动,成为一个勤劳的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葛亮和他弟弟忙碌的身影。
  兄弟俩相依为命。
  虽然辛苦,但身体健康(有运动,还吃绿色食品),这是的安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诸葛亮不革命,而是过起了小资生活。
  农民也玩小资?其实诸葛亮哪里是真正的农民,他不过是以退为进,躲在这个小山村里参加一下义务劳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玩酷。实际上,他以国士自居,心怀天下!因为出身士大夫家庭,从小就读了不少书,是个文人,在隆中的日子,他除了下地劳动,就是广交朋友,尤其是一些社会名流,更是倾心交结。
  他们时常在一起钻研学问、吟诗作赋,好不逍遥自在。
  诸葛亮自己也爱好广泛,尤其喜爱唱歌,一曲慷慨悲凉的《梁父吟》,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因为战乱,当时荆州交通便利,从北方赶来众多避难的人,光关中地区就流入十多万家,其中不乏一些非同凡响的人物,称为海内俊杰。而这些人,也渐渐形成一些小圈子,为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这个“青年才俊圈”。这里边,有太尉崔烈之子,冀州博陵的崔州平;有豫州颍川的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有汝南的孟建(字公威)等人,他们都是名士,经常在一块议论时事,抒怀抱负。
  学而优则仕,他们志向远大,有志于为官一任,造福八方,可惜怀才不遇,只好天天在一起聚会。
  为什么不去投奔刘表?
  18 徐庶荐诸葛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说简单点,他们看不上刘表。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着正统,因此他们还是希望去找曹操,可曹操手下人才如云,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直没多大出息,不过侍机而动的想法还是有的。
  不是不愿为官,而是时机未到,说他们是隐士,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诸葛亮心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宰相一类的人物),别人都认为他说大话,只有徐庶和崔州平相信。
  除了狂,他还有个嗜好——喜欢抱膝长啸,要是在现在,肯定被认为脑子有问题,可那时候,人们觉得,这是孤傲清高的表现。以至于后来的魏晋风度,一些名士除了吃药、饮酒和清谈,也时不时学诸葛亮的样子,仰天长啸一下。
  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宣泄,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呐喊,一种率性而为的悲悯情怀。
  心之忧矣,故而长啸。
  在这个世界上,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当诸葛亮遭遇到这个心境时,也只能长啸,只能忧郁,但他不是满腹牢骚,坐等伯乐上门,而是想着怎么去寻找机会。
  诸葛亮的这帮朋友,都想去找曹操,他却不看好,他很明白,去曹操那里,顶多做个小市长,而他自己,要做宰相。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很多人郁闷的理由,我想此时的诸葛亮,也是郁闷的。
  郁闷归郁闷,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从不放弃,并且还帮人“算命”。
  一天,他对徐庶、石韬、孟建三人说:
  “你们三人做官,可做到刺史和郡守。”
  三人好奇,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他笑而不答——郡守刺史根本不放在眼里,他有着更远大的志向!
  孟建要回中原,他提醒说,荆州很好,何必回去?后没劝住,孟建终北归,做了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后来石韬也回去了,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职;徐庶也因为母亲被抓,跑去给曹操效力,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有开始那个崔州平,史书无载,但他哥哥崔钧是西河太守,想必也没做成什么隐士。
  而诸葛亮,就实在与众不同,他独辟蹊径,找到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刘备。
  两人的相遇,彼此改变一生。
  首先发现刘备有“投资价值”的,是徐庶。
  徐庶,本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从小就喜欢行侠仗义,做一名剑客。《三国演义》中,徐庶原本叫单福,后改名徐庶,这就有点贻笑大方了。罗贯中先生理解的本单家子,以为是单家的儿子,其实大错特错,真正的意思,是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后来徐庶替人报仇,被官府逮住差点杀掉,幸亏好友搭救才侥幸逃命。这之后,他变了,刀枪一扔,弃武从文,从前的轻狂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勤奋好学的三好学生。
  可是一个人的改变,也没那么容易,除了克服自己,还要面对他人。
  初到学校时,同学们都知道,他以前是个古惑仔,不理他,但他没有放弃,虚心学习、谦卑做人,终学业有成。
  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做到了。
  中原战乱,他与老乡石韬来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
  徐庶去新野见刘备,刘备大为高兴,非常器重。他趁机推荐诸葛亮,问刘备,这人就是卧龙,你愿意见他吗?
  刘备说,那就带他一起来吧!
  徐庶看刘备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于是吊胃口:
  “此人只能去请,不会自己来!”
  19 草庐三顾
  
