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古代服饰是文明进步、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深刻认识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社会观念变化和审美及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我国*部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古代服饰发展变化的著作,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丰富的实物和文物样例来说明服饰演变的过程,是一部深入浅出、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服饰史专著。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见发明,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的演绎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有极好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文学家,著有《边城》等,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媒体评论】

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 遗品大率出自无名作家之手。历代劳动人民,无分男女,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改造自然、社会的毅力,具有着强烈的生命脉搏,纵隔千万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 郭沫若《序》


【目录】

引言
一 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缝纫和装饰品
二 新石器时代的绘塑人形和服装数据
三 新石器时代的纺织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铜人形
五 周代雕玉人形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范
七 战国楚墓漆瑟上彩绘猎户、乐部和贵族
八 战国帛画妇女
九 战国楚墓彩绘木俑
一○ 战国彩绘溱卮上妇女群像
一一 战国雕玉舞
一二 战国雕玉小孩和青铜弄雀女孩
一三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一四 战国青铜陵壶上采桑、习射、宴乐、弋猎纹
一五 战国鹖尾冠被练甲骑士
一六 战国佩玉彩琉璃珠和带钩
一七 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裳服和衾被
一八 马山楚墓出土的锦绣
一九 西汉墓壁书二桃杀三士部分
二○ 汉空心砖持战门卒
二一 汉贮贝器上滇人奴隶和奴隶主
二二 高冠盛装乐舞滇人
二三 西汉画像砖
二四 汉石刻垂绶佩剑武士
二五 汉代陶俑砖刻所见农民
二六 戴花钗三女仆
二七 汉望都壁画伍佰八人
二八 汉代舞女
二九 汉画刻中所见几种骑士
三○ 汉朱鲔墓石刻
三一 汉、魏晋墓壁画男女像
三二 汉石刻簪笔奏事官吏
三三 东汉墓彩绘壁画和石刻
三四 汉讲学图画像砖
三五 汉武氏石刻贵族梁冠和花钗
三六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几件衣服
三七 汉代锦绣
三八 东晋竹林七贤图砖刻
三九 晋女史箴图中八舆夫
四○ 晋女史箴图临镜部分
四一 南朝斲琴图部分
四二 晋六朝男女俑
四三 戴菱角巾披鹿皮裘的帝王和二宫女
……
后记
再版后记
沈从文先生学术年表
一部文献与文物多元结合的学术名著(王亚蓉)


【前言】

《引言》——中国服饰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体问题差距大,纯粹由文字出发而作出的说明和图解,所得知识实难全面,如宋人作《三礼图》就是一个好例。但由于官刻影响大,此后千年却容易讹谬相承。如和近年大量出土文物铜、玉、砖、石、木、漆、刻画一加比证,就可知这部门工作研究方法,或值得重新着手。


【免费在线读】

关于人物所反映的装饰,专家们多以为系辫发饰尾。即如《山海经》述西王母故事,人面虎齿有尾或虎齿豹尾所说也正是原始人着兽皮留尾的服饰形象。这种饰尾乐舞服饰,在云南石寨山出土的青铜滇人舞女中,表现得更为真实具体。并且有的是虎尾,有的是豹尾,但比动物的自然尾长,都截短了一些(参见本书插图三八l、2),文献记录则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樊绰《蛮书》。从这里还可见出相隔二千余年古代民族的迁徙和文化上的相互承袭与影响。
披皮饰尾的服装起源可能极早,原始人为生活去追逐大动物时,至少需接近到弓箭射程之内,在发明弓箭以前,则需混迹于兽群之中或埋伏到非常接近的程度,才能有效地捕获动物。故披兽皮留尾成为必要的伪装,直到现今我们还可以从鄂伦春人戴“鏖头帽”(米那共)狩猎习俗中看到这种遗制。这种伪装进行的捕猎活动,富戏剧性情节,因而饰尾的服装多被保留在表演这种生活的舞蹈中,并影响着日常衣着。
舞蹈人物因作剪影式绘画,发式仅具轮廓,不甚具体。如为辫发,其结束处似较低,与“一抓椒”式不同(参见插图1·3),但也可能是一种结发垂霄式(形同今日马尾式),但辫发或垂髾似都与当时当地的披发传统不合。从画面人物形象来看,所绘或应是青少年女子的一种发式,或者这种发式是一种舞蹈的专有装扮,却不是成年妇人发式的典型通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