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灶下书》是本书作者在《深圳商报》写了快两年的专栏的栏目名称,书稿里主要是这个专栏的内容,还加入了其他专栏。本书分为厨房篇:理论与工具准备、粮食篇、蔬菜篇、副食品篇、实践编、札记篇等部分。有厨房里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工具,也有厨房里的各式食材,还有一部分是厨房周边的杂记。食材部分按照季节排列当季食物,体现出岁食录的想法。集吃与做与一体,交织诸多历史八卦,也照应当下。

【作者简介】
  阿子,本名周舒,记者、专栏作家、业余文史爱好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金牛座居家厨子,生于贵阳,现居北京,以成为家庭主妇为奋斗目标。

【目录】

厨房篇:理论与工具准备
 看书吃饱饭
 厨房用具举隅之指爪
 厨房实验主义者
 厨房用具举隅之臼与杵
 厨房用具举隅之木炭
 厨房用具举隅之口罩
 厨房用具举隅之砂锅
 厨房用具举隅之锅铲和铁勺
 厨房用具举隅之砧板
 黄酒进厨房
 如何消残酒
 反勾芡主义者
 厨房里的数学
 厨房里的大时代
 高汤之高
粮食篇
 哀伤的稻米
 小麦的慰籍
 汤圆记
 新麦
 汤饼和面条
 包子啊包子
 碱水面
 中华汤包
蔬菜篇
 韭菜侠
 再见菜苔
 蕨菜能杀死恐龙么
 夏吃姜
 陌生的菜苗
 夏日雨后的蘑菇
 霉干菜的秋天
 大蒜的味道
 清水煮菜
副食品篇
 新春对抗鱼刺方法集锦
 脆如凌雪
 欢迎来到馅的世界
 油大的追求
 血色餐桌
 吃生肉
 猪油一球
 某某小丸子
 臭豆腐救命
 冰粉、木瓜水和爱玉冰
 肉山酒海过中元
 有肉的月饼
 带鱼统治中国的年代
 濑尿皮皮虾
 酥肉地理学
 羊尾巴的功能
 热气羊肉
实践编
 杀鸡记
 手制豆花实习报告
 怎样食用一坛古风浓郁的榨菜
 翠汁鸡豆花汤
 家宴攻略
 上门厨子畅想
 记一次难忘的“请客”
 网购乡愁
札记篇
 我们时代的一锅烩
 路边摊颂歌
 怀念食物上街的年代
 吃饭出汗
 打开除湿功能
 新食物传说
 那些被我们吃倒的馆子
 论食物与成才
 食物视觉系
 食物治愈系


【免费在线读】

  厨房篇:理论与工具准备
  看书吃饱饭
十年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临睡前的阅读时间,老公在捧读东欧某大牌流氓哲学家的作品以供催眠,而我在认真阅读菜谱,研习如何做好肥肠和脑花这一类吃下去无异于慢性自杀的高度不健康食物。那时我满心想的是如何看懂《小逻辑》、《精神现象学》一类让人头发日益稀少的大部头——当然直到今天也没看完,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人闻风丧胆的哲学系女生,进而成为一个女哲学家,哪怕冒着嫁不出去的危险……现在这个伟大的事业已经离我越来越远,黑格尔的思辨远远没有一船胡椒换一个耶鲁大学的故事有趣,而胡塞尔的宏大叙事也不如辣椒如何远渡重洋,从新大陆来到中国的神秘经历吸引人。那些书,在描写旧时代的小说里,一般都会有一个叔叔或者舅舅或者其他所谓无知妇孺出面,来发出“看这些书,就能吃饱饭?!”的反问句或者疑问句。
大约只有菜谱这种书,具有看了就直接能吃饱饭的可操作性,为其他书籍所不及。《鲁班全书》、《农政全书》之类的书,自然也有看了能够吃饱饭的可能性,但是总归还有一个理论到实践的时间差,如果不是学鲁班打家具起房子的话,尊重大自然规律种田耕地,就要更长的时间周期了。当然,看菜谱的前提是有食材,不然就变成了《故事会》之类杂志里经常使用的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把《随园食单》一类的古代生活休闲图书也归人菜谱名录的话,可以看到曾经的菜谱是充满了科学精神的,如葱要切成120节,猪头要煮二百余滚。每当读到“煮二百余滚”这类计量叙述的时候,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敬仰——站在灶边,需要怎样的专注才能目不转睛地数清楚,是煮了二百余滚呢?一滚和一滚之间的界限怎样判定?古代人真是太有智慧了。
改革开放初期的菜谱们,大多本着“人民的智慧”精神,采取“集体创作”的方式。作者不外乎是“某某饭店烹饪组”、“某某市烹饪协会”等,写法也极度符合课本里曾经教过的“说明文”,废话极少,步骤详细。比如,包饺子是要“将饺子皮平摊在左手(如是左撇子,请平摊于右手)”,接下来,“另一只手用筷子或汤匙将适量馅放入饺子皮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