  一句话就把刘备的胃口吊得老高。
  难道真有这样的世外高人?
  当时的社会,很重视名士清谈,而清谈的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品评人才。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质量认证”,顷刻间身价倍增,不但被人尊重,还能做官。可以说,那时候的“时事评论员”,很牛,能左右社会舆论,非常受人尊敬,以至于他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你一生。
  刘备不过是水上的浮萍,在荆州还未扎根,早前他想寻访人才,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好去拜见当地知名人士——荆州大儒司马徽。
  司马徽是“人才评论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他指点,前程无忧。
  司马先生很有性格,还时不时玩个性。
  当年刘表之子刘琮前来拜访,先让手下通报,恰好司马徽在菜园锄菜,因为不认识,便问他:“司马君在不在?”
  司马徽抬头回应:“我就是!”
  手下见他脏乎乎的,骂道:“死奴才!将军要见司马君,你这个种田的还敢自称是?”
  司马徽不说话,静静的回家,穿戴整齐后,又出来了。
  手下一见,这不就刚才那农民吗?他吓得要死,赶紧报告刘琮,刘琮也慌了,赶紧叩头谢罪。
  可见,司马徽不单受人尊敬,还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被更有名望的庞德公称为“水镜”,就是说是品人高手,自然不是浪得虚名。虽然是水镜,不是铜镜,但他一点也不水,很有判断力。他知道刘表外宽内忌,容不得善人,于是暂且收起自己的爱好,不再臧否人物。
  见刘备来了,他难得开了一次金口,毫不忌讳,可见对这个“大耳皇叔”抱有好感。他也很够意思,一见面就低调,先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谦虚的自称儒生俗士,不懂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而俊杰是谁呢?卧龙与凤雏。
  刘备忙问,这是何方神圣?
  司马徽答:诸葛亮、庞统。
  既然这么受推崇,肯定非寻常人,要他自己来,的确委屈他,那就只有亲自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去请了!
  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不想这个诸葛亮还摆谱,居然一次两次,面都不见。
  刘备没有愤怒,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待。他不知此人什么来头,但他心里明白,高人,是不轻易示人的,也就没往心里去。
  第三次,他又来了。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至于《三国演义》中,“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音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种种描写,不过是艺术想象而已。
  为保证谈话质量,防止有人偷听,刘备屏去左右,首先讲了一下大环境,然后讲了自己的处境,后就是表决心,说咱的雄心壮志依然未减啊!
  目的只有一个:请教诸葛亮,怎么办?
  20 隆中对
  
  既然壮志未减,那就好办了!
  诸葛亮平时无事,也喜好推论天下形势,他早已成竹在胸,向刘备滔滔不绝的展露了一回超凡的口才。
  于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诞生了!
  “隆中对”说简单点,就是占据荆益两州,结盟孙权,抗拒曹操。
  道理很简单,实施很困难,要成功兑现并非易事。刘备开始还严格遵守,到后来居然彻底违背,吃了大败仗,被活活气死,可见诸葛亮的厉害。
  就是这精彩的“隆中对”,让刘备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这点至关重要,很多人总是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白白浪费时间。
  刘备后能够建立蜀汉、三分天下,这个战略宛若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满心欢喜,连连称善,打心眼里喜欢眼前这个还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的路,并非想象中的艰难,他看到了希望的火焰!从此,他们俩的关系愈加密切,不但成为亲如兄弟的知己,也成为后世君臣的典范。
  每个人,都将忙碌一生,并终走向死亡,为何有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有人却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也有困苦,也有挫折,但他们,终拥抱成功。其实答案很简单,你是否有目标,是否突破自我,是否为之而努力奋斗?没有目标,你就永远只是庙里的小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你的人生,也就荒废了。
  而此时刘备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虽已及不惑之年,但他依然斗志昂扬,向成功一步步迈进,他将不懈努力,并开始奔跑!
  人都是有妒忌心的,见“大哥”待诸葛亮这么好,关羽、张飞不干了。
  刘备清楚,是他们担心自己受冷落,于是向两人解释,说我有孔明,如鱼得水,你们不要再啰嗦了!
  关羽、张飞知道了诸葛亮在“大哥”心目中的地位,明白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就不再多嘴。
  以上是我们通常所见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历史的真相呢?
  绝不这么简单!
  查阅各方史料,我又看到另一个故事版本——诸葛亮并非刘备亲自找来,而是自己送货上门!
  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告诉人们,这件事发生在刘备屯樊城的时候。此时曹操已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岌岌可危,而刘表又不晓军事,于是亲自跑来樊城见刘备。
  因为与诸葛亮非亲非故,又见他这么年轻,刘备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以平常人待之。
  等会客结束后,却见诸葛亮独自一人,孤零零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刘备本来就没兴趣,也不怎么搭理,晾在一边。他平时有个小爱好:喜欢结毦①,恰好有人送来一些髦牛尾,于是他老人家开开心心结起了髦牛尾(不是草鞋)。
  诸葛亮见自己坐冷板凳,心里不爽,跑过去冲着刘备就大吼:
  “我还以为你胸怀大志,没想到只会结毦而已!”
  这一当头棒喝,让刘备大吃一惊,再不敢轻视眼前这个人,将髦牛尾一把甩在地上,与他开始了精彩对话。
  ——————
  ① 结毦(音èr):做羽毛装饰品。
  21 内幕
  
