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两年多走南闯北的深度采访,倾听200多名在押人员的绝望——希望——重生,实录100多名监管民警的坚守——救赎——大爱,揭秘大墙之内认罪伏法的重案要犯,探究扼制犯罪的长策良方。


【内容简介】

著名报告文学女作家孙晶岩,长期关注并研究政法题材,二十年来出版过相关作品六部,其中《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等广为人知,并获大奖。两年前她又走进全国六省市十余家看守所,于深入采访一百多名监管民警、二百多名在押人员及其家属之后,撰就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
如今看守所的真实情况怎样?较之过去有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带给人们怎样的关注与思考?全社会又该怎样有效扼制当前的犯罪高发?……
孙晶岩以其独特视角挖掘到大量*手素材,生动讲述了当今看守所现状,并以一桩桩鲜为人知的案例和一个个鲜活难忘的人物让人们看到了这里的种种变化。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在大年三十和在押人员一道守岁,见证“零点释放”,能和死刑犯推心置腹地对话,能和诸多一线管教成了朋友,尤其是能针对调查所见的突出问题提出颇具社会学价值的真知灼见,这便使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大墙之作”。
透过这扇窗口,您会看到大墙之内您希望看到的一种进步。而这,正是我国民主与法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作者简介】

  孙晶岩,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执教于北京某大学,国家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出版有《中国动脉》《山脊——中国扶贫行动》《五环旗下的中国》《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震不垮的川娃子》《中国金融黑洞》《珍藏世博》等长篇报告文学13部。另有中、短篇报告文学集《女作家眼中的世界》和散文集《海梦》等,共约500余万字,其中数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出版。担任原著、策划、编剧、外联制片的电视连续剧《女监档案》,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广获好评。
  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还曾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奖章,被《文艺报》评委2005年度十大重点关注作家、艺术家,被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选为重点推介作家。


【目录】

引子
*章 中国:第五次犯罪高峰
 难得一遇过牢年
 大年三十的“零点释放”
 你能想象煮一吨半饺子的场面吗?
 大年初四吃“折箩”
 “牛尾虎头”凶案迭发
 “躲猫猫”引发轩然大波
 历史不会忘记那个寒冷的早春二月
 赵春光的新举措
 打击牢头狱霸,必须“打早、打小、打苗头”
第二章 北京“一看”的大案要案死刑犯
 午夜时分的绑架
 对冷血杀手也要教育感化
 一个死刑犯的*后一夜
 从“盗亦有道”说开去
 他可以不上“断头台”
 人格分裂的杀人淫虐狂
 人啊,你是否学会了忏悔?
 呼唤新型的监管关系
 谁之罪?
 徘徊在地狱门槛前
第三章 这里的管教不一般
 一个劳模的跌宕人生
 小细节,见真情
 剃须刀上的铭牌哪里去了?
“王警官,你还知道利比里亚?”
 煤炭总医院里的便衣警察
 一个昔日局级干部的肺腑之言
 四面墙里的轻音乐
第四章 “西看”的心灵救赎
 “所长其实就像个大保姆”
 “火山口”上的老管教
 特殊的穆斯林葬礼
 揪住他的狐狸尾巴
 荒诞离奇的“雪碧汞毒门”事件
 给在押人员支着儿打官司
 “从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管教!”
 “300块钱换来一个孩子的新生,值!”
第五章 黑脸菩萨金;共文
第六章 “管教爸爸”杨亦兵
第七章 “海看”的铿锵玫瑰
第八章 “俺家那五百口子”
第九章 “丹看”的女警花
第十章 用我的真情温暖你的心
第十一章 “萧看”智者袁江华
第十二章 创造“萧山模式”的人
第十三章 调查后的思考
尾声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章 中国:第五次犯罪高峰
  难得一遇过牢年
2010年大年三十那天,北京的天气格外寒冷,我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北京海淀区看守所采访。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曾采访过不少监管场所,但在这样的地方过年,平生还是*次。
海淀区看守所简称“海看”,坐落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监墙就是昌平阳坊镇,著名的阳坊涮肉就由此声名远播。这里地域开阔,空气清新。监舍宽敞整洁,屋顶很高,墙壁是淡蓝色的,每个监室约40平方米。仅就占地面积而言,据说号称亚洲*。
朱益生所长、王令波政委、杨兆清副所长和三队代队长张森,热情地接待了我。从1998年开始,“海看”的领导就制定了一项制度:每年大年三十下午4点半,初一不值班的所有警长以上领导,加上当年立功受奖的民警,都要来到所里,替当天执勤的民警值班,让他们回家吃年夜饭、看电视上的春晚节目,一直到次日凌晨两点。
海淀区看守所警长以上领导共有41名,不算7名初一值班的,还有34名,加上2009年31名立功受奖的,共计65人。我亲眼看到这65人在那大年三十下午来到所里,接替了正在值班的民警,让他们回家过年。这项替班制度,“海看”的领导和骨干已坚持了整整l5年,连他们的家属也做出了牺牲。
“初一饺子初二面”是我国北方不少地方的民俗。而这初一的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好,等到子正时分开始吃,取意“更岁交子”。饺子有菜有面,“不蒸(争)不炒(吵),一煮就好”,吃起来也方便。
而看守所里关押着几千口人,子时吃饺子没有足够警力,都是放在大年初一早饭来吃。为了让每个在押人员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海看”领导精心设计了煮饺子方案。按人头计算,这顿饺子需要煮3120斤。为了体现民族政策,看守所平时就设置了民族灶,餐具等也都隔离放置。在押人员食堂共有15口大锅,其中有3口锅是民族灶,12口锅是汉民灶。这过年的饺子,为避免搞错,看守所领导规定一律煮牛肉馅饺子,回族、维吾尔族等在押人员的饺子,还要用民族灶上的炊具来煮。
  ……


返回顶部