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名将之死,是解读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角度。本书以中国古代名将的生命终结为切入点,运用历史随笔的体裁,描述若干位中国古代著名军事人物的个人生命史,破解他们的悲剧性命运,展开对宗法专制政治制度的深层批判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立思考。本书具有独立的历史观点、广阔的学术视野、悲悯的人文情怀和鲜明的批判立场,以“历史过程论”和“文化发生学”等原创理论为支撑,借鉴世界史、世界军事史、西方思想史成果及军事学、民俗学研究方法,破除“就史谈史”的庸常窠臼,使作品的风格面貌上,有一定突破。


【编辑推荐】

  杀死一个将军的方法有很多种,用长矛,是*笨拙的。
  用舌头、用口水、用软刀子、用蒙汗药、用专制时代的政治铁律和恶浊文化的潜规则,就方便多了。
  将军死了,流血的祭坛上,落满了时代的碎屑……
  
  杨锦麟(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名将之死,皆时悲剧英雄!流血祭坛,留下千古绝唱!作者舟欲行从司马迁笔下的十四位名将的性格命运中,试图寻觅一个千古不变却难以言尽的历史规律,他似乎做到了。作者万千感慨,尽在字里行间。当下,在流血的祭坛上,血迹早已干涸,但历史的斑斑血渍依旧触目惊心!
  
  朱大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那些著名的死亡案例,揭示出中国流氓政治的黑暗本性。历史的解读法,当有千百种之多。而本书之解,**剔骨之痛。
    


【作者简介】

  舟欲行,本名张帆,汉族,北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文艺创作室一级作家,专业技术5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记者、期刊主编、研究员。
  主要文学著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天朝之门》《发现青年》《中国海军三部曲》(包括《龙旗》《逆海》《雄风》三卷)《五环下的军徽》(合著);随笔集《中年的午夜》《流血的祭坛》《带血的箫声》;长篇小说《我的军舰》等。作品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九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等奖项。长期从事近代史、近代海军史和文化史学研究,出版专著《海洋文明》《海洋神话》《海洋文学》等。


【目录】

愤怒出神仙——伍子胥之死
贵族的奶酪与“山羊之歌”
——吴起之死
悲风黄金台
——乐毅之死
万人坑上唱秦腔
——白起之死
将军无葬礼
——李牧之死
将军的“正常死亡”
——蒙恬之死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项羽之死
“且喜且怜之”
——韩信之死
细柳营前柳笛儿飞
——周勃、周亚夫之死
族的最前边
——李广、卫青、霍去病之死
“李陵问题”
——李陵之死


【免费在线读】

  五、将军无葬礼
  ——李牧之死
  
  这个黄昏,是整个赵国为之丧魂的黄昏。
  这个黄昏,是整个秦国为之欢饮的黄昏。
  这个黄昏,赵国的大将军李牧死了。
  这个黄昏,赵国抛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的缆索,无可挽回地滑向深渊。
  李牧死了,赵国能依赖的最后一位将军死了,他的一腔热血都喷洒在邯郸赵王宫外司马门旁的木桩上。此时,几只乌鸦嗅到了血腥气,呱呱叫着从西方飞来。赵国的将士抬起头,一双双噙泪的眼睛看到了如血残阳。
  在残阳血红的背景下,更大一群乌鸦像死神幽暗的侍者,正扇动黑翅扑向血泊中那具消瘦而颀长的尸体。此时,大将军李牧的嘴里还缓缓冒着粉色红的血沫,一把宝剑,冰冷地从他的嘴里插入,直贯脖颈。老将军病痛中佝偻的双手至死都伸不直,两只木头义肢从战袍袖内戳了出来,生硬、冰冷、丑陋,让人不忍注目。
  铁甲……
  白发……
  碧血……
  黄沙……
  司马门内外所有的将士,都垂下了头,军旗哀哀漫卷,遮住了他们空洞无泪的双眼。
  乌鸦在赵王宫阙的上空盘旋作歌;而整个赵国却始终沉默,发不出一点声息。
  这一幕,发生在赵幽缪王七年、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28年。
  堪称“赵国干城”的将军李牧死了,没有葬礼。赵国用整个国家的灭亡,和随后发生的血腥屠杀,证明了将军生的价值和意义。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幽缪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匆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匆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十月,邯郸为秦。”——李牧死后,赵国勉强支撑了数月,顶替李牧捍卫国家的两个将军战败逃窜或被俘,于是,军破、国亡、“邯郸为秦”、赵王迁成了秦人的阶下囚。
  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未立时,曾作为人质羁居赵国,嬴政本人就是这位落难王子与大商人吕不韦的侍姬所生,所以他一度叫做“赵政”。有传闻说这个赵姬嫁秦庄襄王前,肚子里已经怀了吕不韦的“杂种”。对嬴政来说,邯郸的所有记忆都是恶劣、不堪、屈辱和难以磨灭的。灭赵后,秦始皇再次驾临故地邯郸,他用他那著名的“豺声”下达了屠杀令——“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被“阬”的赵国人,面对秦人的刀斧,你们还记得不久前冤死的李牧吗?
  李牧,一个曾给危机四伏的赵国带来最后的胜利、安宁、希望与尊严的军人,曾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但《史记》上没有他的列传,他的故事分别记载在《赵世家》、《匈奴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战国策》中。他的生年和家世也都无从查考,历史的毛笔在他的生命流转中跳来跳去、断断续续,仿佛他就是为那几次战争和一场冤案而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