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最酷老人”花甲背包客讲述世界环游奇迹,分享幸福真谛!两年间他们走遍了欧洲、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之后180天环游南半球,6次穿越赤道,最南到达南极。从南极雪山自由落体般滑下、在秘鲁高山反应差点没命、在意大利遭遇假警察举枪打劫、在法国乡村被当地人拒之门外……语言不通的他们如何客服障碍与当地人交流?旅行途中有哪些奇闻异事?他们曾多次面对死亡,后来又是如何闯过鬼门关的?老俩口如何通过旅行实现第二次恋爱?他们心中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书中讲述是两人相依相伴、追寻梦想、历经艰辛终见绚烂风景的旅程。也阐述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感悟,及乐观、积极的心态。财富是有价的,但是和爱人在一起相濡以沫、追寻梦想的经历是无价的。不要被财富绑架,丢了幸福!


【编辑推荐】

  花甲背包客180天环球旅行归来,讲述幸福真谛!
  柴静《看见》、李咏《向幸福出发》竞相访谈的“*酷老人”世界环游奇迹!
  不要被财富绑架,丢了幸福!


【作者简介】

  花甲背包客是张广柱和王钟津两位老人。从2008年开始,63岁的张广柱和61岁的王钟津这对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夫妇,自助游览了欧洲、北美、俄罗斯等地,100天游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古巴四国;180天南半球环球旅行,穿越赤道六次。成为了背包客中的传奇。    

  柴静《看见花甲背包客》、夕阳红栏目、《跟我去旅行》栏目、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旅游卫视、深圳卫视、凤凰网、搜狐、新浪、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各界媒体竞相报道。


【目录】

自序
一、追梦,路其实没那么远
 “大串联”
 难忘户外徒步旅行
 从虎跳峡到阿尔卑斯山
 60岁的人生目标:周游世界
 我们的足迹
二、穿越艰难看世界
 该死的英语
 签证!签证!
 梦圆南极
 神秘的亚马孙河上之旅
 病游马丘比丘
 神奇的尼泊尔
 美丽的哈瓦那
 带着外孙去俄罗斯
 欧洲乡村徒步
 澳大利亚北领地的星空
三、旅途中的情感故事
 第二次恋爱
 亲情无价
 路上的浪漫故事
 房子?家?幸福
四、背包客的思考、穿越艰难看世界
 墨西哥: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纽约是徐娘半老,上海是18岁的姑娘”
 衰落的贵族与暴发户
五、答网友和记者
后记