  “你要说什么?我听听也好。”
  “你觉得刘表比得上曹操吗?”
  “比不上!”
  “你自己呢?”
  “也比不上!”
  “都比不上,可你手下不过几千人,你打得过人家吗?”
  “我也愁啊,如何是好?”
  “荆州不是人少,而是很多没上户口,不如请示刘表,把游民招集起来,这样就可以扩充实力了。”
  刘备一听,果然好点子!
  对这些没工作、到处晃的游民,刘表肯定很头痛,搞不好还要闹事,替他前去招募,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刘备马上照办,果然达到预期目的,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由此,他也更加看重这个年轻人,并以好的礼节厚待他。
  两人的相遇,成为一生的传奇。
  我从各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推论:诸葛亮先毛遂自荐,引起刘备的重视,但还没什么深厚友谊;后来徐庶、司马徽大做广告,才让刘备觉得,非诸葛亮不能安天下,于是三顾茅庐,这才得到诸葛亮“隆中对”的妙计,并终请他出山——这应该就是“三顾茅庐”合理的解释。
  有的人,我们天天相见,但都是插肩而过;有的人,我们从未相见,但心里依然想念。
  茫茫人海中,为什么只单单遇见你?
  这就是缘分。
  刘备三顾茅庐,后世极为推崇,因为如此虚心求才,并不多见。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自己能干,虽然是自信,但也时常自以为是。
  可是,世界上的事,表面和内在,经常是不一样的,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洞穿实质!
  一直以来,都认为刘备接纳诸葛亮,只是单纯爱才,事实的真相呢?
  他不单爱才,还爱诸葛亮背后的实力,也就是他雄厚的背景。
  虽然后来诸葛亮当了丞相后,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好像就纯粹一农民。其实不然,实际上,他不但不是“布衣”,还是当地的意见领袖,有着超乎寻常的背景,而这个背景,与他老婆有关。
  诸葛亮的老婆,地球人都知道,是一丑女,这为他赢得不以貌取人的美誉,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内幕远非如此。
  我先来介绍一下当时荆州的形势,刘表之所以能据有荆州,主要就是依靠蒯越和蔡瑁两大家族。他们是当地大族,拥有超强的实力,多人官居要职,是实打实的当权派;而本地还有其他家族,比方庞家、习家和黄家,也有一定势力,但他们没人出仕官场,可以看作是在野派。
  诸葛亮的岳父,可不是一个庄稼人,他是“沔南名士”黄承彦,当初物色女婿时,就拥有孙悟空一样的超凡眼力。
  像诸葛亮这样一位大帅哥,才干非凡,又有抱负,想“娶”他的人肯定不少,黄老汉自然不会放过。
  可令他尴尬的是,家里的闺女,长得实在有点对不起观众,他也不敢拿出去吓人,于是找到诸葛亮,表明来意:
  “听说你在选老婆,我家有个丑丫头,黄头发黑皮肤,才华倒是和你有得一拼!”
  开始还只是想探一下口风,没想到,诸葛亮立马就答应了。
  黄承彦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生怕这小子反悔,赶紧派人用车子把丑女送到诸葛亮家里(即载送之)。
  当时这件事情,在乡下传为笑谈,还编成了民谚:“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就是说讨老婆,可千万不要学诸葛亮那蠢小子啊!
  黄承彦不仅是当地豪族,他老婆与刘表的后妻还是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讽的姐姐则嫁给了太尉张温,他儿子,就是蔡瑁。关系似乎有点乱,一理清就明白了,刘表是黄承彦女儿的姨父,蔡瑁是她舅舅,诸葛亮做了黄承彦的女婿,刘表,也就立马成为他姨父了。
  诸葛亮有三兄弟,但他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给庞家的庞山民。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而庞统的弟弟庞林,则娶了习家习祯的妹妹。
  从这个复杂的关系网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当地五大豪族,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亲戚,而刘表还是他姨父,你说他是“布衣”?
  鬼才信!
  22 本土化战略
  
