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欧美当代住区规划的经验之作:《住区规划手册》

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城市规划设计》

我们的城市将如何规划?《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市政专家和开发者指南》

《城市规划实用指南》



【目录】

序 旅途的出发

第1部分 城市:社会、历史、空间

公共文化与公共空间/《城市文化》……………………………………………… 2

城市与地点/《城市的世界》……………………………………………………… 9

城市经验与城市理论批判/《城市文化读本》……………………………………14

非“游荡者”的游荡/《游荡者的权力》…………………………………………23

城市的地理思维/《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29

揭开后现代的神秘面纱/《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39

巴黎的神话:作为当代中国城市镜像/《巴黎:现代性之都》……………………51

第2部分 城市体验与想象

凝视的角度/《看》…………………………………………………………………64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73

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认知/《读城》………………………………………………80

建成环境的非言语表达/《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86

从机械复制到大众狂欢/《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95

行走在电影中的城市/《映城志》……………………………………………… 100

电影与建筑符号/《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106

多象之城/《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 113

目录  VII

第3部分 城市的形成

中国建筑史的另类写法/《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 122

诗化现实与拼贴意象/《看不见的城市》《拼贴城市》………………………… 129

中国城市故事/《溢出的都市》………………………………………………… 137

黑客帝国/《比特之城》………………………………………………………… 145

第4部分 现代城市、建筑与景观

日常生活的感知/《设计中的设计》…………………………………………… 152

于无声处听世界/《静谧与光明》……………………………………………… 158

消费社会中的设计策略/《负建筑》…………………………………………… 165

经历与历险/《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171

生活建筑学/《交往与空间》…………………………………………………… 177

城市设计的多维视角/《城市空间设计》……………………………………… 186

设计的社会化过程/《总体设计》……………………………………………… 194

城市规划与社会/《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200

景观建筑学:艺术还是社会服务?/《未现之园:探寻美洲景观的现代主义》… 208

后记

…………………………………………………………………………… 222


【内容简介】

杨宇振 主编

  本书是多位作者对城市研究领域诸多论著阅读的阅读札记,涉及城

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文学、电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等多

门类内容。本书作者均为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方向的研究者,通过对城市

研究文献的阅读展现给读者他们对社会、城市、建筑等的多维理解。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相关

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编者试图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融贯,促进专业

教育中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与社会的关联。

  本书主要供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相关人员、城市管理者以及城市

研究者等阅读和参考。


【免费在线读】

公共文化与象征经济

佐京认为,人类生活不是简单地发生于城市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城市起源,

从城市生活繁复的特性上追根溯源。如果过往的社会学更多地专注于人类历史和社会

的主流研究,那么在现今,曾被忽视的“隐没的维度”也许更值得被讨论。基于这样

的意义,沙朗·佐京提出了“谁的文化?谁的城市?”的问题。文化,依附于和意

象、记忆相关的城市生活体验,显然与特定城市空间的认同密切相关。公共文化其实

是建立在社会的微观层次上,它由那些我们感受到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所组成,是由

街道上、商店里、公园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所产生。佐京认为,在城市空间里,

拥有越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人们同时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通过控制石头和混凝

土建造起来的貌似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来塑造公共文化,定义城市形象。

中国社会在20世纪所经历的变革使得城市文化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发展态势。如今的中

国城市一面迫切需要传统文化回归,一面又无法阻挡外来文化。在以经济为首要

目的的前提下,文化的资本价值被挖掘出来,这使得文化多元的论断有了立足之地,

更使得形态各异的文化生存下来。然而,此时的文化常常被简化成可以出售的形象,

如器具、主题公园、痴迷的物品等。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可以给城市带来丰厚的旅游收

益,其经济和行政资源的大量投入被视为文化事件而备受称赞。

而在城市大兴土木的过程中,住宅区、步行街、购物中心建立,无法忽视的是

外来务工人员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原住居民从原本属于他们的生活空间中无奈地退

出,然而没有人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上海世博会“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其代表机构为其自身定义的文化规则,并通过清晰的标

志感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强化这一理念。城市形象的推广者已经可以直接利用文化来

代表城市中光辉的一面,而不再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条件,它已经被代表性机构

系列自定义规则所控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文化已经被很大程度地私有化。

尽管如此,现今社会资本追逐文化给城市带来巨大繁荣的脚步从未停止。佐京认

为,文化既不是城市物质改革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也不是划分社会角色的纯符号性范

畴。相反,文化符号具有物质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当城市不再那么依赖传统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时,文化符号的物质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城市的建造取决

于三个层面的象征经济: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面貌,这样的外表反映了什么,什么应

该展示出来,什么又不应该被看见?谁应该看到这些?这些基于审美观点的基本立场

是象征经济需要考虑的个使其产生实质性的成果,这就是象征经济体现的第二个

层面;后,城市的宣传部门,会通过建造博物馆、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等方式来

向全国乃至全球发表并出售城市形象,从而形成了象征经济的第三个层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