【媒体评论】

  爸妈,这个世界有我们撑着,你们去旅行吧! ——《看见》柴静


【书摘与插画】



【免费在线读】

  从虎跳峡到阿尔卑斯山
  2008年3月,我们走出国门,踏上周游世界的旅途。之前,曾跟团去过埃及、土耳其两个国家,感觉不过瘾,不自由,许多想看的风景看不到。于是,萌生了自助出国游的想法,但心中许多恐惧和担忧,绊住了脚。
  去虎跳峡徒步穿越,对我们后来的旅行方式发生了深远影响。从那以后,周游世界就不再是梦想,而是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徒步穿越虎跳峡
  2007年1月,经过几个月的策划和准备,我们踏上了去云南虎跳峡徒步穿越的旅程,这是我们第一次“上档次”的户外运动。
  虎跳峡位于横断山和滇东高原交界地带,峡长17公里,一边是主峰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一边是主峰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金沙江穿峡而过,在两座大山夹持下,以雷霆万钧之势急泻而下,极为壮观。
  我们背着行囊,行走在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上,望着峡谷中奔腾而去的金沙江,一种奇妙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晚上,我们住在纳西族老乡开的雅阁客栈,恰逢这家主人娶儿媳妇,摆流水宴席,非常热闹。早就听说,到虎跳峡徒步的老外比中国人还多。我们那张小桌子,挤了八个人,就有六个老外。有澳大利亚人,有德国人,有美国人。大家一边吃一边大聊特聊各地的婚俗、旅游、徒步、环保,像个小联合国开会。
  我们发现,有两个外国人,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连最平常的“你好”都不会,居然也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徒步旅游,感到非常好奇。
  我们请一位华裔美国人做翻译,与一位看上去年龄较大的德国人聊起来:
  “你真的不会说中国话、不懂中文?”
  “是,一句也不会。”
  “那你怎么能来中国旅游?跟旅行团吗?请导游吗?”
  “不,我自己走。”
  “自己走?”
  我们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疑惑地望着这位金发碧眼的老者。老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像砖头一样厚的书,说:“我有这个。”
  接过来一看,是一本英文版的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China。这是我们第一次见这本书。当时英语水平太差,基本看不懂,只认识“云南”“虎跳峡”这些拼音词。
  这个德国人侃侃而谈,那副享受在异国他乡旅行的快乐表情,深深震撼了我们。
  当时心里就想,外国人一句中文不会说,就敢独自来中国旅游,就敢到虎跳峡这么偏远的地方来徒步。老外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出国旅游为什么一定要跟团?当时暗下决心:我们一定要去国外自助游,一定要去阿尔卑斯山徒步!
  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全方位进行出国自助游的准备:学英语、学上网、了解签证知识、设定旅游目标、规划旅行路线、锻炼身体、购置装备……
  一年后,终于鼓起勇气,背起行囊,迈出了出国自助游的步伐,实现了去阿尔卑斯山徒步旅行的宏愿。
  第一次在阿尔卑斯山徒步
  原本想去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徒步,但当时瑞士尚未加入申根国,我们的申根签证无法进入瑞士,就选择了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
  在里昂老火车站的咨询中心,我对工作人员说:“我们想去沙莫尼,能否给我们设计一个乘车方案?”
  “沙莫尼?”柜台对面的法国人瞪大眼睛,盯着我们这两个头发花白、背着登山包的东方人,不知是惊讶还是羡慕。他一定知道,沙莫尼是阿尔卑斯山法国境内的登山和滑雪旅游胜地。
  “对,是沙莫尼。”我肯定地说。法国人很快在电脑上查找路线、车次、换乘地点、时间等,打出一张单子,递给我们说:祝你们好运。我们谢过服务员,拿来单子仔细看。从里昂到沙莫尼,要倒几次车:先从老火车站到新建的中央火车站,再从新站乘坐开往瑞士方向的火车,到阿纳西换乘去圣热尔瓦的车,然后再换乘山区轻轨火车,才能到沙莫尼。
  那时,我们对欧洲火车还不是很熟悉,见换乘这么复杂,有点犹豫,担心半路遇上什么麻烦。
  去阿尔卑斯山徒步穿越,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梦想。两年前,在云南虎跳峡徒步穿越时,碰见几个老外,一句中文不会说,居然也来穿越虎跳峡。老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那时,就萌生了去阿尔卑斯山徒步的想法。
  现在梦想就要实现,为什么要临阵逃脱?想到这里,我们义无反顾地登上了火车,颇有点儿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