  诸葛亮身长八尺(和赵云一样高),大约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是个超级大帅哥,还这么有才,可以说既英俊潇洒,又才华横溢,再怎么说,也不至于落到要找个丑女做老婆的地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丑男都想娶美女,何况是“容貌甚伟”的孔明兄?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古代为常见的择偶标准;并且在当时,非常盛行政治婚姻,各种势力均以联姻的方式结成联盟,连曹操都经常这么干,何况他人?
  很显然,诸葛亮也正是看中了黄承彦的家世,才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这桩婚事。当然是不是长得太帅,美女看多了,见怪不怪,故作惊人之举,以图一夜成名,那就不得而知;另外,是否与黄小姐早就产生爱情,两人情投意合,才这么急不可耐,也只能是他们俩之间的小秘密了。
  有些事实,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刘备三顾茅庐,也是如此。
  所以,能够挖到诸葛亮,可比挖到一座金矿还值钱。刘备正是看中了诸葛亮背后的实力,能够让他在荆州站稳脚跟,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当初司马徽是向他举荐了两个人的,一个卧龙,一个凤雏,说明这两人能力差不多;并且司马徽还称赞过凤雏为“南州士之冠冕”,是号人物,但后刘备只选择卧龙诸葛亮,而凤雏庞统,就不那么看得上眼了,甚至开始都没重用。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凤雏有能力,但没能量,自然也就没有卧龙先生这么春风得意了。
  有了诸葛亮的加盟,刘备的本土化战略宣告完成,对他的意义,不单单是如虎添翼,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转折。与荆州豪族盘根错杂的关系,让他一跃成为谁也不可忽视的力量,从此以后,他才真正有了起色。虽然在这之后,还吃过不少败仗,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后能三分天下,黄袍加身,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才真正变为可能。
  刘备,命运之神开始向你眷顾,你惟有努力奋斗!
  之所以说出这么多历史真相,并非要故意矮化诸葛亮,相反,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个伟人,始终令我敬仰与推崇,只是因为,我们之前太神话他了,把他当成了神而不是人。我们必须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把他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曾经的他,也是个普通人,但能成就普通人做不到的伟业,这就是英雄!其实,只要想想,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我们常人同样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也有我们常人的一些小缺点和小过失,也有我们常人的一些小算计和小精明,但却创立了如此之伟业,你就知道,他有多伟大!
  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并能做到别人难以做到的成就,你就是伟人。
  让刘备屯新野,只是让他“守边关”,看守荆州北大门,以挡住曹操的进攻,说白了,拿你当炮灰。
  可让刘表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刘备不但招兵买马,私下发展势力,还与当地豪族卖力勾结——这棵豆芽菜,都快长成大树了!
  这让他非常不安,可如何对付呢?
  
  第五章 荆州
  
  
  许多事情,我们该有个清醒认识,不能只看表面,要分析背后的原因。
  这里面,其实不过是刘表玩的一个花招,想以此稳住刘备,帮助刘琮渡过眼前的困难,等难关一过,自然有人收拾他。
  
