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章于平淡中见深意,他的语言优雅、纯粹,富有韵味。从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角度看,这样的作家是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
本书精选了汪曾祺作品约50篇(段),试图让小学生对汪曾祺这位作家有一个初步的,但却比较明晰的印象。全书分为七编,分别是“我的家乡在高邮”“一路走来”“草木鱼虫兽”“四季”“五味”“故人往事”“人生百态”。所选文章以汪曾祺散文、小说为主,力图让小学生领略汪曾祺作为作家、书画家、美食家的迷人丰采。插图多采用资料照片及汪曾祺本人书画,并绘制了少量新插图,既显得经典,又富于童趣。

【编辑推荐】
本丛书是钱理群、陈思和、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与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合作的产物,共十册。每册选一位中国现代作家,由一位或两位小学教师编选、导读,一位相关研究领域学者审读,并由钱理群教授*终审定。
本丛书所选的十位名家为鲁迅、老舍、丰子恺、叶圣陶、冰心、巴金、萧红、朱自清、沈从文和汪曾祺。他们既是现代白话文典范作家,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言功底,是贯通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同时,他们也是*富有童心童趣的一群人。因此他们的作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后必将受益终身。
这套书实际上就是一套名家名作的启蒙读物,力图为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或早或迟将要相遇的名家大师,在小学阶段建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孩子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色。同时也可作为教材课文的补充,供有进一步阅读这些名家作品兴趣的学生作课外阅读,或者给教师在教学时配备更适合的拓展阅读材料,也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参与孩子教育的途径,获得与孩子课外共读的理想读本。


【作者简介】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作为知名的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尤其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普及,不仅向研究生、本科生讲鲁迅,讲萧红,还向中学生讲鲁迅,并以中小学生编《新语文读本》、《诗歌读本》。所倡导的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理念,近年来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

丁慈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写作学会理事。爱读书、爱思考、爱旅游,为汉字之美、中文之妙所深深陶醉。致力于传统语文教育教材研究,有十余万字的文章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师》、《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著有《小学对课》。近两年来,痴迷于民国小学国文课本收集和民国小学生作文研究。


【目录】

第一编 我的家乡在高邮
 我的家乡
 有个地方叫“大淖”
 五小的校歌
 校园外的风景
 故乡的灯节
 父亲是个“孩子头”
 师恩母爱
第二编 一路走来,东张西望
 昆明的雨
 草原小城沽源
 京城国子监
 从戈壁滩到火焰山
 岳阳楼记
 泰山很大
 林肯的鼻子
第三编草木虫鱼鸟兽
 一花一世界
 紫薇和黑蜂
 捉虫小记
 故乡的鸟呵
 昆虫备忘录
 葡萄月令
第四编 四季
 夏天
 下大雨
 梧桐
 冬天
 冬天的树
 踢毽子
 放风筝
第五编 五味
端午的鸭蛋
咸菜茨菇汤
杨花萝卜
扁豆
干丝
 豆汁儿
 五味
第六编 故人往事
 昙花与鹤
 詹大胖子
 炕鸡状元余老五
 沈从文先生的作文课
 金岳霖先生
第七编 人生百态
 童年的病
 “捏着鼻子吹洋号”
 卖蚯蚓的人
 王二切熟食
 跑警报
 写字
附编 一汪清泉——汪曾祺语丝
后记


【媒体评论】

汪曾祺是一位“江南玩家与写家”,他的精神气质与文字里,有着浓浓的生活情趣与生命意识。作为“玩家”,汪曾祺珍惜万物生命,将花鸟虫鱼和人生百态,童年生活都审美化了;作为“写家”,汪曾祺的语言,也把现代汉语纯净化了,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
汪曾祺的这两个方面,都是贴近孩子的:“玩家”符合孩子的游戏心态,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其发现世界、自然、人生的美的能力;“写家”的纯净的语言,正是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范本。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曾祺被称为“最后一个京派”。他却是高邮人氏,一生歌吟水乡热土,于平淡中见出深意。独特之处是娓娓叙述草木虫鱼、人生五味、风俗百态,皆入诗境画境,细密观察体验生活并化为文字,是小朋友习作的榜样。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活泼的小溪,淙淙流淌,一路唱着温柔的歌。
热爱汉语、热爱中文的小读者,愿你们通过这本书,感受优雅的汉语,学会纯粹的中文。
——丁慈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书摘与插画】