  其实,用不着那么悲壮,事情根本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车站咨询处设计的换乘方案,清晰地写明了换车的时间、地点、站台、车次等必要信息,只要按单子给出的方案去做就行了。
  上午10点多从里昂出发,下午3点多到沙莫尼,加上换车等待的时间,共用了五小时。一路上,欣赏着车窗外的美丽风景,心情格外愉快,最初的那点儿不安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沙莫尼坐落在一个狭长山谷中,宽不过三四百米,长度却难以测算。两面都是高山,山腰着以下覆盖浓密森林,山上仍是白雪皑皑。
  出了火车站,我们找到了一家当地居民开的家庭旅馆。旅馆从外观到内部,都保留着法国乡村房舍风格。我们住的那间屋子,家具用本地原木做成,厚重而古朴。室内还有许多富有本地特色的小摆设、小挂饰,让人有置身于法国乡村农舍的感觉。
  性格爽朗的男房东得知我们是从中国来的,用夹杂法语的英语说,他家从来没有接待过中国人,你们是第一个。
  我们说:这个房间真漂亮,很古老很古老的家具,我们太喜欢了。他说:他家的东西都是老的、旧的,但从中国来的东西都是新的。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身上的衬衣、牛仔裤、皮鞋,然后拿出手机说,这个也是中国制造。男房东的话,让我们心里充满自豪。
  安顿好住处,我们上街散步。四月下旬的沙莫尼,早晚还是很冷。街上游人不多,静谧而安详。
  山区落日早。山顶上,积雪在太阳余晖下变成了淡金色,而山谷里已经是暮色沉沉。小教堂传出浑厚的钟声,在峡谷里回荡,凝滞而悠远。酒馆还没打烊,灯火阑珊处,三五个人在那里品酒聊天儿,悠然自得。
  清冷的空气,浓郁的异国风情,令人如痴如醉而又心旷神怡。这一夜,我们睡得很晚,却睡得很香。
  第二天上午,我们见到许多人携带滑雪器具,迫不及待乘缆车上了山,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滑雪场去滑雪。山上积雪常年不化,虽已过了滑雪旺季,但滑雪迷们还是不想放弃这样的机会。
  我们对滑雪没兴趣,来这里主要目的是爬山,满足一下在阿尔卑斯山徒步的虚荣心,回去好吹牛。
  我们拿着地图,看不明白哪里有上山的徒步路线。找人问,不知是我们听不懂,还是人家说不清,总之还是弄不明白。干脆自己摸索着走。在国内,我们经常爬野山,自以为有点儿户外经验,不用担心迷路。
  费了一番周折,在小镇边儿上,终于找到一条上山的路。不管三七二十一,顺路走进_了林。
  我们沿着山路向上爬,林子越来越密,没有见到其他游人。老婆有点儿害怕,说我们回去吧。我说没事,在国内,这样的山路见多了,有什么可怕的。
  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一片空地,堆放着一些已经腐朽的原木。原来我们走的是一条废弃的拖运木材的路。
  前面已经无路可走,只好返回。在一个岔路口,远远看见两个人从另一个方向朝镇上走,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不一会儿,发现一个拓展训练中心,栏杆外侧的小路上,有一块指示牌,这正是一条徒步路线的入口。
  我们一下子又兴奋起来,顺着这条徒步道一直向上攀登。一路上,还是没有碰到其他登山者。
  穿过一条中间带齿轨的登山火车铁道,我们攀上一块大石头,看到下面一列红色的登山火车缓缓爬上来。车上坐满游人,使劲向我们挥手,我们也边挥手边大声叫喊。沙莫尼的冬天是滑雪旺季,夏天是徒步、登山旺季。四月份,不旺也不淡,有少数人来滑雪,另一些人乘登山火车上雪山游览,看千年冰川;或乘缆车上南针峰,朝拜勃朗峰。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爬山的人却不多。
  徒步道每隔一段就有指示牌,清晰地标明所处方位、各个路口的去向。按照路标走,是不会迷路的。
  继续向上攀登,穿过松林、白桦林,植被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一直走到雪线以上,看到一座木头小房子,房门紧锁,周围空无一人。靠峡谷的一边,修了一个很大的观景台,还摆了桌椅。我们坐在椅子上休息,拿出携带的食品、啤酒,一边吃一边欣赏风景。长长的峡谷,夹在两座雪山中间。峡谷里,一条又细又长的公路串起四五个村庄,公路上零零落落地有几辆车在爬行,看上去比小蚂蚁还小。对面山上,陆续飞出几个色彩鲜艳的滑翔伞,在蓝天、白云、雪山、森林的映衬下,慢慢向山谷的一块绿地飘去。看了看GPS,显示海拔1650米。沙莫尼镇的海拔高度是1035米,我们已经爬升了600多米。
  歇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向上爬。走到一个山坳,发现积雪很厚,但踩上去很松软,有点儿陷脚,说明雪已经开始融化。这里海拔并不高,1700米左右。我们在云南和西藏交界的梅里雪山“内转”时,爬到了4000多米的高度,但那是在冬天。
  而且,沙莫尼纬度较高,相当于我国东北的哈尔滨,因而雪线的海拔高度反而较低。现在是四月底,是雪线地带容易发生雪崩或滑坡的季节,穿越雪线是很危险的。突然明白,这正是现在爬山的人少的原因。本想爬到1900米高的登山火车站附近,去看千年冰川,远观勃朗峰,现在怕是不行了。可是,离目标最多还有半小时路程,就这样放弃,又太遗憾了。
  继续向上还是就此返回?思想斗争了半天,最终理智战胜了激情。安全第一,我们决定往回撤。但心里还是有所不甘,这才有了到德国贝希特斯加登再次徒步的经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