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外国人看中国,永远是铁板一块。其实,地域和板块从来都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罗天昊编著的《大国诸城》从城市竞争的角度前瞻中国之未来,视角独特,观点独到,有拼图而见全局之妙。
  二十年前有学者以《城市季风》梳理了当代中国各地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百态,如今青年学者罗天昊则从更开阔而现实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各区域的竞争与发展方略。


【目录】

序 中国需要现实意义的发展方略
自序 顺天时,应大势
前言 大国崛起需要经国方略
部分 直辖市:未来之路该如何继续
 章 上海能否成为中国的龙头
  节 上海“远东中心”梦已远?
  第二节 民营经济不振是上海的大息
  第三节 政治地位过高制约上海经济发展
  第四节 打造大上海需再移民万
  第五节 内地化使上海失去灵魂
 第二章 广州vs天津:谁是中国的  第三大中心
  节 亚运会vs达沃斯:城市营销的比拼
  第二节 尴尬的老二
  第三节 从重到轻vs从轻到重
  第四节 北部湾vs图们江:来自未来时代的竞争
 第三章 北京需要“小镇式繁荣”
  节 分拆北京,大势所趋
  第二节 北京需借鉴广东“小镇模式”
 第四章 重庆是“大城市”吗
  节 “红色“并非重庆色彩
  第二节 “重庆人的重庆”
  第三节 经济实力不足使重庆大而不强
 第五章 改革中国的直辖市模式
  节 直辖市政治地位应全部降级
  第二节 中国可设十大直辖市
第二部分 浙鲁粤转型:腾笼换鸟,还是立地成佛
 第六章 中国需要“浙江试验”
  节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比转移重要
  第二节 浙江“狼群经济”的困境与突破
  第三节 浙江企业需以全球应对全球
  第四节 浙江文化产业:从“日照东南”到“日照中天”
 第七章 山东:向南向北的困惑
  节 青岛何时成为“轻岛”
  第二节 日照:善借大势才能后发先至
  第三节 山东呼唤更多千亿巨头
 第八章 浙江、广东、山东的“海洋战争”
  节 广东先行一步,浙江暂且居后
  第二节 战略布局的比较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比较
第三部分 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龙腰
 第九章 武汉:百年一鸣?
  节 武汉成为全国中心城市还需10年
  第二节 武汉能否担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第三节 武汉直辖,大势未成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从“摊大饼”到“架屋梁”
  第五节 为何楚地无才
  第六节 武汉光谷为何不光
  第七节 武汉何时成为中国的“大陆中心”
  第八节 武汉民营企业之殇
  第九节 武汉更需“中端崛起”
 第十章 迷失的洛阳:古都如何现代化
  节 洛阳经济结构需要三重转型
  第二节 洛阳还需提高城区聚焦作用
  第三节 郑州vs洛阳:谁是中原龙头
  第四节 泛中原经济区的枢纽
  第五节 全国  第二大古都为何文化产业凋零
第四部分 产业转移:中国的“中突西进”运动
 第十一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vs皖江城市带:中国东部的“江湖之争”
  节 实力比拼,各有高下
  第二节 区位优势:集中长三角vs分散多方
  第三节 定位差异:加速工业化vs发展与生态的平衡
  第四节 高新及生态产业vs传统产业
  第五节 资金来源:产业吸引vs开放创新
 第十二章 韶关、河源、湛江:珠三角的三角竞争
  节 区位优势下的未来定位
  第二节 核心产业的优势比拼
  第三节 经济活力的比拼
  第四节 产业转移的力度对比
第五部分 革命老区如何崛起
 第十三章 红安:老区经济能否后发先至
  节 贫穷是老区的“天命”?
  第二节 小县难酬大志
  第三节 武汉能否成为红安的靠山
  第四节 东部产业转移,远水如何解近渴
  第五节 撤县设市何时梦圆
  第六节 “  将军县”何时名扬天下
  第七节 红安经济何时腾飞
  第八节 告别英雄时代
第六部分 澳门、台湾地区的梦与痛
 第十四章 澳门,风光不再
  节 “东方拉斯维加斯”风光不再
  第二节 “千年老二”的阴影
  第三节 珠三角渐行渐远
  第四节 横琴开发为时已晚
 第十五章 台湾的大陆化时代
  节 “美台体系”是台湾崛起的根
  第二节 “沉没”的台湾
  第三节 台海体系,从西方到大陆
第七部分 中国区域大战略的误区
 第十六章 中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六大误区
  节 区域产业的重复竞争
  第二节 高端崛起还是中端崛起
  第三节 坚守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
  第四节 集中突破还是均衡发展
  第五节 民营经济是否繁荣
  第六节 中速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如何破局


