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成就**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资治通鉴》是**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涵盖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在柏杨先生十年孜孜不倦、现代语词的译解下,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柏杨版则更令现代人所欢心——其以“纪事体”而改革了原有的“编年体”,使读者在轻松之中,对《资治通鉴》的全篇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史书没有地图,等于有抱负而没有舞台。而柏杨版《资治通鉴》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精心绘制了大量历史地图,使诸多风云人物各就各位,于精密的历史坐标时空中挥刀舞剑,一展雄姿,演绎千秋历史功罪。
  《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卖点不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杨也在卖点之內。《柏杨版<资治通鉴>》就是多了“柏杨曰”才更有可读的价值。
  《柏杨版<资治通鉴>》风行世界华人圈,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都在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柏杨,原名郭衣洞,满族,笔名柏杨。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曾任东北《青年日报》社社长、沈阳辽东学院教师。1949年后前往台湾后,曾在反共救国团任职,后在成功中学、省立成功大学、国立艺专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有价值和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为广泛。


【目录】

辑 秦汉风雨
 战国时代 吞并六国
 楚汉相争 匈奴崛起
 黄老之治 开疆拓土
 宫廷斗争 万里诛杀
第二辑 后汉兴亡
 昏君辈出 王莽篡夺
 全国混战 马授之死
 燕然勒石 跋扈将军
 黄由民变 东汉瓦解
第三辑 魏晋纷争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寿春三叛 司马夺权
 八王之乱 大分裂
 五胡乱华 石虎肆暴
第四辑 南北分立
 苻坚大帝 肥水之战
 参合杀俘 王始帝国
 统万碑文 自毁长城
 南北朝 刘彧诏书
第五辑 乱世烽烟
 全盘汉化 萧鸾眼泪
 洛阳暴动 河阴屠杀
 遍地血腥 饿死宫城
 禽兽王朝 黄龙汤
第六辑 贞观之治
 突厥可汗 南北统一
 官逼民反 江都政变
 玄武门 贞观之治
 黄金时代 武曌夺权
第七辑 安史之乱
 恐怖世界 恶妻恶女
 开元盛世 范阳兵变
 睢阳之围 皇后失踪
 泾原兵变 猪皇帝
第八辑 晚诏暮景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甘露事变 大中之治
 黄巢民变 狼虎谷
 军阀混战 大黑暗
第九辑 五代十国
 五代时代 小分裂
 千里白骨 半截英雄
 儿皇帝 横挑强邻
 高平之战 分裂尾声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免费在线读】

  柏杨曰:
  司马光从没有一本专书或一篇专文,完整的表达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却在《资治通鉴?司马光曰》评语里,陆陆续续、零零星星的透露无遗。(这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称“臣光”。)当十一世纪宋王朝宰相王安石正推行政治改革,以图拯救正向死亡之谷奔驰的帝国之时,司马光率领传统保守的士大夫群,坚决抵制。结果改革失败,腐烂加速,半个中国,丧失在北方新崛起的金帝国之手。
  在《司马光曰》中,可以充分看出司马光的意识形态,他有一种崇古的狂热和一种维持现状的固执。他关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的利益,远超过关心人民的利益。我们了解他的基本立场后,才能了解他苦口婆心以赴的目的何在。
  司马光服膺的是孔丘的正名主义,我们解释正名的意义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当选总统还没有就职,是“总统当选人”;就职之后,则是“总统”;下台摆地摊,则是“小贩”。而孔丘的正名认知,却恰恰相反:“是什么偏不是什么。”具体的说:“曾经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楚王国早就是一个王国,身为首领的酋长早就是自称和被称国王,可是《春秋》却咬定牙关,硬称楚国王是“楚子”,你不是说你是国王么,我偏偏称你五百年前周国王初封你时的那个官位——“子爵”,因为你本来就是“子爵”嘛。这种胶柱鼓瑟式讲礼教、定名分的正名主义,在当时不过是为了对抗动乱的一种手段,然而,发展下来却成了一种政治意淫,不切实际,而且把自己陷入一个被嘲笑的困局。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