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游记》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诙谐性。小说所写的虽然仍旧是唐三藏取经的故事,但在这个既定的框架里,却充溢着纷繁多样的异质内容,表露出了离经叛道的意趣。在小说中,一切都被世俗化了,作者是用世俗的经验和心理来描绘和体察这个神佛的世界的。将神佛世俗化,时而投以大不敬的揶揄、调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其神秘性和神圣性,并造成了这部小说庄谐并陈、化庄为谐的基本格调。另外,诙谐性效果的形成还有赖于作品塑造人物的特点,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孙悟空身上既有猴子的灵活好动、性情急躁和好卖弄的特点,又有神仙般的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更有宗教徒的坚韧毅力。猪八戒的贪吃贪睡,糊涂好色,既带有他的原型猪的明显特点,但他的厚朴单纯,简单务实,却又体现了现实社会中的某类人的特点。人身上的这些动物性特征在小说所描写的神佛世界里,难免会奏出一些不和谐音来,这就更进一步增添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当然,《西游记》的作者在写成此书时,还有有意追求故事的趣味性的倾向,这使他有时甚至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叙事的逻辑性。如小说写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在取经路上为和妖魔斗争,也曾有过多次变化,哪怕缩成针尖般大小,他的尾巴都未成为妨碍他变化的因素,但第六回写他变成土地庙时,却突然遇上了“尾巴不好收拾”的麻烦。又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本来可以识破妖魔的各种幻象,但在取经途中却多次发生看走了眼和情急之下忘用火眼金睛的事情,这类描写有时甚至使西行路上的孙行者和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相比,多少会显得有点逊色,但在无形中却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这些,说穿了都是作者根据情节的需要,为了增加故事中的波澜而有意安排的。当然,《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成功并不只是限于这些,我们在此只能就其*主要的方面作一简单的提示。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前言
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
*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宫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官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踽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凤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
*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作者简介】

吴承恩, (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