【内容简介】

  在新的世纪里,各个城市蜂起争雄。如何避免盲目发展,如何在未来竞争中实现新的飞跃,于是成了各个城市和区域为关心的话题。上海的发展潜藏着怎样的危机?北京到底需要拆分还是合并?珠江三角洲的边地如何实现腾飞?思考这些疑问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各类型城市和区域发展之路的过程。
  罗天昊编著的《大国诸城》从类型着手,研究了全国几大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及区域的发展之路,剖析了其各自发展的短板和可取之处,《大国诸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言,由此为中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为全面的建设智慧。


【免费在线读】

  遗憾的是,历史曾经给予上海机会,但上海没有抓住。而从全球经济格局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来说,上海离中国经济中心和远东经济中心的角色,已渐行渐远。
  上海关于“远东经济中心”的记忆,更多源自民国时期。不过,这种地位,乃是由特殊时势造就的。
  由于港口位置优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与英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通商口岸之一,此后,列强相继在沪设立租界。租界的存在使上海在一定程度上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进而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上海超越香港及东京,成为远东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
  同时,上海离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很近。当时民国政府实行双都制,南京为政治首都,而四大家族所掌控的几大银行的总行无一例外都在上海,上海因此成为事实上的经济首都,集合了当时全国的经济资源。
  但是,随着时世的变化,上海逐渐失去了优势。
  新中国定都北京,且以天津作为北京的屏藩,上海不再享有民国时期独大的地位。在时代,上海虽仍被“计划”为中国经济重镇,但彼时的中国经济发展遭遇长期停滞。矮子丛中,岂有巨人?
  在2008年的全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东京高居全球之冠;首尔、大阪、京都、横滨、名古屋、北九州、中国香港等亚洲城市均排在上海前面;中国台北、新加坡则紧随其后。
  事实上,随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崛起,上海逐步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东京逐步成为远东经济中心,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首都,其国际影响力远超上海。2008年,东京经济总量几近10倍于上海;20世纪70年代之后,韩国汉城(今首尔)逐步崛起,并于20世纪80年代借奥运会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自由港,其地位远远超过上海;随着台湾地区经济腾飞,台北、高雄等也成为亚洲重镇。
  20世纪之初,亚洲的重要城市唯东京、上海、香港;21世纪之初,亚洲城市却已是群雄竞起。上海虽着力打造东方之都,但其中心地位已被稀释殆尽,光芒逐步暗淡。 在国内,上海的影响力亦被日益稀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均已迈开发展步伐,而这种自发的、内驱式的发展在动力和持续性上,要远胜于行政力量的计划安排。
  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即失去先机,直到1992年才开始真正改革,这使得上海不仅落后于深圳及珠三角、长三角其他城市,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内地城市。珠三角的崛起,使当时的经济中心从上海转移到了深圳、广州等城市。
  而长三角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没有使上海的地位增强,反而使上海的区域性中心地位有所降低。自1978年以来,上海在长三角中的经济份额,从近一半下降到只有1/4,而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却发展迅猛。以苏州为例,其占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份额便从1978年的5.54%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2.19%,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而在制造业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城市更是全面超越上海。
  中国区域经济的群体性崛起,以及条块式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亦阻碍了上海成为经济中心。P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