【免费在线读】

我的家乡
在水乡长大的孩子是有福的,可以看水、看船、看打鱼,更有那水乡的美食可以大快朵颐。瞧,鳊鱼鳜鱼、青虾白虾、醉蟹麻鸭……呵呵,嘴馋了吧?
汪曾祺先生从小就爱在河边走,在湖边看,水边的一切令他感动。相信你读了,也会喜欢的。
有人曾问他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他说这跟自己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是啊,看着,看着,一些美好的事物就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①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①(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鱼鹰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P2-5

《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总序
钱理群
我们的理念是: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生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我们的做法是:提倡“阅读经典名著”。
这就有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阅读”?为什么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小学生能“接受”经典名著吗?
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一是受到具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偏于物质的日常生活;另一则是超越具体时空的精神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召之即来”,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放下书就可以彼此分手:这样的自由和爽快,是最符合儿童心理与学习需求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而自由的阅读,就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逐渐变成“自为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阅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应该是小学教育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的挑战。不可否认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在开发孩子智力、开拓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其商业性的批量生产必然带来的精神深度和个性化的匮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对此,无论家长和教师都不能采取禁止、围堵的办法,而只能积极地引导,而用有趣味的高质量的阅读来吸引孩子,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手段。
“读什么”,更是一个大问题。鲁迅早就提醒我们,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餐式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是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畸人”的。过于追求阅读的通俗化,也会使孩子在智力和情感上永远停留在“低龄”水平上。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和思想和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
问题是,孩子能否接受,这也是许多教师与家长感到疑惑的。我们的这次编写实验,也正是要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编写和教学实践,形成了四点认识。首先,我们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体现了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大师、名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对自然(动植物)生命和人的生命的大爱,对父母的永远的眷恋,对民间节日、风俗、艺术的亲和,对弱小者的同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追寻……都是和孩子的世界相通,而又升华到了一种生命和精神的高度;而他们的语言,都来自日常生活的口语,而又提炼成纯净而有味道的现代白话文,是孩子感到亲近,并乐于学习的。这精神与语言的两大特点,就使得孩子接受中国现代经典名著,具有了客观的可能性。其二,我们不能低估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孩子对语言的敏感与接受潜力,是相当大的。一些孩子对大师、名家的作品望而生畏,其实是我们的教学不得法而造成的。也就是说,小学生接受经典名著的主观条件也是有的。其三,当然不能否认,经典名著的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我们看来,孩子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即所谓“战胜拦路虎”的过程。对现在颇为流行的“快乐教育与阅读”,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学习,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有如登山,只有竭尽全力,才能攀高峰而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其四,正因为这是攀高峰,就特别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恰当地掌握学习的高度与难度的分寸,如何从孩子的接受实际出发,帮助孩子逐渐接近大师名家,这都需要教学的智慧与艺术。这也是我们的这次编写实验最为用心、费力之处,在这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尝试,在范文的选择及其处理、编排(例如我们确定了“只删不改”的原则),“导读提示”和“读与思”的设计上,都下了功夫,力图在大师名家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而且我们在编写和部分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如何进行经典名著教学”的设想。主要有两条。一是要找到每一位大师名家的特点,及其和孩子的精神契合点,并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文本中;二是既要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和忽略教育的引导作用的“儿童中心主义”,都是我们所不赞同的。我们整套书的编写都力图贯彻这样两条教学原则,但也还需要经过以后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检验。
这套书也是献给家长的。我们注意到,许多小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很高的期待与不小的积极性,却苦于不知如何着手。我们希望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的倡导,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参与孩子教育的途径,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家长和孩子课外共读的理想读本。
本套丛书在编写组织工作上也作了一些尝试。每册书的编写者都是教学第一线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也有富有创造活力的青年教师。他们都是所编选的作家的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对其作品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又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有深切的了解。在充分发挥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我们还为每一本书都约请了一位研究专家担任审读,最后由主编进行审定和统稿。在共同切磋、讨论中形成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良性互动互补。
我们希望本套丛书成为同类教育图书中有自己特色的,能够具有较长生命力的读物。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期待能够得到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特别是批评和指正,我们自己也准备经过一段运用实践就进行修订。我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决心以鲁迅倡导的韧性精神,作长期、持续的努力。
2011年4月4 日