  23 刘备的迷茫
  
  刘表虽然是书生,但不是书呆子,他知道对待刘备,只可利用,不可重用。在限制的同时,开始把他往更前线的地方送,要他去攻打曹操,打输打赢都省心。
  刘备也不能有脾气,只好带兵去打曹操,甚至创造了打到叶县的壮举。
  当时叶县就在曹操的“首都”许都附近,相距仅一百二十里,要是再用点力,发狠进了许都,献帝都可以到手。
  对于这种挑衅行为,曹操肯定不能容忍,速派夏侯惇、于禁、李典迎战。
  两军没开打,只是拼耐力,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刘备认输,烧了营寨跑人。
  夏侯惇太高兴了,等的就是这一天,你跑,我就追!
  正准备去追时,李典有不同看法,觉得敌人无故撤走,怀疑有埋伏,况且南边道路狭窄,草木幽深,千万不能追!
  夏侯惇哪里听得进去?还以为李典怕死,干脆让他留守,带着于禁撒腿就追。
  果然不出所料,刘备还真设了“十面埋伏”,把他打了个四脚朝天,大败,正要喊救命时,李典及时赶到。
  见援兵来了,刘备也不恋战,赶紧撤退。
  伏波将军、河南尹夏侯惇,虎威将军于禁,可不是一般人,都是曹操手下大将。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素以坚毅稳重著称;夏侯惇刚烈有勇,还是曹操的堂兄弟①。能把这两个人打败,刘备难得雄起了一次,虽然战绩并不辉煌,但对他而言,是个莫大的欣慰。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一次胜利,还用的是“诱敌深入”这一招,战争艺术运用如此娴熟,实属难得!
  这对他的声望,是一个巨大加分。
  刘备高兴了,刘表生气了。
  看着你打胜仗,还敢在天子一百多里的地方小胜而归,不可小视!看来,把你调离根据地新野,带兵亲临战场还不是上策。
  刘表打仗不行,使小心眼还是行。他又使出一招,将刘备从前线调回,当然不能再去新野,那就去樊城吧!
  樊城,就在荆州治所(相当于省会)襄阳对岸,两城隔江相望,中间只多了一条汉水——在眼皮子底下看着,看你还敢乱来!
  刘备的人生,再次走入低谷。
  在樊城的日子,他郁闷。
  没了根据地,没了立功机会,没了拓展空间,还被人窥视,没一点个人隐私,既不自在,也不自由。他所向往的,是在荆州无拘无束的发展自己,可是这么下去,他看不到希望。
  他有些迷茫了。
  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呢?
  ——————
  ① 据《曹瞒传》及《魏晋世语》记载,曹操父亲曹嵩,是夏侯惇的叔叔,后过继给大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做养子。
  24 跃马檀溪
  
  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刘备是哪一年来樊城的,在那里,应该有好几年时间,所以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见刘表,起身上了趟厕所,回来后,就开始哭鼻子。
  刘表很奇怪,难道被蚊子咬了?
  等情绪稳定了点,刘备同学这才解释,说我平常都不离马鞍,大腿里面一点肥肉都没有,现在不骑马了,就长了一堆肉,日月如流水,老之将至,可还没一点成就,伤心啊!
  刘表当然不会替他伤心,相反还在心里笑,自己的限制措施,看来大有成效,就是要养肥你,让你天天哭!
  这时候的刘备,不但已远离战场,连骑马的机会都少了,自然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功业未成还不算,竟然有人想害他。这个记载,我半信半疑,但很有可能。
  本来刘备来荆州,就不是来混饭吃的,他的小九九,别人还看不出?你从出道到现在,跟了这个跟那个,诚信记录本来就不佳,再来荆州,不用说都知道,你居心叵测,想反客为主取而代之。
  这样的迹象,自然成为别人眼里的罪证,而在荆州,既得利益者就是蒯蔡两家——你不怀好意,我就要你命!
  于是,蒯越和蔡瑁开始动手。
  他们请刘备来吃大餐,设了个鸿门宴,想趁机干掉他。刘备还算精明,这点小儿科难不倒他,其他本事不好说,但逃跑,一流!
  他假装上厕所,又一溜烟跑了。
  肯定不能让你跑!蒯越、蔡瑁派人猛追,刘备骑了一匹叫的卢的马,狼狈逃窜,不想困在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
  关键时候掉链子,刘备急得要命,对着马大喊:
  “的卢,今日有难了,可努力!”
  这马还通人性,居然听懂他的话,加了把劲,一跃三丈高,这才侥幸脱险。①
  不管事情真假如何,但刘备与蒯蔡两家,是不可能有深厚感情的,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得知这个消息,知道机会来了,劝刘表趁曹操兵力空虚袭击许都。
  刘表就想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袭什么许?
  他没有答应。
  经过一番激战,曹操大获全胜,从柳城胜利班师。
  刘表听到这个新闻,心里七上八下,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北方一旦统一,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这时,他又想起刘备的话来,悔不当初,对刘备说:
  “没听你的话,大好机会失去啦!”
  刘备看他这没出息样,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安慰他,说不用急,还有机会。
  可是,曹操不给他机会了。
  ——————
  ① 《三国演义》中,“跃马檀溪”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25 闪电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已经彻底解决了北方的所有大小问题。
  袁绍早在六年前就呕血而死,其后数年,他三个儿子全部灰飞烟灭,外甥并州刺史高干的反叛也迅速剿灭;并且与之勾结的塞外游牧部落三郡乌桓,也一举平定。
  曹操信心百倍,下一个任务,就是荆州!至于东吴的孙权,暂且还不是他的攻击目标,只有先取了荆州,才能图东吴。而一直让他不爽的刘备,天天在荆州搞事,这次就一起收拾!
  出兵荆州前,曹操主要干了三件大事:
  一、用兵。建玄武池训练水军的同时,令张辽屯长社、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在许都附近形成防御网,以防不测。
  二、集权。主要对朝廷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罢三公、置丞相与御史大夫,自任丞相,独揽大权。
  三、绑架和杀人。绑架是封关西的心腹大患马腾为卫尉,其子马超为偏将军,将马腾及其家属全部迁到邺城,当人质给扣了,并威胁马超不要轻举妄动(马超没来);杀人是把一向跟自己作对,戏弄他的大名人孔融给杀了,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解除这些后顾之忧后,东吴孙权击破江夏、杀黄祖的消息传来,曹操心里清楚,绝不能让孙权抢先占了荆州,必须先发制人!
  曹操向高参荀彧问计,荀彧提出发动闪电战。
  曹操听从这个建议,在这个秋天刚刚到来的七月,正式发兵进击刘表,率十余万大军,从邺城出发,直趋宛叶。
  刘表得知曹操出兵,心急如焚,而此时孙权也已攻破江夏,杀太守黄祖,俘虏男女数万人,对荆州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袭击。
  荆州岌岌可危,东北两线接连告急!他再也撑不住了,筋疲力尽。
  就在曹操出发后的一个月,他死了,死因是“疽发背”——这是一种怪病,情志内伤,很多郁闷、生气或忧虑而亡的人,经常得这个病。
  刘表弥留之际,也不能平静,内心惶恐不安。
  外有强敌,内有纷争,还有一个让他睡不好觉的刘备,加之儿子又不争气,也不是什么能干人,自己死后,局面恐怕不可收拾。
  他思来想去,玩了一个“托国”的把戏,想利用刘备来接这个烂摊子。
  临死前,他把刘备叫到身边,情真意切的说,我死后,你来代理荆州(卿便摄荆州,没说继位)。
  此时次子刘琮已被立为嗣,刘备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当即表示:您儿子很好,安心养病吧!
  言外之意就是,您放心死吧!
  刘表就这样,在一种郁闷与疑虑的心境中,两脚一蹬,见上帝去了。
  他死不瞑目!
  刘表有三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都是无能之辈①,后来居然被曹操骂作猪狗一样的东西。
  虽说无能,但对权力的向往,却丝毫不比别人差,两兄弟为继承刘表的位子,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
  ① 另一个儿子,名刘修,不知名,史见《三国志?曹植传》之裴注:“刘季绪,名修,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著诗、赋、颂六篇。”
  26 刘琦求计
  
  刘琦长得很像刘表,颇受宠爱,加之又是长子,在外人看来,继位非他莫属,可是事情坏就坏在刘表的后妻蔡氏身上。
  就是诸葛亮的这位姨妈,在刘琮娶了自己侄女后,便开始讨厌刘琦,钟爱年轻的小儿子刘琮。
  权力的诱惑,往往让人无所顾忌。
  为了打压刘琦,蔡氏每天都要说说他的坏话,刘表很爱这个妻子,信了;而蔡氏的弟弟蔡瑁、外甥张允,也受刘表宠爱。更要命的是,蔡氏的那个侄女,就是蔡瑁的女儿,所以,他们全都不喜欢老大。
  这样一来,刘琦的地位不稳了。
  他也知道自己失宠,心里惴惴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媒体评论】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

——著名作家、剧作家和资深文学评论家:王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诚地希望汤浩方能够以年轻人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迷雾,找寻往事之真相。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军

  时光流淌,人性永恒。汤浩方的大作意在从人性化的角度去阐释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
为历史的写作探寻一个新方向,这种尝试值得赞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明君

  有志者事竟成,汤浩方能在逆境中奋斗并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敬佩!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绪山

  这是我看过的好看的三国,很有哲理和内涵,不单单写了历史,还写了人性与人生,不但让我对三国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
还能学习成就事业与待人处世的秘诀,简直就是一本人生奋斗的百科全书,太棒了!
——网友:豌豆哲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