致小读者
亲爱小读者: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愿和你一起分享汪曾祺爷爷的美文。
汪爷爷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高邮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因此他从小受到书本的熏陶,祖父在家中亲自教他读《论语》、练书法,还教他写一种叫做“义”体的文章,“义”是什么样文章?我们不得而知,应该也是一种命题作文吧。
汪爷爷童年是幸福的,除了读书,更多时间他都是在玩儿。放学以后,他到处玩儿,在街上看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在湖边看水、看船、看鱼鹰、看打鱼……在花园爬树、摘花、捕鸟、捉虫子……正因为他东看看、西看看,这里玩、那里玩,奠定了他成为一个作家的基础。宇宙万汇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令他感动,他说——

“不知为什么,我一想起桑树和牛,就很感动。”
“柳树远看如烟,有风则起伏如浪。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烟柳’、‘柳浪’,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可以这样说:这排柳树教会我怎样使用语言。”
“我曾经在一片开着金黄的菊形的繁花的茼蒿上面看到成千上万的粉蝶,上下翻飞,真是叫人眼花缭乱。看到这种超常景象,叫人想狂叫。”

这些好玩的事情也许是你不曾经历的,这种感动你可能从来没有体会到,这是多么可惜啊!愿你在读了这本书后,开始留心你每天上学走过的路,路上的行人,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脚步。留心窗前一盆花,校园里的一株树,天空中飞过的那一只鸟……
汪爷爷还是个会生活的人,懂得品尝生活中的真味,他的文章有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他是作家中的美食家,会做菜,懂得吃,他还把吃的经验写下来与人分享,本书中“五味”这一编就选取了他写美食的文章,希望你能与爸爸妈妈一起欣赏这些美味的文章,让你的家庭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汪爷爷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除了写作以外,他还能作诗,会画画,更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喜欢仁者的诗,如“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再如“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的文章让人感到温暖。这一切也使得他被万千读书人仰望,因此被人尊称为“士大夫”。“最后一个”听起来让人感到悲哀,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也来做一个小小“士大夫”?
有人说汪爷爷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似水一样平淡,似酒一样绵长。我觉得汪爷爷像聊斋先生蒲松龄,他的小说像《聊斋》,笔法像、风格像、骨子里更像,与《聊斋》不同的是没有狐,没有鬼,全是人,一个个有意思的人,与你我一样。不信吗?请翻看本书“故人往事”部分,读一读《詹大胖子》!
亲爱的小读者,愿这本书能给你开一扇小小窗子,透过这扇窗子,愿你感受到汪曾祺爷爷文字的美好。照汪爷爷这样观察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有趣,照汪爷爷这样作文,你会学得纯粹的汉语。咱们的汉语多么美啊!简洁、优雅、纯净……这些汉语的特点你可能读书以来还未曾体会到,那么,请打开这本书,慢慢地读吧。

你的朋友 丁慈矿
2011年4月初,油菜花开之时


【1元秒杀专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